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在国际政治界是个新概念,但就其内涵来讲并不新鲜。3000年前孔子就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斗星一样,在自己一定的位置上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儒家主张的重“王”道、轻“霸”道,都是古人对软实力的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人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同化力”,日本从唐朝直至明治维新长期师法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常可见孔庙和汉文,甚至欧洲的一些启蒙思想家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的“华夷秩序”、“东亚朝贡体系”更是中国软实力影响的见证。
自晚清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下降,软实力也几乎丧失殆尽。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伴随着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软实力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虽然有着丰富的软权力资源,但在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仍旧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国拥有的软实力资源
从国际上来看,我国软实力的各项衡量指标排名都不靠前,但是我们有着丰富的能产生软实力的潜在资源,尤其是把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产生的影响和吸引力考虑在内时。利用好这些资源,我国的软实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一、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中,中国文明是独具一格的文明,中国人曾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时代,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的辐射圈除了本土还远及东北亚、东南亚、西亚,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及著名的丝绸之路把中华文化远播非洲及西欧大陆。只是到了近代,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才被西方文化所替代。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会因为中国国力的衰落而消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伴随着经济的强大而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对中华文化感兴趣。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贵和”、“仁政”、“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都成为我国对外政策和战略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和政策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增强我国的感召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中国的中国功夫、书法、绘画、传统服饰(主要是旗袍)、京剧、中医药等在世界上都很有吸引力。2004年中法互办文化年成为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中国文化年”吸引了100多万法国人前来参观,世界各大媒体也都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报道。另外,中国政府还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开展了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第六届亚洲艺术节、“非洲主题年”、“中华文化非洲行”以及“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七届部长年会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激起了全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二、中国还拥有庞大的海外华人网络和海外华文媒体(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他们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深深烙印。他们勤劳、勇敢、正义,用自己的双手为所在国家创造社会财富,也因此得到了各国人民的尊重。他们把中餐馆开遍世界各地,使各国人民得以了解中国传统的烹饪艺术,增深了对中国的兴趣和感情。海外华人还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的外资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海外华裔,加之近年来中国技术移民、投资移民、留学移民等导致海外群体不断扩大,世界正形成一个全球华人网络,且广泛分布在商业、教育、金融、文化、政治等领域,其在壮大中国硬力量的同时,也在增强着中国的软实力。海外华人媒体在抨击“中国威胁论”和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威胁论”泛滥的关键时刻,海外华文媒体及时发出了响亮的声音,与传统国际主流媒体分庭抗礼,以大量详实、快速的中国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关注。这不仅提升了华文传播的地位,也有助于逐步走出“英文控制话语权”的时代。而且海外华文媒体还在塑造中国良好形象、消弭“中国威胁论”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中国模式”的吸引力
2004年5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乔舒亚?库珀?拉莫的文章:《中国已发现了自己的经济共识》,文中将中国的发展模式称为“北京共识”,指出由于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快速发展,中国模式(即“北京共识”)也越来越吸引发展中国家,并且使得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逐渐失去吸引力。拉美、东欧和亚洲等实施“华盛顿共识”的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衰退和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衰退的阴影;中国长达2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是因为中国既没有像依附理论那样完全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脱钩,也没有像现代化理论那样采取完全西化的激进方式,而是根据国情,在保证国际经济政治安全的前提下逐渐扩大开放领域,并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模式的成功为后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经验,无论这种模式成熟与否、普适与否,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加大,都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以注意和研究。
四、良好的国家形象和灵活的外交政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现实要求中国政府重新界定与之相符的国际社会身份和国际责任。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积极展开了“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活动。首先,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安全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倡导以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破除冷战思维,实现国家间安全合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机制,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同时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
在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中,中国政府还特别注意外交策略的灵活运用。在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中,为了消除这一地区的对中国的恐惧心理,中国政府采取了淡化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在有争议的南海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积极开展旅游业,增加互派留学生人数,增加对东南亚的教育援助,开设汉语课程等,不仅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增加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在中非关系中,在坚持尊重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通过举办“中非合作论坛”等活动来加强同非洲的交流,并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加大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力度,提供自己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升国家关系。这些举措为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软实力在世界上的位置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大国,从硬实力方面来说,我国人口众多、矿产资源丰富、地域广阔、经济持续增长、军事实力雄厚。从软力量方面来说,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文化力正在上升;国内价值观和政策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有着一大批的追随者;外交政策深得人心,国家形象不断改善,正在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上。中国软实力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政府和学者都已经认识到软实力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并且开始着手软实力的建设和研究。但是目前我国软实力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其他大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软实力还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我国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东西。比如,传统的中庸思想造就了国人性格上的保守和内向倾向,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实力敬畏等,这些都防碍了政治文明的建设。在文化价值观方面,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财富和金钱的认识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致使国内一度出现“拜金主义”,特别是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人们心态的失衡,引发种种社会问题。
2、国家认同和国民凝聚力的下降。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涌入中国,造成国民思想的混乱。在信息化时代,西方利用强大的传媒和网络优势,向中国输出西方的价值观,而且我国国民自清末开始形成了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国人严重缺乏自信,主要表现在对国内技术的不信任方面。同时对外开放和国际各种文化思潮的涌进使得新一代对国家的忠诚有所下降。
3、国民素质的缺憾和人才的流失。在信息和知识时代,人才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显得异常重要。人才和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实力的重要来源。而我国由于制度等方面的缺陷,造成了当今人才流失严重,国民素质存在严重缺憾。人才的大量外流不仅浪费国家的经济资源,对我国今后的发展也是一个严重的损失,并且还会损害国家形象。
4、国际机制建设与安排中的身份不相称。从综合国力来讲,中国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并且随着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增强,中国的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国际机制的建设与安排上,也就是参与国际机制的能力上,中国还没有取得与自己大国身份相称的地位。这种状况削弱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发挥。
提升中国软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的影响不可小觑,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本国软实力的建设,国际社会中软实力的竞争异常激烈。国家要赢得未来的竞争,就不能不重视软实力。新世纪我们的任务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提升我国软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提升国家软权力,中国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好自己各种现有的软权力资源,发掘潜在的资源。同时要保持软权力建设的开放性,在保持自己特色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有利因素和经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服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软实力的发展不能离开硬实力的支撑,在发展软实力的过程中要同时抓好硬实力建设,做到“软硬平衡”,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本文责任编辑:蒋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