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国资,最易融化:现在有很多外国朋友到中资公司

  长期游离在国家监管外的境外国资好日子即将结束。随着央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境外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加强境外产权管理已提上议事日程,境外资产安全性问题成为监管者考量的首要问题。
  作为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监管重任的国资委也不得不谨慎对待,“打破一贯部委扯皮不挑头的传统”,正加紧制订海外产权管理方案。“国资委尽快研究制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办法,加大境外国有产权管理的研究力度,争取年内出台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的指导意见,落实境外国有产权管理的责任制,及时掌握境外国有产权的动态情况。”国资委宣传局副局长曾坚5月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委通过对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两国的央企境外机构调研发现,目前央企境外产权管理制度整体不健全,境外投资存在无序竞争、管理人才缺乏、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及派遣人员薪酬待遇等问题;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境外机构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
  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也在同步进行境外资产审计,“今年的重要工作就是开展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的审计试点,争取在5年内把所有进行产权登记的境外国资审计完。”国家审计署办公厅的一位官员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明确表示,除一些不能公开的安全性质的资产外,国家审计署会在审计后以公报形式对社会公开。
  对于这次审计决心,可以佐证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新设企业审计司、境外审计司。其中,企业审计司负责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国务院规定的中央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境外审计司负责组织审计国家驻外非经营性机构的财务收支,依法通过适当方式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负债和损益。
  目前,商务部也高度重视央企境外产权管理,商务部审批对外投资项目时,已不再针对经营可行性和资产状况,而主要审查海外项目的风险性,比如两国政治关系、国外投资环境与相关法律等。
  如此庞大的一笔资产,中央政府责无旁贷。而在2008年之前,这笔资产除了企业自我管理之外,很少有来自政府的压力。政府只能通过对境内母公司的财务监管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状况下,国内很多学者比较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要求加强境外国资监管的呼声很高。”商务部梅新育研究员介绍,对境外国资的监管必须先从摸底开始,只有掌握境外国资的存量有多少、经营现状等问题后,对境外国资的管理才能真正开始。
  
  境外资产是笔糊涂账
  
  境外国资监管的麻烦首先在于谁也说不清境外国资的存量到底有多少。根据商务部2007年上半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743户,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8197亿元,净资产3216亿元,所有者权益2803亿元,职工人数24万人,其中中方职工17万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张小济苦笑,作为一个官方专业研究者,这是他截至目前接触到的“最准确”的境外国资存量的统计数据。
  张所带领的课题组经过不完全统计发现,仅中央企业在境外就设立了约3460多户企业,其中亚洲所占比重最大,为58%,欧洲约占13%,非洲约占17%,美洲约占10%,大洋洲约占2%。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1026.3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万余家。其中,中央驻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驻外子企业近1200户,投资额占境外总投资的46%。张小济坦言,这些都是通过公开资料以及部分调研得到的数据,不可能是境外国资现有存量的准确数字。
  
  目前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只是对外投资的数字,而境外国资这个概念显然要比对外投资的范围大得多。境外国资这个概念指向的不仅是境外国资企业,也包括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在境外设立的机构。而且,既包括中央一级的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也包括地方上的同类型机构在境外设立的机构。“我们课题组匡算的境外国资最终数字在1.3万亿左右,精确数字有待最终审计结果。”
  由于历史原因及境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国情差异,国有企业到境外投资采取的方式也较多,有的还采取了委托个人进行投资的情况。因此,境外企业存在产权关系复杂、变通操作多、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形成国有资产的“监管盲点”。张小济坦言“这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
  海外资产的存量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股权、矿权等,产权归属也越来越复杂,这也意味着海外资产管理难度增大。“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对境外子企业都存在管理上的困难。近年来,由于母公司对海外下属企业监管不到位,曾发生过严重的国资流失问题和违法违纪现象。”梅新育表示,在境外国资的管理上,单个事件的事后处理,完全是治标行为,而若建立起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办法和审计监督管理办法,这些盲点至少将先暴露在体系内的监察之下。
  
  真监管还是走过场?
  
  对当前境外国资的资产总量、资产质量、资产类别、资产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做出准确而全面的统计之前,任何的监管办法都缺乏针对性。没有比较准确的数据,并不是因为国家有关单位没有采取过措施来进行统计。
  事实上,早在1992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就联合制定了《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和《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表样的统一格式。其中,《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表样多达10种。
  时隔4年后的1996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又对原《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的表式修订为两套,一套为企业类.一套为非企业类,每套均包括立案登记、占有登记、变动登记、注销登记和年度检查五种表式。但这些登记结果从没有对外公布过。
  其实,国资在海外流失的真正危机感出现在中航油事件之后。而继中航油事件后发生的中储铜、国储棉等事件,则使得解决境外国资监管问题迫在眉睫。从2007年4月开始,财政部、国资委、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委联合对境外国资进行排查式产权登记。
  由于中国现行的外汇和财政管理规定对企业约束比较多,所以,不少企业通过对海外实体的投资来回避中国政府对外汇的控制。这些企业往往都千方百计地逃避监管,不参加登记。
  比如,据美国纽约中国领事馆估计,当地中资企业有270家,在领事馆登记的仅为130家,而美方估计的中资背景企业有1000家。由于税制不同,国企在海外设立空壳公司的相当多。低税率的香港、百慕大和开曼群岛等地,集中了中国对外投资的81%。可见,避税成了国企对外投资的动机。
  此外,通过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或开曼群岛设立离岸公司的方式实现境外上市的.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海油、中银香港等。它们一般有三级或四级企业架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分析,在这种企业架构下,底层的境内国有企业都相应变为外商独资或控股企业。“这样一来,境外国资产权的清核就不只是现有产权的登记了"还需要做大量的产权界定工作,以区分境内国资与境外国资。这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大量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链条太复杂了。”
  目前没有中国海外资产的评估报告,曾经有一些金融咨询顾问公司尝试形成类似成果,但由于资料有限而作罢。但是,学界共识是这上万亿规模资产的形成,基本是靠中国国内不断的投资形成的。海外这些资产中有能力盈利的,不过1/3,其余部分都在不断亏损。张文魁介绍,在一个海外自由市场中,竞争激烈,而国企境外机构的决策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更弱,亏损局面是可以想见的。在所有境外国企中,盈利能力较好的屈指可数,除在香港的少数企业之外,几乎大多都有亏损之虞。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认为设立常规部门审计国企境外资产,是中央下决心把这个真空地带资产管理起来的前兆。不过,张小济也担心能不能做到真正有效监管,在传统的政府大一统的管理体制之下,就算审计清楚资产质量,处理一些人,但没有制度保障的监管仍然是空中楼阁。“高达近万亿的从来没有受到国家监督的国资境外资产会不会成为潘多拉魔盒呢?”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对海外资产监管来说,审计摸查清楚家底是迟早都必须迈出的一步。“国家应该尽快制订《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办法》、《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通过立法形式使跨国投资与经营、驻外中资企业与国内出资人、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监管有法可依。”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对于境外资产在监管法律上的空白极为痛心,不少国企通过钻法律空子,回避政府的控制,千方百计地逃避监管。而失去监管的国有资产,无疑正面临着极大的流失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