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的发展,已实现了由“弥补”到“赶超”再到“引领”的完美转身,并以显著的集成、技术、成本等优势一跃成为世界高铁领域颇具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后起之秀。然而,在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高铁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既有来自国际高铁领域传统成熟体与新兴发展体的激烈竞争,也有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和显现的问题与矛盾,特别是“7?23”甬温线动车组重特大事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高铁的国际形象,给“走出去”势头良好的中国高铁蒙上了阴影。站在国际化前行道路的十字路口,面对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内忧与外患”并存的国内外环境,被寄予厚望的中国高铁何去何从?
世界高铁市场格局
就当今世界高铁市场的格局而言,法国、日本、德国等传统高铁强国仍旧是市场的主体,在高铁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创新以及国际输出等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包括中国、韩国等在内的新兴高铁发展体也开始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在高铁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设备供应商来看,加拿大的庞巴迪、法国的阿尔斯通、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川崎重工和美国的通用电气,是当今世界包括高铁在内的铁路机车设备等供应的“五大巨头”,所占全球市场份额比重超过70%。就业务领域和市场分工而言,几大巨头各有侧重。其中,庞巴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铁路机车、列车和控制设备供应商,全球铁路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20%,业务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现正努力向亚洲、非洲扩展。阿尔斯通更为侧重高速列车、摆式列车领域的发展,目前在全球铁路市场份额的占有率约为17%,业务市场以欧洲为中心,现也着力向北美、亚洲以及非洲扩展。西门子的铁路产品包括高速列车、机车、动车组、摆式列车等多种类型,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14%,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业务市场同样立足于欧洲,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拓展。川崎重工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10%,业务市场以亚洲为主,以“安全、平稳”享誉世界的日本新干线铁路所使用的高速列车,相当部分就是由川崎重工研发和制造。相比上述“四大巨头”,通用电气则更加侧重于货运机车,特别是重载机车的研发与制造,是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最大的货运机车供应商,全球铁路市场份额的占有率约为8%,随着高铁在世界领域的快速发展,通用电气也开始着力于高铁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除“五大巨头”之外,中国、韩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体的铁路企业也开始在国际高铁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高铁通过对国际先进高速铁路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系统掌握了250km/h系列、350km/h系列等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并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80km/h高速动车组,已成为当今世界高速铁路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新兴品牌”。据统计,目前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大集团的全球高铁市场占有率超过5%。韩国高铁的总体技术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铁路产品也开始走出国门,遍布加纳、越南、泰国、缅甸等亚非国家。印度已经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高性能旅客列车,主要铁路产品也已出口至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越南、塞内加尔等国。
放眼未来,传统高铁强国依然强势高歌猛进,而新兴发展体的厚积薄发必将成为世界高铁市场格局中更为闪耀的亮点。发展中国家高速铁路庞大的市场“蛋糕”,也正在成为传统高铁强国与新兴发展体之间激烈角逐与深度合作的前沿阵地。
安全,中国高铁发展的敏感问题
面对发展高速铁路的长远战略意义和巨大市场价值,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传统的高铁强国还是新兴的高铁发展体,都表示出浓厚兴趣。按照各国高铁发展规划及设想,预计到2020年,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将突破5万公里,未来10年世界高速铁路新增里程将有望超过3万公里。世界高速铁路规划的宏伟蓝图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高铁经济体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这其中,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高铁巨头们角逐的前沿阵地,立足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拓展思路也已成为世界高铁巨头们的普遍共识。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中国将新建完成1.6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加之既有线路的高速化升级与改造,届时中国的高铁规模将达到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一半以上,这势必将为中国高铁带来绝佳的发展良机。
然而,中国高铁国际化前行之路并非坦途一片,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是来自于国际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既包括源于传统高铁强国在技术转让、产品研发、市场划分与开拓等领域的竞争乃至牵制,也包括源于新兴高铁发展体的市场挑战,还包括源于主要高铁输入体的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另一方面则是中国高铁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包括高铁的安全、技术、管理、体制、标准、人才、服务、资金、效益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安全又是诸多问题中最为敏感与核心的,直接影响着中国高铁能否如愿地“走出去”。然而,近期中国高铁的发展实际恰恰暴露出安全方面的隐忧,就一定时期来看,安全问题可能会成为中国高铁的软肋而制约其国际化发展。但客观而言,目前高速铁路的安全可靠性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均是可以控制和保障的,中国高铁完全有能力冲出阴霾,妥善解决好建设、运营等各环节中的安全问题,健康地“走出去”。
中国高铁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抉择
当前,中国高铁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的复杂环境,特别是“7?23”甬温线动车组重特大事故,对中国高铁的“走出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高铁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但总体而言,中国高铁的发展基础还是好的,技术实力还是有的,“走出去”的条件还是具备的。中国高铁不能因为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事故和不足,便自暴自弃。当务之急,是要认真总结教训,弥补不足,以过硬的技术、卓越的品质,重塑中国高铁的国际品牌,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着力推进中国高铁的国际化发展。
首先,立足国情,稳步推进国内高速铁路的健康发展。国内市场是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的根基所在。中国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分布不均且流动性大等特殊国情,决定了只能依靠高铁解决长大干线的旅客运输问题,这在对中国高铁提出客观要求的同时,也为其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因此,中国在探索高铁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时,应该先立足国内市场,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现实国情以及客观需求,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国内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重点通过技术领域的攻坚创新,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的有效提升,制度框架、政策体系以及人才队伍等的不断完善,切实保证中国高铁安全、经济、高效、便捷、舒适地运行和发展,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运输服务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高铁的强劲实力。
其次,放眼全球,积极开拓国际高铁市场。一方面,依托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卓越品质,重塑中国高铁的国际形象,切实提升中国高铁的国际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着力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包括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技术装备、工艺标准等在内的“一揽子”国际输出,积极抢占世界高铁发展的战略高地。同时,科学把握国际需求,细分国际高铁市场,丰富高铁产品门类,根据各国客观需求、国情特征、文化背景等针对性地研发和创新高铁产品,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的多元化、异质性的高铁需求。
再次,交流互通,加强国际高铁领域的务实合作。一方面,重点加强高铁技术领域的深度合作,广泛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成果,切实提升高速铁路的技术水平,打造“中国创造”新形象。另一方面,加强高铁市场开拓方面的互利合作,秉承“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以新兴市场为重点,共同拓展国际高铁市场空间,做大高铁“蛋糕”,并使高速铁路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世界更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