【解读中国大周边】中国周边大国

     “周边态势”是本刊特色板块。那么,中国的周边有多大?对我国的影响有多少?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以安全、经贸、能源、文化为纽带,“远亲”也是近邻;
  不能回避美国因素在我国周边的作用;
  中国的和平发展遇到一个良好的战略机遇期。
  最近一段时期,在一些媒体和学术活动中,对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关注在增多,而且不时出现对“大周边”的讨论。它的含义是:对于中国的周边的概念,应有新的认识。
  就像是在印证媒体上的说法,中国最高领导人近期的外交活动,涉及周边地区的占据了绝大多数。11月25日中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刚刚结束拉美之行回到北京,三天后的11月2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又踏上东南亚之旅。
  胡锦涛这次出访虽然路途遥远,但主要内容除访问拉美四国外,即是出席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而中国是这一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温家宝则是出席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会议、中国与东盟领导人(10+1)会议及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一年一度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东盟10+3会议等,是每年中国领导人外事活动的重点。
  中国近期重大外交外事活动中与周边相关的内容也显得十分突出。这表明了中国外交对周边地区的重视,也表明中共十六大做出的外交部署正在得到实施。
  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外交工作进行了部署。后来,人们把十六大确定的中国总体外交布局概括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今年9月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杨文昌在香港中华总商会上发表的演讲,就是这样表述的。也就是说,周边地区在我国外交布局中占据“首要”地位。十六大提出了周边外交“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温家宝总理在参加2003年东盟系列会议时进一步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政策。
  2004年8月,胡锦涛在我国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基本目标。这就是对平常所说的“外交的任务是为国内建设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的具体表述。而在“争取四个环境”中,就包括“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
  
  大周边概念浮出水面
  
  提到周边,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传统的周边概念,甚至把周边与邻国的概念相混淆。实际上,周边的概念远远大于邻国,而且周边的概念本身也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在发生变化,“大周边”的提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战略研究所的陈向阳博士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以前人们谈到周边,都是局限在与我们接壤的邻国以及临近的范畴。现在人们提出大周边概念,是因为形势变化了,国家在发展、在成长,国家利益也在伸展。这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的趋势。当然,也有我国外交工作者的成绩在里头。
  按通常的看法,中国的周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与中国在领土或水域上直接接壤的邻国,二是这些邻国所在的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与中亚这四个区域,三就是“大周边”,即从上述四个区域向外延伸,向西可延伸至里海与波斯湾一线,即与中亚和南亚地域相连的中东地区,向东延伸至与东南亚海域相连的南太平洋地区。由此,陈向阳认为,中国周边外交也相应地包括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可称“接壤型”周边外交,即小周边;第二个层次针对上述四个区域,可称“定向与区域型”周边外交;最高层则是所谓大周边外交,可称之为“全球战略型”周边外交,即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进程中的周边外交。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陆忠伟和该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傅梦孜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提出“大周边”概念。陆忠伟认为,中国传统的战略和外交文化中有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远交近和”,二是“远亲近邻”。“远交”的对象也是周边交往的范围。在传统上,我们一直按照陆权国家的思维,以是否在陆地上接壤来划定邻国。但我国也是海洋国家。按海洋国家的理论,只要是海洋航线通到的地方就是邻国。从这个角度看,“远交”的对象也是邻国。其次,与我们发生密切的安全、经贸、能源、文化等关系的国家,也应该被看做是邻国。比如说中东一些国家虽然不与我们直接接壤,但与我们的能源、资源合作关系都很密切。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在外交上,远亲和近邻各有作用。说到“远亲”,范围可以很大,中国外交布局中,“大国”可以属于远亲,“周边”是近邻;发展中国家尽管大多不接壤,但也属于远亲的范围。
  “大周边”概念―――陆忠伟甚至独创了一个新词,即“邻距离”概念―――主要就是基于中国传统的“远交近和”及“远亲近邻”的战略与外交文化,从战略高度与长远角度,超越传统地理范围局限,把“远亲”与“近邻”一并作为“邻”加以考虑,将视野扩展到虽不与我直接接壤,但有安全、经贸、能源、文化等纽带密切连接的地区。对我国来讲,“大周边”是发展战略的依托、睦邻合作的平台、增信释疑的对象,但同时也是经济、金融等各类风险发散的重要途径。
  
  傅梦孜认为,大周边的概念超越了一般的周边邻国的范畴。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脉动必然逐步反应出来,逐步强化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加强了自身对外部的依赖。如对能源的依赖就越来越重,从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来看,需要有更大的视野来对待更大的周边。例如在波斯湾,每天都有一艘10万吨级以上的油轮从当地出发开往中国,来自中东的原油已经占了中国进口原油的56%。所以,中东成为中国周边的一种自然与必然的延伸。再比如说东南亚的新加坡,虽然距离中国较远,但它是东盟的一员,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及在经济上的紧密联系自然也就延伸到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上。而且,中新两国也有传统的关系。南太平洋也是中国周边范围的自然延伸。澳大利亚的资源是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而那些太平洋岛国虽小,但这里在对台斗争中处于“前沿”,仍很重要。
  
  周边环境最好的时期之一
  
  周边环境对我国的意义太重要了。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的利益也在扩展。而中国利益向境外延伸首先就是在周边地区。陈向阳认为,周边地区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主要所在,为中国实力与对外影响的力量所在,其状况不仅直接关系中国国内的发展与稳定,而且也是中国对外发挥作用、施加影响的主要地区。周边还是中国崛起、走向世界大国的不可逾越的地区与必经之地,即中国崛起从周边出发,逐步走向全球中心,从国际关系的浅水区游向深水区。
  提到周边,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军事安全问题。能否与周边地区国家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直接关系我国边境是否安全。建国后我国不得不在周边地区进行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三次边界争端还引起了三次战事(中印、中苏、中越边界自卫还击战)。周边地区还是外敌入侵我国的跳板。近现代史上我国面临的外敌入侵,要么是由周边国家(沙俄、日本)进行的,要么是西方列强在侵占我国周边国家后以此为跳板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先是美国通过与我国周边国家签定军事条约形成对我国的战略包围,后是苏联在我国边界线上陈兵百万,这些都使我国面临严重威胁和压力。周边地区是否安宁,也对我国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战后世界发生的重大局部战争,多次就在我国周边地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次印巴战争、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周边国家如果发生内乱,也有可能对我造成影响。
  人们公认,目前是建国以来我国周边环境最好的时期之一。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我国的睦邻外交成效卓著,全方位改善了我国与所有邻国的关系。傅梦孜指出,中国与周边形成了一种日益紧密的关系,我们需要思考有一个什么样的周边战略。目前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安邻、睦邻、富邻”等,得到了很多国家理解。我们还需要从战略层面上找到在共同利益的地方加强合作、在有分歧的地方建立解决矛盾的有效机制,达到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安全、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傅梦孜从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这一角度分析了周边环境对我国有利的一面。他认为,中国目前虽然还不能取代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但中国处于升势,且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经济规模的大小。曾几何时,一些国家抛出并附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现在看,形势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便日本首相小泉这样对中国持强硬态度的人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是机遇,不是威胁。东南亚国家也修正了自己关于中国崛起就会挤占它们的商品市场、挤占它们的投资的看法,与中国展开了积极的经济合作。韩国是顺应并利用中国崛起这个机会最好的国家。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日本成为韩国最大的市场,双边的投资贸易也增长迅速。在东南亚,中国与东盟建立了“10+1”和自由贸易区,成为东盟重要的伙伴,今年的双方贸易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将要实现零关税。两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态势。在南亚,与印度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对于中国崛起来说,目前的周边状况还是比较有利的。因为各国已经能用一种比较现实与积极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崛起,而不是一味的担心、厌恶和排斥。虽然这是基于它们的自身利益,但对中国也有好处。
  除安全问题外,周边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能源资源的供应和运输方面、在作为我国重要的投资贸易市场方面,也都有重要意义。陈向阳把中国大周边外交的目标理解为以下四项:第一,为中国国内集中精力谋发展而创造、营造、塑造安定的周边环境;第二,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与反台独斗争服务,因为大周边是为中国开展反台独国际斗争的主战场;第三,大周边将作为中国崛起为世界一极力量的主要支撑点与战略依托带;第四,大周边可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可观的资源保障与能源供应。
  
  周边的潜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从周边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中看到了这里蕴涵的潜力。他认为,这些变化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大国关系出现了相互联系、寻求合作、寻求稳定、斗中有和、和中有斗的局面。
  二是经济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尽管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但大多数国家很快走出了危机的阴影,恢复了元气,而且危机也只是局部的,并没有袭击到该地区的所有国家。
  三是在这一地区出现了一些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带动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代表是中国和印度。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它的影响将是长远的。
  他说,有人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这个地区转移。欧洲尽管实现了大的联合,但是经济增长一直比较缓慢;美国的经济总量虽然仍居世界第一,但它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的因素,如笼罩美国的恐怖主义等。而以中印经济增长为代表的这一地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增长的新动力和新机会,也在重构新的经济关系。
  张蕴岭说,在这一地区,区域合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区域合作方式,即以签订双边或者次区域的经贸协定或结成经济紧密贸易伙伴关系来进行合作。它以经济合作为基础,通过谈判的方式开拓地区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实行开放式的合作架构,不具排它性,支持各成员国发展区外的广泛联系,同时区域合作安排与国际规则接轨,使区域化与全球化并行发展和相互促进。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东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而在整个东亚地区,则成立了以10+3为框架的对话合作机制,逐步出现了向更高层次区域组织合作方向发展的新架构。比如现在正考虑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它是东亚合作的核心内容。现在人们又开始谈论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从长期看,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是实现东亚合作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地区,我们与不同的国家进行合作采取的方式也是有所区别的。张蕴岭指出了我国与不同国家合作的不同方式:
  在中亚地区,以安全合作、稳定局势为起点,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现在又在进一步推动该组织向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机制。
  在东北亚地区,突出“功能性合作”,在10+3的框架下,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开始正式的对话,这一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在东南亚的合作是从加强经济合作开始。
  在我们利益的延伸带―――西亚北非地区,我们可以从功能性的项目合作开始,而与美国的合作是加强双边关系和区域合作并行。从延伸的大周边角度来看,今年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举动,中国已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磋商,同意建立自由贸易区;最近胡锦涛主席在访问智利的时候双方也同意建立自由贸易区。此外,我们也在同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所以对中国来说,区域合作正成为我们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联系、开拓经济关系、推进双边或次区域综合关系发展的一个很强的基础。
  
  美国因素和其他隐忧
  
  尽管目前我国周边地区总体形势不错,但专家们也都指出了周边环境中一些问题和隐忧。“台独”问题(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但由于牵涉多方外部因素,也可看做一种周边问题)、朝核问题、中亚“三种势力”,使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挑战;中东地区还是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大本营和活动基地;有关国家对我国南海海域和资源的争夺、能源供应和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南太平洋岛国作为涉台斗争前线的现实状况,都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而且谈到周边,就不能回避美国因素。周边很多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美国力量在我国周边地区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把它看做一个特殊的“邻国”。
  陆忠伟认为,战后半个多世纪中,在整个亚太地区,无论是从小周边还是从大周边的角度看,美国的影响力都占据优势,由之主导安全、经济秩序。9.11事件三年多来,美国驻军中亚、插足南亚、重返东南亚,军事重心向欧亚大陆的中、东部转移,并推动美日韩、美日印等战略呼应关系。中国与“大周边”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中美邻”三角关系,美国因素在周边安全中影响颇大,中美关系远近,对周边力量组合有微妙的催化作用。换言之,“邻”是中美两国共同的战略舞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陆忠伟认为,无论是中美日关系、中美俄关系、中美印关系,还是中、美和东南亚的关系等,都有一种彼此斟酌邻国的感觉。小国常以警惕的眼光看待大国。一些亚洲朋友说,中国与美国像两头大象,而我们就像草坪。大象打架,受损的是草坪;大象亲昵,受损的还是草坪。邻国中的大国,如俄罗斯、印度、日本,也都不可能抛开美国与另外一个大国发展关系。俄罗斯有联中的一面,在战略上也有靠近美国的一方面。日本要联美,但也有入亚的一方面。东盟国家有联美的方面,也有联中的方面。即使中国,也是要在联美的同时发展与日、俄的关系。而美国也对中国在该地区扩大影响持有戒心。但目前中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外交不会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碰撞。
  
  陆忠伟进而分析了周边形势与全球整体态势的关系。他说,“大周边”地带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受国际战略格局变动的影响。几年来,国际经济重心、地缘政治中心、国际矛盾的焦点逐渐转向亚太,加剧了“大周边”地带各股力量的离散聚合,形成了深刻、复杂的态势。9.11三年多来,“大周边”地带各股力量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组合、重新洗牌的“流动”状态之中;互动、组合、重叠;再互动、再组合、再重叠。这种不断洗牌是由美国全球兵力大调整、大国关系变化,以及区域内国家的地区认同意识增强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张蕴岭认为,我们处理周边问题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难点。
  第一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变得凸显了,如海洋领土和海洋资源方面的争夺。由于能源短缺、资源需求增大,中韩、中日、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等都出现了能源上的问题。
  第二是在新的形势下一些战略热点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其中与我们直接关系最大的就是朝核问题,虽然中国启动了六方会谈谈判机制,但由于当事方是美朝,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取决于美朝,尤其是美国的政策和态度。这虽然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好,我们国家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非常麻烦的是,这些问题虽然跟我们直接有关,离我们很近,我们有处理的主动性和影响力,但是却没有左右的能力。还有就是台海局势,民进党在台湾地区执政以后推行“急独”,而美国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台独”气氛。对我们来说,防“台独”、阻“台独”成为我们与美国的一个矛盾的焦点。
  第三,尽管在周边出现了区域合作,周边环境得到改善,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提升,但同时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实力增强为背景,各国对中国的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是出于竞争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的一些利益的冲撞,一些国家对中国战略产生了怀疑,这也是我们应该看到的问题。如何释疑,如何增信,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工作,使周边国家加深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增加战略共识,减少对中国的战略怀疑。
  
  傅梦孜认为,中国与周边形成了一种日益紧密的关系,我们需要思考有一个什么样的周边战略。目前我们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安邻、睦邻、富邻”等,得到了很多国家理解。我们还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建立在有共同利益的地方加强合作、在有分歧的地方解决矛盾的有效机制,达到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安全、共同繁荣、共同富裕。这与有的学者提出的与周边国家建成“利益共同体”,以确保周边安全的思路是一致的。
  陈向阳则提出,中国实施大周边外交,所使用的方法应包括以下几种,即经济手段与经济外交,利用中国的庞大国内市场与日渐扩大的对外投资;政治手段与政治对话、合作、沟通;军事手段,军事防务外交、增加对外透明度,军事实力为后盾;文化手段与文化外交,善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求同存异,对外重视运用软实力;外交手段,制定并实施中国的大周边外交战略。总之,中国的大周边外交应将传统的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密切结合起来,同时运用多边外交,以保障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阅读背景近期中国周边外交记事
  
  ●2004年11月28日~30日,温家宝出席在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会议、中国与东盟领导人(10+1)会议及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
  ●11月11日~23日,胡锦涛访问拉美四国并出席在智利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1月3日~6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这是中国政府为全面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方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而采取的一项具体行动。
  ●10月6日~9日,温家宝访问越南并出席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
  ●9月21日~25日,温家宝访问吉尔吉斯斯坦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三次会议,访问俄罗斯并出席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
  ● 8月30日~9月10日,吴邦国对菲律宾、韩国和日本进行访问,并出席在马尼拉举行的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四届年会。
  ●6月22日,第三次亚洲合作对话(ACD)外长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共同推进新世纪的亚洲合作”的讲话。
  ●6月21日,中国与东盟10国外长在中国青岛举行非正式会议。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共同发表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国并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此次会议是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第一次外长会议。
  ●6月8日~18日,胡锦涛访问东欧三国、乌兹别克斯坦并出席在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四次元首会晤。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与所有的邻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一直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我国的睦邻外交成效卓著,全方位改善了我国与所有邻国的关系。
  在我国的北部,与蒙古的关系在冷战结束后得到迅速改善,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尤其是与俄罗斯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又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并先后形成了多层次的会晤、会谈和合作机制。前不久俄总统普京访华时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议》,标志着两国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走向最终全部确定,必将推动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在我国的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也已经全部划定,与此同时,我们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共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并逐步使它的功能从以打击“三股势力”为主的安全合作向经济合作等其他领域扩展。虽然随着9.11事件后美国的军事力量进入中亚,该地区局势趋向复杂化,但由于阿富汗战争对该地区的恐怖主义势力的打击,阿富汗局势趋向稳定,也将有利于西北边境地区的安宁。
  在我国的西南,与尼泊尔、不丹的传统友好关系续有发展;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近邻国家的关系也有新的进展;与我们的“老朋友”巴基斯坦继续保持和发展“全天候”睦邻友好关系,近年来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又拓展了新的合作领域;与印度在2003年6月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中印关系目前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尽管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领土问题尚未解决,但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已进行了四轮会晤,取得了积极成果。
  在我国的东南,与越南恢复和发展了传统友好关系,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至此,我国东南部5200多公里的陆地国界已全部划定。2000年12月25日,又与越南签署了《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划定了我国第一条海上边界;与缅甸、老挝在保持传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新的合作领域;与东盟的关系,从1994年到2003年由磋商伙伴到全面对话伙伴,再到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到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跃升,中国从而成为东盟第一个战略伙伴。2002年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我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去年我国又率先作为非东南亚大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信任,加强了双方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我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存在南海岛屿主权归属和海洋权益争议,还有某些地区外的国家在试图利用南海争端谋取私利,显然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保持这一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是南海周边国家的共识,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已充分表明这一点。
  在我国的东北,与朝鲜的传统友谊继续巩固和发展,与韩国的睦邻关系、尤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我国与朝、韩两国就朝鲜半岛问题、尤其是“朝核问题”进行频繁磋商、多方协调,努力争取通过推动谈判、以和平方式早日得到解决,以保持和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与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从上个世纪70年代恢复邦交以来,两国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是互为最主要的经济贸易对象国,在即将进入新世纪之际,两国一致同意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虽然近年来两国关系由于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等原因造成了“政冷经热”的局面,但双方都有改变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意愿。
  总体而言,尽管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双边的和双方之外的多种原因而仍然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但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正处在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王持明
  
  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
  
  北邻俄罗斯。据统计,200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约为3.4亿吨,出口2亿吨,其石油产量近年来均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完全能满足我国市场的进口需求量。中俄两国在能源问题上的互补性,加之地域上的距离近,陆路运输比海上运输更安全,还有两国之间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特点,决定了中俄两国之间在能源问题上有着密切合作的巨大潜力。尽管前些时候两国的能源合作因包括“日本搅局”在内的诸因素的干扰而遭到一些挫折,但俄罗斯仍然明确表示将保证向中国提供规定数量的石油。
  西邻哈萨克斯坦。陆上石油可采量为28.8亿吨,里海地区36亿吨。在整个中亚里海地区最终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为2000亿桶(约等于273亿吨),仅次于中东;天然气储量达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是当今世界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油气宝藏。哈萨克斯坦也是我国在石油能源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最早的合作国家。哈还有意开辟一条东向路线,把输油管道铺设到我国乃至通过我国直达太平洋岸边。连接我新疆的中哈输油管道第一期工程已经于今年9月28日开工铺设,明年完工后将具备每年1000万吨的输油能力。第二期工程计划于2011年完成,届时哈向我国的输油能力将达到每年2000万吨。因其远景潜能可以提高到5000万吨年输油量的水平,哈还表示欢迎其它国家通过这条管道向中国输出石油,而俄罗斯已经表示了浓厚兴趣。
  我国西南的缅甸,其沿海发现并已开采的两块天然气田的储藏量都在9万亿立方英尺以上。最近有消息说,“中国石化”的下属子公司与缅甸能源部所属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已经签约,将共同勘探、生产缅甸陆地和近海的石油与天然气;“中国石油”也正在与欧美公司进行运作交易,将其在缅近海开采的天然气通过缅甸转运到我国西南地区。此外,我国有关专家和云南省政府还设想,利用缅甸能建停泊20万吨级油轮码头的实兑港,将从中东来的石油在这里上岸通过输油管线直达云南,这条路径比通过马六甲海峡,至少能减少1200公里的路程,而且要相对安全得多。泰国也在向我国积极游说,利用其南部的克拉地峡或开凿运河、或修建管道,开辟一条绕过马六甲海峡的石油通道。
  东南方的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及澳大利亚、文莱。我国与印尼等国已经有着良好的油气开发合作记录。今年秋天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访华时,也与我国签订了合作研究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的合约。这也表明,使我们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通过睦邻外交付诸实施是可能的。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商品出口市场。2002年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到230亿澳元,2003年达250多亿澳元。2003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主持,两国签署了四项贸易和经济协定,其中包括两项天然气协议。这两项协议使澳大利亚成为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国。澳大利亚资源公司还向中国出口铁矿石、煤炭、煤炭、铝等。
  
  2004:美军太平洋上大点兵
  
  从年初到年终,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演习一个接一个登场。在东北亚,3月22~27日,美韩同时进行了“阿尔索伊”和“秃鹫”两场联合军事演习。8月,美韩又举行了2004“乙支焦点透镜”计算机模拟军事演习。
  美日两国海军则于11月悄然举行了代号“ANNUALEX-13G”的绝密联合军演。参加军演的有约11300名日本海上自卫队官兵和4400名美国海军官兵。这是美国和日本之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空军联合军演。演习模拟“日周边发生战争”,并以C国为假想敌。
  在东南亚,美军的演习更加频繁。2月23日-3月7日,美国和菲律宾举行了“肩并肩2004”联合军事演习。这一演习是美菲之间最重要的双边军事演习。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更加重视这一演习。2002年美国曾借帮助菲律宾政府铲除“阿布沙耶夫”武装之名,将演习延长了半年之久。今年美国共派出了约2500名士兵参加演习。
  5月,美国又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蒙古举行了“金色眼镜蛇2004”联合军事演习。“金色眼镜蛇”本是美国和泰国举行的双边联合军事演习,2000年新加坡正式加入后成为一个多边演习,此次演习又吸收蒙古和菲律宾加入,使演习的多边性更加突出。
  紧接着,6月到7月,美国先后和新加坡、文莱、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举行了“海上合作戒备与训练”演习,即“克拉特”演习。此次美“克拉特”特遣大队是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美海军还首次派出两艘“阿莱?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参加演习。
  此外,今年美军海军举行的“夏季脉动04”军事演习也颇为引人注目。在这次演习中,美海军7个航母战斗群首先分别在五个战区同时进行演习,7月中旬又全部聚集到夏威夷和西太平洋水域,进行综合性演练。“夏季脉动04”是美国海军首次全球规模的演习。
  这些演习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演习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参演人员多。
  第二,以海空军演习为主,演习技术含量高。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大多濒临海洋或属岛国,因此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美国对危机做出反应时也大多首先使用海上力量。所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演习多为海空军演习。此外,为提高与盟友的作战互通性,并检验其军事转型成果,美军在演习中不仅派出先进的舰艇飞机,还大量使用先进技术。
  第三,演习针对性强。美国认为在亚太地区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恐怖主义等跨国威胁。因此,美国在演习中侧重于针对上述热点进行演练。比如,9.11后东南亚成为“反恐第二战场”,为此自2002年起,美国在“金色眼镜蛇”和“肩并肩”等一系列演习中,都将反恐作为主要内容,并帮助东盟国家进行反恐训练。
  美国为什么在亚太地区频频军演?
  首先,军事演习是美国加强在本地区存在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认为,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存在一个“不稳定弧”,而美国在这一地区缺乏足够的军事基地,为此,美国希望通过军事演习来弥补这一不足,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从而对试图挑战其霸权地位的势力起到威慑作用。
  其次,9.11后美国认识到其面临的威胁更加多样和不确定,部队很可能无法在部署地点实施作战,而是需要被快速投送到战区,因此,美国改变了前沿部署的模式,从大规模集中部署转为建立小型基地和临时基地,有时甚至不建基地,而是通过军事演习或军事协定来达到前沿存在的目的。
  最后,美国希望军事演习能够提高其与盟国的作战互通性。冷战期间美国在亚太地区结成了美日、美韩、美泰、美菲和美澳等重要军事同盟。美国和盟友需要具备协同作战能力,而通过军事演习,美国可以向盟国提供先进技术和装备,并可定期对盟国部队进行军事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提高了美国和盟友的作战互通性,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军事同盟关系。刘琳
  
  南太平洋:涉台外交前沿
  
  瓦努阿图是南太平洋岛国,1982年与中国建交。今年11月3日,瓦总理沃霍尔在台北与台湾当局签署所谓“建交公报”。但瓦部长会议分别于10日和18日两次作出决议,撤消该“公报”,重申瓦政府遵守联大2758号决议及1982年瓦中建交公报,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与台湾发生任何官方联系。据报道,沃霍尔是瞒着副总理及包括外交部长在内的所有阁员,秘密赴台签署“建交”公报的,返国后他为自己台湾行辩护的理由是:瓦努阿图需要钱。
  台湾当局的“建交”图谋再次破产。但此事充分表明了南太地区在我对台斗争中的前沿地位。目前台湾共有26个所谓“邦交国”,其中有四个在南太,即所罗门群岛、图瓦卢、马绍尔群岛和帕劳。
  2002年7月,南太岛国瑙鲁与我建交,同时与台湾“断交”,使陈水扁当局遭到沉重打击。
  1999年7月,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斯凯特率团赴台,与之签署“建交公报”,但其后第三天就在各方压力下宣布请辞,巴新政府宣布不承认此项“建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