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好找工作的工科生,更多人也开始追求稳定的国企。 1987年出生的李日辉,在即将大学毕业时面临一道选择题:去比亚迪,还是去南车南京(中国南车南京铺镇汽车有限公司)。
一边是待遇优厚的民营企业,一边是工作稳定的国有企业,到底该如何选择,他在心中已经权衡了无数次。
金田少年的纠结
2007年9月,20岁出头的李日辉独自一人从家乡广西来到北京,2700多公里,他一直记得这个数字。从此,他开始了四年大学生涯,在北京交通大学这个工科为主的学校,学着喜欢的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李日辉出生在广西金田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上有哥哥下有妹妹,都已早早工作。金田,16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发端之地。起义军留下的大宅院,已经被改建成留守儿童之家,历史的痕迹已然模糊。当年,农民起义军定都“天京”,即南京。如今,这极有可能成为李日辉毕业后工作生活的城市。
2010年11月12日,李日辉签约南车南京,成为班中第三个签约的学生。
找工作期间,李日辉和在上海工作了五年的堂姐有过深入交流。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堂姐,充当了他生活的导师。“堂姐列了选择工作的四点因素:发展空间如何;家乡文化与工作城市的文化是否相符;与家人以及女朋友的距离;工作城市生活的稳定性。”
按第三点因素考虑,签约南车南京“并没有达到去广东的最终目的”。李日辉的女朋友在广州某大学读书,还有两年才毕业。去广东,曾是他择业时的重要因素。
今年3月14日,中国南车与广东省签订合作协议:在江门市建立南车项目核心园区,这将成为中国轨道机车最大的出口基地。对李日辉而言,留在中国南车并且能去广东,江门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南车南京给出的答复是:去江门可以,必须在南京培训两年。
“不知道两年内会发生什么事情,薪酬待遇相比同学找到的单位偏低”,李日辉决定将南车南京作为保底,春节后回到北京的他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他才向比亚迪投出简历。清明节假期结束后,接到笔试通知,4月11日参加面试,4月13日被告知面试通过。
他的人人网状态随即改为:纠结,比亚迪,要不要去?
不愁工作的工科生
对于更多难以寻觅对口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李日辉面临的是甜蜜的苦恼。这些年,工科生找工作要比文科生容易得多。
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被教育部评为“50所典型就业院校”。学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化深介绍,“所谓典型,一是就业率高;二是就业服务体系完善”。
李日辉所在的班级有31名学生,5人保研,5人考研,4个国防生,还有3人选择出国。剩下的14人中,2010年年底已有10人找到工作,其中8人分别签约中国南车、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以及国内某知名汽车公司;一人签约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民营企业在2007年位列中国电子百强第四位;还有一人与江苏昆山某外企签订工作合约,放弃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递来的橄榄枝。“他觉得外企更刺激,更有活力,”李日辉微微一笑,“国企或外企,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序幕。中国经济同样受到冲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对此王化深有着自己的看法:“2008和2009届毕业生,虽然就业总体进程比较缓慢,特别是理科、文科这些‘软学科’,但工科就业很快,优势学科在就业上还比较挑剔。”
与文科生鲜有接触的李日辉认为,“学校这么棒,正牌的交通大学,怎么会愁工作呢?” “来学校招聘的单位,只要是对口专业,能拿到毕业证就可以签到工作。”
不过,工科生们的选择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同样是出自北交大,2007年,夏怀鹏研究生毕业时,从来没有过“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这类想法”。虽然他现在也在国企――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当一名工程师。刚到三十岁的他,在外人眼中实实在在是“三十而立”,在北京有房有车。
他曾经有到民企工作的机会,放弃的原因很简单,那家企业在广东,而他很不适应当地的生活。在东莞做项目时,他认识了中冶集团的某工程师,后得以在这家国企实习,并于2007年1月顺利签约。
“那时候经济态势很好,工作比较好找。”李日辉面对工作时的多重考虑,并没有出现在夏怀鹏身上。
然而,北交大毕业生选择稳定性高的国企、事业单位的现象日渐明显。北交大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化深坦陈,“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已经占到了70%以上,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长。”
北交大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铁路、地铁、航空、客车、土木建筑等领域。王化深说:“这叫对路子,学校专业与社会发展相吻合。”在遭遇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复苏计划,其中,铁路投资将超过万亿元,公路投资规模每年将超过1万亿元。
王化深做出判断,“北交大毕业生进入国企、科研等事业单位的趋势会一直保持。”
倾斜的天平
2010年10月开始,一部叫《老男孩》的网络剧异常火爆。看过影片的李日辉读出了“一股悲愤之情”:主人公遭遇现实的打磨,不再有当年的理想和激情。
李日辉和高他两届的班级辅导员关系要好,辅导员离开北京南下工作的前一天晚上,李日辉陪着他在宿舍楼下聊天。他对当时的谈话记忆犹新,“辅导员告诉我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不要忘记当初的理想。所以,我会坚持心中的信念。”
而他的理想始终绕不过现实生活,“给父母一个安逸的晚年,给下一代好的成长环境,让爱人不要太辛苦,自己付出多一点没关系”。
比亚迪的面试通过后,李日辉发来短信:“可能会放弃比亚迪,南车南京待遇还行,发展空间也大。”模糊的词汇却透露出内心的纠结。
面试时,比亚迪开出的条件不失诱惑:可以落户深圳;工作满一年,认购企业自建房,每平2500到3500元不等,同时买公司的车零首付。
李日辉为此咨询一位长辈,“她觉得比亚迪是一个民营企业,稳定性不强,以后的发展肯定会有局限性。”
李日辉讲起同专业一位女研究生的故事:“她本来可以拿到一个起薪8000元的外企职位,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中国南车,转正后6000元。当时她的理由是,工作稳定,生活规律。”
稳定,这个隐藏于众多理由背后的因素开始凸显。此前,5名南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组成课题组,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4所院校的1416名2011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该调查发现,58.66%的受访者把“工作稳定程度”作为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他说:“按我父亲的观念,进入国企,跟着国家吃饭,那是稳定和光荣的事情。”不过他也坦言,“父母毕竟都是农民,他们的建议有局限性,还是得自己做主。”
他开始找更多的理由说服自己,“如果在南京一直做下去应该还不错的,我们学机械的,干的越多,经验越多,就越值钱。” 与此同时,李日辉认为国企的规律生活有助于对个人成长,“我不觉得稳定的生活会让激情熄灭,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学习,去哪里都有发展空间,何况在国企还有很好的保障。”
看似两难的选择题,几经权衡,他心中或许已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