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社会生活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如何在纷繁中对自己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有更好的反思,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庄子思想中的生死观,加强了我们对生命意识的反思,从而加强了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更多理解。
【关键词】庄子;生命意识;心态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而庄子更关心的则是个体生命与心灵,在这一方面指导人们发展和谐人生。修养自己的立身原则,首先我们要学会放下,放弃一些低级的价值观,放下求之不得的东西,拿起平凡的事,学会面对。以如此的处世之态与自然悠然同在。
一、社会进步对现代人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的现代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光辉与色彩,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信息社会的长驱直入威胁到了人的精神的和谐与平衡。人的欲望与现实冲突更加激烈,使人类陷入高文明时代下的困惑病。抑郁、焦虑、自杀等心理病态正困扰着现代人类的生活。也导致现代人的利益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颇,人们时常会感到内心无法平衡,渴望一种承受这些烦恼的生存框架来解脱心灵。而庄子“不为物役”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对于保持我们心境的平静有着一定的价值。
面对诱惑的思想贪念,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贪念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大千世界有万种诱惑,诱发人的欲望,惑乱人的情志。面对各种诱惑,人们不仅要抵御外来的侵蚀,而且要抗拒自身膨胀的欲望,守住平常心,不被侵蚀。
面对困难的脆弱情感,无休止的追求带来了所求,也带来了失落,人们的情感开始变得脆弱,烦躁,苦涩。《逍遥游》中:“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告诉我们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是最有用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事情会出现转机。所以,在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
二、人的生命意识的价值所在
《庄子•大宗师》中有这么一句话:“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认为,如果道的运作是必然的,而道又使万物循环运动,那么生和死也是循环反复的。任何对生死的执著都会违反“道”的运作,最终只是徒劳。因此庄子的结论:生死无?。在此庄子非但没有摒弃生命意识,而且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庄子把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况他物乎!”个体生命的存在获得了绝对的价值,因此真正尊重生命的人是不会因富贵而以养伤身和因贫贱而以利累形的,强调了个体独特的存在价值。庄子认为人们对生死只是作简单划分,“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实际上,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观,人们对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人们都在一定的生活概念的指导下追求生存,结果是往往徒劳无益。正如庄子所说的:“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不可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
在庄子看来,人们对两端的执着是问题所在。当人们将一种生活概念作为判断标准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生活概念当作“是”,把与之矛盾的生活概念当作“彼”,如果我们能够把握“道”,使得“彼是莫其偶,谓之道枢”,在这样的境界里,“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就是所谓的“逍遥”。由此看来,庄子批判的并不是生命意识本身,而是各种不同的生活概念。庄子哲学中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让我们接触到与生命本原同在的冲动。庄子之所以能够坦然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而已。
三、人与社会的融通
庄子认为,人的存在和大自然的运作息息相关,万物的变化,只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而已。所以,人应该由自然来观察一切,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去体验。唯有体认自然的常道,超越一切束缚,才能获得一种襟怀宽广,恬淡逍遥的感受,将自己的生命存在融进永恒而真实的整体――自然之中,而获得与自然相通,持久的自由感受。
个体生命除了受到来自自然界的生死大限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来自人类社会的时局的限制,很多客观状况非个人的主观意愿所能把握。人存在于社会中,做到无欲无求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要以恬淡的心态对待外物。用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人要做到外化而不内化,不为外物所役,不能丧失自己的理想和人格。以超越的心态对待必然性的束缚,对于外在世界我们要做到通达和适应,同时内心有所秉持,是为内不化,内心不受外界的影响,要有所坚持。而庄子所说的外化,是指在与外界相处时要通达,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相顺应而不被束缚。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用一系列向内生发的修养功夫,逐渐剥落自我世界的物质层面,只有彻底地忘,才能彻底地摆脱物性世界的束缚,进入豁然开朗的精神天地。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会的雕琢,不违逆内心的本真,在不违的真实里合于天地之道,获得合乎天地自然的生命境界。
四、旷达的崇高情怀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可谓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蕴含着知足常乐的清高淡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显知足常乐的悠然。
面对生命,旷达的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用庄子的比喻说,“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忽然而已”。命作为必然性,意味着人生的际遇是定然不可改变的,是既无力抗拒也无法逃避的,个人做到“安时处顺”内心就会处在“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的安宁、恬静的状态。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就是要安命,达生。“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务”。真正同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重要的东西,破名破利,浑然忘我。
人生在世,会面对诸多困境,其中有许多问题是必然性所带来的,人力无法改变,在得与失面前,精神上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情意深远。面对时局能屈能伸,痛快,潇洒!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新世界出版社 2004-1
[2]《庄子的生存哲学》 刁生虎 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5-1
[3]《庄子》 孙通海 中华书局 2007-3
[4]《庄子心得》 于丹 中华书局 2007-2
[5]《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杨 燕)
收稿日期:201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