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诸多产品的产量、销售量和进出口总量等,都已使中国成为经济总量大国。 但经济总量大国不等于是经济强国。中国在当前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难以成为经济强国。而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严重缺少拥有自己核心领先技术、在国际市场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群体。
目前,我国统计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多数根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工业产业基本上属于代工经济型,即工业产品多为国外品牌,我们自己主要是利用劳动力价格低等优势,通过外资独资、合资、贴牌加工等形式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也就是说,中国当前仍然只是一个严重缺乏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品牌的制造业代工基地。但一个国家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以及一大批在国际市场享有美誉度的品牌诞生。
而细观中国的企业群体,当前,他们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类是国有企业。有实力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省以下所属还有一小部分。这部分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垄断市场、垄断资源的行业。
这些企业已经经历了部分改革,经营管理上有一定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这部分企业机制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诸多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的弊端因为垄断的效益而被掩盖。并且,政府设计的大国企之间的竞争,并没有改变他们对行业垄断的性质。
而处于市场竞争较激烈行业的部分国有企业,享受不到垄断的效益,要么与外企合资做代工,如一汽、二汽等,要么经营发展都比较困难,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等。
第二类是外资企业,他们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据估计,我国的主要制造业领域外资要占50%左右,但技术、品牌都在国外企业手上。
第三类是民营企业。我国对民营经济的政策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但在政策演变中,民营企业创新的能力已逐步显示出来。但民营企业的规模总体不大,大多数集中在小产品领域。因此,目前还难以担负起国家从经济总量大国向经济强国跨越的中坚责任。
另外,一部分经历了内资改制、重组的国营企业已成为民营企业。他们虽然在改革后有很大的进步,但和原生型民营企业一样,迫切需要创新、升级,但普遍缺乏创新的资本实力。
一部分未改制的地方国营企业,这一问题也相当突出。因为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并实现产业化往往需要几亿、几_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由于国内强大的有资本实力的企业和机构没有有效介入这一特殊的需求市场,导致近几年国外大批基金公司来注资并购我国企业的高潮。从近期看,这很快解决了部分企业发展的投资问题,但从长远看,这对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性影响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
现在还有另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一方面,国内金融资金流动性过剩相当突出,仅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就高达11万亿,我国还用巨额的外汇储备数千亿美元到美国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另一方面,国内众多企业难以获得投资,任由美国等国大批的投资机构到中国收购企业并通过上市运作,很快获得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巨额投资回报。
而企业的创新,还需要一个健全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来保障,它包括高效的产学研衔接机制、配套的政府政策和利益分配导向机制、有多渠道的创新投资体系。
但当前,我国距离完善的创新型制度体系还有较大的距离,全社会的各项创新资源还未有效整合,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健全,而最基本的矛盾,则仍在于目前我国还未真正从由政府主导创新,过渡到由企业主导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