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亦是社会的未来。 一百多年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当是时也,千年帝制瓦解不久,旧秩序被颠覆,新秩序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迅翁谈如何做父亲,看似小问题,其实大有深意。因为,在过去的父权社会中,老子对儿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新文化运动,把“儿子”从礼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用鲁迅的话说,父母要“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孩子可以“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那一时期,不唯鲁迅,胡适、叶圣陶等诸多先贤都谈论过此问题。中国几千年从没有过的“健全人格”的概念,从彼时开始发轫。
一百多年过去,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鲁迅所揭诸的问题,依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不同者,如今已不再是父权社会,母亲的角色也日益显得重要。
微博上,身边,不时听到父母的困惑: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何等模样?
今日之父母,为何有这般困惑?回顾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便会发现,凡值社会有确定规则、社会价值观相对统一的时期,父母困惑便少,比如,新文化之后,“人”的观念确立起来,“健全人格”教育便蔚然成风;比如1949年之后至改革开放,“螺丝钉”教育便无处不在。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从一元转向多元,在这一人性觉醒的历史进步过程中,追求个人发展一度成为社会主流风气,虽无大偏差,却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不诚信成功者有之、投机者成功者有之、居高位而不义者有之……如此等等,造成今日父母之困惑。
诚实、正直、善良……是我们民族原本就有的品质,而今天“觉醒的父母”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要把这些教给孩子,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对待规则、如何对待权力、如何对待契约……
有什么样的孩子,便有什么样的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