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到过皇明集团参观的外来者都会为这个企业的雄心壮志所感动,它不仅要自己培养产业工人,要搞科研、铺销售,还在进行产业启蒙、主导政策标准制订、建立检测中心、为这个行业树碑立传。这个当年靠卖热水器起家的民营企业,如今为自己制订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太过宏大的目标。
每次去北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都让黄鸣感到震撼。
“从飞机上往下看,美国人的房顶上都是蓝色的游泳池,那得需要耗费多少能源啊,他们的生活方式要保持,但能源是不可持续的。”
在北京大学东门外的一个小咖啡馆里,谈起太阳能,谈起美国,黄鸣两眼放光,兴致勃勃。“将来有一天,我们一定要去抄底美国。”黄鸣恐怕是这个行业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企业家了,他也确实有着足够的资本自信,短短10余年间,他创造的皇明集团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制造基地和清洁能源供应商,在全球市场的光热应用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2008年底,黄鸣本人当选世界太阳能学会副主席。当大多数中国人都还以为这只是个卖热水器的民营企业家时,他在山东德州已经悄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太阳能产业基地,在产品普及量、制造规模、技术创新、服务网络四个方面都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凭借对核心技术的绝对掌控,赢得了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难以企及的国际声誉。
在新能源这个中国同西方几乎同时起步的领域,中国的企业家们不再只是以西方工业文明崇拜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个个怀揣着成为领导者的雄心。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景象。但即使强烈自信如黄鸣者,也深知通往领导者的道路绝非坦途。
偶然事件
黄鸣是“文革”后头几批的大学生,1982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机械设计系毕业后,他就去了一家石油勘探研究所工作。那个年代,像他这样有着远大抱负的中国工科学生,最现实的奋斗方式只有一种:学英语,考托福,到西方国家继续读书深造,在那个平台上取得成就,然后回国创业。
后来20多年的中国企业史证明,这条道路确实造就了一大批成功者,西方的技术、品牌加上中国的市场、劳动力,在各个行业开花结果。但30年来,除了造就了大批财富英雄之外,于整个国家而言,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没有成功,工业文明最为核心的要素依然大部分掌握在西方人手里。
那个时候,黄鸣也试图走这样一条路。他的托福考了600多分,出国的去处也都联系好了。但他有个同样聪明的女朋友,“她怕我一出国就遥遥无期,就要迅速结婚,然后就是孩子待产。”黄鸣说,生活的变迁消磨了出国梦。
随后的日子里,石油勘探所的工作对他而言更是一种折磨。“在石油工程领域内的各个环节,我们跟西方工业技术的差距大得让人绝望。”黄鸣开始觉得,也许到全世界的石油都挖完的时候,我们跟西方人比,仍然还是个小学生。
幸运的是,一本叫《太阳能热力工程》的科学小册子让黄鸣接触了太阳能,更让人知道了,原来美国人对太阳能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从1987年起,他开始了地下创业,大约用了近10年时间,遍访这个领域内的专家教授,终于到1995年,他依靠自己钻研出来的专利技术,在山东德州办起了一家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厂。随后的10年间,开始了今天在这个行业早已为人所熟知的“皇明传奇”。
在德州的中国太阳谷,黄鸣的这段创业故事被镌刻在博物馆里供员工们学习,也被无数到访的游客参观。但是,这样一项能够被一个学习石油机械的年轻人钻研出来的技术,听起来,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多么尖端。直到今天,业内也普遍认为,在新能源领域,太阳能热水器并不具备多么高端的技术含量。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时,在政府鼓励下,美国就出现过一大批太阳能企业。这些企业利用补贴、资助等方式推出了一大批粗糙的太阳能热水器。但是,随着能源危机过去,石油价格回归,太阳能热水器很快被美国人扔在了垃圾堆里。在石油支撑起的现代生活方式已经无比舒适的时候,不管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政府决策者,没有多少人对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且并不那么好用的玩意感兴趣。
在全球各地予取予求的石油资源,给美国人带去了财富,也带去了惰性,正是这些让黄鸣有了10年时间,在中国搞土生土长的科技攻关、产业启蒙、市场开发,一直到今天建立起工业化的流水生产线。没有依靠国家的一分钱补贴,居然成为整个行业的拓荒者,掌握该领域内几十项核心技术。如今,所有有关太阳能的国际会议上几乎都要提到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因为中国这方面占世界的份额达76%。
在人类工业史上,几乎一切现代工业、产业的成长都发源于西方世界。西方工业基础的几百年积累,在任何领域都轻而易举地让后来者感到创造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回顾历史,皇明的成功,看起来像个偶然的事件,但这偶然至少能说明一点,当起点一致的时候,所谓的创造能力并不是一件奢侈品。
核心技术
和许多企业家一样,成功带来的是绝对的自信,在这方面,黄鸣是个极端的人。他的自信有时候看起来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一般而言,太阳能分为光热利用和光伏发电两大领域。皇明集团主要成名于光热利用,而江苏无锡的另外一家企业尚德电力则主要做光伏发电。2005年12月14日,尚德电力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此举使之前鲜为人知的尚德及其创始人施正荣名动天下,其个人财富超过200亿元,成为当年中国首富。
但有记者将施正荣跟黄鸣比较时,对于这位同行,黄鸣批评起来毫不客气:“在做企业方面,跟我比他还是个小学生。”整个光伏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的现实,让黄鸣对这个太阳能的后起之秀,并无多少尊重,在他看来,那些一窝蜂跑到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大多数只是一群赌徒,把命运系在别人的手上。
媒体和各地政府对于这些市场在外、核心技术在外、原料在外,完全受制于人的光伏企业的狂热追捧让黄鸣颇有些不平。
事实上,黄鸣研究光伏产业的时候,还没施正荣什么事。他出国20多次,反复论证,最后做出的决定是不做光伏产业,因为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里,风险太大,皇明集团也因此丧失了一次做大做强的机会。为此,他的两个高层一怒之下辞职走人,很难说,这个决策他做对了,但黄鸣不是个好赌的人,依旧一门心思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太阳能热利用。
“热利用的领域远远不是热水器这么简单。”皇明集团副总工程师徐志斌告诉记者,在皇明集团的实验室里,热利用被分为低温应用、中温应用和高温热发电三大部分研究。40到100度的低温应用主要是指热水及采暖,而中温则主要是印染厂等工业利用,200度以上的高温主要是热发电研究。
到目前为止,皇明种种技术上的优势,仅仅集中于低温应用中,在中温应用领域,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而在高温热发电领域, 在全球范围内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世界上投入使用的太阳能热电站,发电量总共只有1500兆瓦,而中国尚为空白。
皇明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建立的联合实验室,于2000年开始,持续投入5000多万,对高温热发电投入研究,并在北京延庆官厅水库与八达岭长城之间建设了亚洲首座太阳能热发电站,预计明年初启用。“这些都还只是试验品,还不具备成熟的商业推广价值。”徐志斌说,跟国外比,在这些领域,我们没有什么优势,这样的技术投入,暂时也是看不到什么商业回报的。
事实上,在皇明集团组建的庞大的太阳能中央研究院里,类似这些看不到商业回报的研究项目比比皆是。皇明集团的太阳能中央研究院分设11大分支,研发人员400多人,涵盖了从低温到高温的所有项目。这个研究院几乎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太阳能应用研究,但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大部分仍然集中于低温应用。而在太阳能空调、海水淡化、工业利用以及发电等更具效率的应用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仍旧乏善可陈。
但在黄鸣看来,这些都不是最要命的问题。要命的问题在于,他自己那种对于创造力的非凡自信无法让他的员工们都能够理解且拥有。所以,他在公司的大会小会上,不厌其烦地向那些最基层的设计研发人员灌输“他们是全世界一流的”这样的信念。“我们的每一个创造性技术,当我讲给中国人听时,第一反应大都是不相信。”黄鸣说,老外从来都是鼓励创新,而中国人则习惯了怀疑论。
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于自身创造力的自信却呈现出退化的趋势,习惯了拿来主义的中国企业家们,不缺冒险的勇气、走捷径的精明,却缺少了创造的自信。
力不从心
无论是当年黄鸣卖热水器的成功,还是今天光伏、光热在发电利用上的瓶颈,新能源产业的成长最根本的问题都取决于核心技术的突破。但今天,科技创造的门槛已经大大地提高了。更重要的是,美国人也已警醒。
在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经济低迷形势下诞生的奥巴马政府打出了能源新政的旗帜,主要包括能源战略转型、为美国家庭提供短期退税、未来8-15年内将美国用于进口石油等的资本建造美国的太阳能电站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太阳能和其它替代能源企业将获得政府的高额资助。
这些措施无疑将会把这个全球最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激活。而诸如皇明、尚德这类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又拿什么去应对全球竞争?“全球范围内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庞大的母体公司投入这么大热情来做这个领域的研发,而皇明集团是唯一一个,这是我们最大的机会。”黄鸣说,美国人的警醒确实是最大的挑战,但现在是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本身的科研人才不够用的话,我们同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
2009年,黄鸣开始着手在北美、中东、非洲等地组建研究所,招募当地的工程师、设计师。而他手下那些年轻的工程师看起来跟当年的黄鸣一样信心爆棚。“以前别人在搞汽车工业的时候,我们还是清朝末期,可以抱怨是慈禧老佛爷耽误了我们的工业进步,但现在,大家都同时起步做同样的事情,如果再做不过人家,那只能承认智不如人了。”徐志斌说。
2010年,黄鸣把世界太阳城大会拉到了皇明集团所在的山东德州举办。3000亩地建起的中国太阳谷看起来气势恢宏,太阳谷里不仅有庞大的生产车间,中央研究院,还有皇明集团自己开办的工程技术学校、商学院,搞的建筑一体化试验小区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在拒绝了多年之后,他也终于开始了和高盛、鼎晖的合作,将上市提上了日程。人们都在猜测,皇明集团的上市会否造就又一个中国首富。
但这些会将皇明拖垮吗?几乎所有到过皇明集团参观的外来者都会为这个企业的雄心壮志所感动,它不仅要自己培养产业工人,要搞科研、铺销售,还在进行产业启蒙、主导政策标准制订、建立检测中心、为这个行业树碑立传。这个当年靠卖热水器起家的民营企业,如今为自己制订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太过宏大的目标。
“一个企业要做这么多事情,你不会感到力不从心吗?不担心最终失去核心竞争力吗?”见到黄鸣本人时,记者问他。
“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面对一个伟大使命的时候,总会感到力不从心的。”黄鸣说,这是一个被动的结果,是10余年来,不停地改善产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铺下的这么一个大摊子。他喜欢用松下幸之助的故事为自己打气。“当年很多人问松下幸之助成功的秘诀,松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不善言辞的老板憋了半天只说了四个字:下雨打伞。”
黄鸣说,他不是个太先知先觉的人,有伟大的梦想,但往往并不确定该怎么去实现。很多时候,他希望国家能够为他培养一大批良好的产业工人,大学能够为他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但问题是,现在没有。
在新能源的全球竞争中,中国应该为拥有一个皇明而庆幸。但于整个国家而言,一个皇明其实并不能解决太多问题。新能源不是一个可以迅速收获果实的产业,政策制订、科技突破、消费启蒙、市场培育等等方面都将是漫长而艰苦的工作,培植出一大批财富神话无助于整个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