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讲,只要照猫画虎地渐进学习发达国家的制度构架,按部就班地学习发达国家更高级的生产技术,中国会毫无疑问地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二流国家。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二流国家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但没有太大悬念。毕竟,很多东西不需要深思熟虑,也不需要什么创新,学习和照搬就行了。我们周边的“小龙”、“小虎”们都是这么做的,他们都成了还算富裕的二流国家。他们能学会做到,已经高度开放的今日中国没有理由做不到。
二流国家也不错,人们的生活比现在还会改善很多,但是中国还有成为比二流国家更前进一步的可能。因为有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优势,中国有成为当今世界最伟大国家的可能。国家之伟大,在于民众伟大;民众之伟大,在于其创造力;创造力之源泉。在于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学习和反思之源泉,在于多样性和近距离。多样性提供了学习和反思的需求,近距离降低了学习和反思的成本。历史上伟大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从来都在大江、大河附近,推动力量在于海洋和大河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更多的人更容易见面,大家聚在―起促成了多样性,多样性带来的羡慕和嫉妒激起了学习和反思的欲望,提高了民众生产力。对于―个国家来说,给定了地理位置和对外交通成本,人口规模本身很重要,更大的人口规模既扩大了多样性可能,也降低了单位民众学习和交流的成本。
人口规模对于成就伟大国家而言,仅在于提供了可能性,人口众多而贫困的国家,就在我们的过去,也存在于当今世界。如果说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是每个人从日常生活周边学习到了什么,那么这里的问题则是,更大的人口规模如何影响了每个人从日常生活周边的学习。经济增长理论非常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通过国际交流和贸易可以向外国人学习,提高国内民众的生产力。但是,民众在国内交流和贸易的重要性应该更甚于国际贸易,内部的交流和贸易同样是学习,是提高民众生产力更重要的源泉,但这方面的研究至少在国内寥寥,对人口规模如何影响国内民众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更缺乏细致的讨论。
更大的人口规模蕴藏了更大的多样性可能,这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但其他条件也很重要。密度很重要,即便有人口规模优势,但如果大家住得很分散,交通成本会天然地扼杀很多东西,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未见得多,学习和交流的成本未见得低。差异性很重要,即便具备人口规模优势,但如果穷人和穷人生活、工作都在一起,穷人看不到富人的生活和工作,差异性就体现不出来,贫富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会被割断;如果工人和工人生活、工作都在一起,工人看不到商贩的生活和工作,差异性也体现不出来,工商之间学习和交流会被割断;如此等等。按照多样性和密度的标准来看,农村会制约而不会推动经济发展,城市是创造力和增长重要发源地,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做好密度和多样性的安排。
简?雅各布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指出了伟大城市的几点共性:1,功能混杂;2,高密度;3,新旧建筑并存;4,狭窄街道的街区。简?雅各布的几点总结提出了城市对多样性和密度的要求。功能混杂是提供多样性和激励学习的好办法,高密度是降低学习成本的好办法,新旧建筑并存不仅节约了城市建筑成本,也保持了多样性;狭窄街道的街区作用更精妙――街道窄了,会有毛细血管般更密的交通网,更多人步行、更多路边小店、更亲密的邻里关系和安全感,这些对节省成本和促进交流都有帮助。 简?雅各布这本书的背景,是对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大规模城市改造(公共住房建设、旧城更新、高速路等)的批判,她认为当时大规模的改革筹划缺乏弹性和选择性,破坏了城市的生命力。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在一路高歌,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方兴未艾。今天的城市发展和布局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有奠大关系,一条街道不当的设计可能扼杀一个天才的诞生。今日中国,很多大城市大力发展CBD、开发区、功能区、高速环路,这些工程带来的究竟是民生福利改善还是满足炫耀和虚荣心,是增添还是扼杀了城市和经济增长的生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伟大的城市成就伟大的国家。中国的城市规划者们仅是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还不够。还要充分认识到发达国家的失败教训,不要让错误重演。宏观经济决策者们用仓促上马的大规划、大项目刺激经济更不可取,这不仅是项目本身的浪费,还会破坏城市演进的自发力量。有些大而不当的项目,甚至比不上挖坑再把坑填上的刺激GDP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