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长舒伦伯格在机舱内来回巡视了两遍,确认没有落下一个人,才最后一个离开机舱。上岸后,他到附近一个咖啡馆喝了杯咖啡,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即使给妻子打电话说起这件事时,他也只是淡淡地说道:“刚刚发生了一个小事故。”
2009年1月15日下午15时26分,一架空客A320客机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冲向蓝天。机长切斯利?B?舒伦伯格三世密切关注着仪表盘;副驾驶杰夫?斯吉尔斯收起起落架,飞机稳稳地上升;乘客们透过机窗欣赏着银装素裹的纽约……一切都再正常不过。此时,没有人会料到,危险正在逐渐逼近……
飞鸟!发动机停转!准备迫降!
当飞机爬升到900米的高空时,机长舒伦伯格发现:一队黑影,赫然冲向飞机――鸟群!还在对窗外的景色流连忘返乘客,突然感到机身一顿颠簸,仿佛有什么东西撞到了飞机上。紧接着,乘客们发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客机的两个引擎在一顿劈啪作响的火光后,“瞬间死亡”!
在遭遇飞鸟撞击后,机长舒伦伯格立刻和纽约空中交通控制中心联系。控制中心认为,舒伦伯格有两个选择: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或沿哈德孙河向北飞到新泽西,那里有个小型机场。但舒伦伯格觉得都不理想:因为这两个方案均要飞经人口稠密的闹市,万一飞机遭遇不测,不仅机上人员无法逃生,还会给地面上的居民造成巨大伤亡。舒伦伯格当机立断――在哈德孙河上滑翔,找机会进行水面迫降!
舒伦伯格一边通过广播安抚乘客,“飞机发动机出现故障,将寻机在哈德孙河上迫降,请大家不要害怕”,一边核对着紧急降落的步骤,乘务人员指导着乘客双脚平放于地、低头且伸手保护自己的头部,想尽办法把机身的通风孔和其他缝隙堵上。对即将到来的“降落”,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一些乘客开始祷告……
客机从乔治?华盛顿大桥呼啸而过,舒伦伯格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迫降地点――码头附近的开阔水域!舒伦伯格“非常平静”地告诉乘客:“准备迎接撞击,我们要降落了!”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飞机在哈德孙河上空滑翔,慢慢贴近河面。舒伦伯格操纵着飞机,如特技表演般,缓慢地接近水面。机身尾部首先接触到水面,在划出一扇巨大的水帘后,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水面上。
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紧急迫降的难度已经不可想象,而两个引擎突然发生故障,要想保证飞机安然无事更是“天方夜谭”。这全要凭借飞行员超乎想象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驾驶经验。
舒伦伯格选择了水面作为迫降场地,最大的困难在于――由于水面具有镜面效应,水上迫降的方向、距离和高度都很难掌控。 舒伦伯格首先要避免悬于机翼下的引擎触水,使飞机不会产生“急转弯”或解体;飞机要以最低速度接近水面,以减少冲击力;接着以机身后部接触水面,最终让飞机缓缓降落。这一切都在几秒钟内完成,并避免撞上河上的渡轮、驳船和其他货船。
水上驾驶技术并不是飞行员的必修课。在学校里,几乎就没有提供这类课程,因为人们很少会面临这种窘迫的环境。在整个迫降过程中,舒伦伯格冷静地驾驶着飞机,姿态平稳地、没有打开起落架、以小角度降落在水面上――这为救援人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最后一个离开飞机的人
舒伦伯格驾驶飞机迫降在哈德孙河面时,地面许多人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在所有目击者中,尼尔?赖雪是第一个打电话报警的。他当时在哈德孙河附近一栋大楼的27层。“我坐在沙发上,看见一架喷气式飞机向下滑翔,仿佛要降落。”赖雪在接受纽约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说,“我意识到它要落到河里。我走到窗边,看到了降落的全过程……客机并未放下起落架……最终在第40街附近的河段降落。”
尼尔?赖雪立即拨打了911报警电话,让他自豪的是,“那名女接线员说,还没接到相关的报警电话――这说明我是第一个打电话报警的人!”
飞机在水面迫降后,一边打转一边顺水漂流。当天的气温低至零下7摄氏度,冰冷的河水瞬时涌进了机舱,狭窄的机舱通道一时间“人满为患”。乘务人员马上进行疏导,引导逃出舱门的乘客到机翼上暂避。
在冰冷河水的刺激下,小孩子哭了起来,一些乘客拎上行李匆忙逃生,这一幕仿佛好莱坞灾难片中的场景。有人在混乱中喊了一句“女士和小孩先走”――仿佛黑暗中的一丝亮光,大家有了行动指南,扶老携幼,有序地逃离机舱。有位女乘客一时找不到行李,拒绝离开机舱,被其他乘客强行扶了出来。
在机上乘客陆续从机舱内逃离的同时,纽约市消防部门赶到了现场,河对岸的新泽西州威霍肯市警方、消防队员和医护人员也在几分钟内到达。海岸警卫队等机构也出动人员进行支援。
第一艘赶来支援的“托马斯?卡坦扎罗”号,当时正在执行日常运输任务。发现飞机迫降后,船长文森特?隆巴尔迪马上让驾驶员把船驶向事发地点。靠近后,船上的乘客帮船员一起向客机乘客投掷救生衣和绳索。每个月进行两次救生演习,让船员们此时此刻“知道该怎么做”。这艘船共救起56名乘客。
很快,14艘船也从四处赶来,参与救援。船员纷纷将自己的外套让给冷得厉害的客机乘客;纽约警察迈克尔?德莱尼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从一架直升机上跳入哈德孙河,救起一名落入水中的客机乘客……
12分钟后,救援行动结束,机上人员全部获救。
机长舒伦伯格在机舱内来回巡视了两遍,确认没有落下一个人,才最后一个离开机舱。上岸后,他到附近一个咖啡馆喝了杯咖啡,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即使给妻子打电话说起这件事时,他也只是淡淡地说道:“刚刚发生了一个小事故。”
“美国英雄”很低调
身材瘦削的舒伦伯格,成为了新的美国英雄,他的事迹被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广泛报导,受到全世界的赞誉。舒伦伯格的个人邮箱已经被崇拜者的邮件挤满;在全球最大的网络虚拟社区“Face book”中,他的“粉丝”已超过6万人,而且以每分钟100多人的速度迅速递增。
美国官方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评价舒伦伯格时说道:“机长不仅在降落时有着相当专业的技术,到最后他依然一个人在飞机的客舱中巡视了两次,自己完全确认所有人都已经离开时,才走出……机长坚守着岗位,直到最后一秒……”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当天的讲话中说,机组人员的“高超技巧和英雄行为”令他感到振奋。当时的候任总统奥巴马邀请舒伦伯格参加他的总统就职仪式。
与热闹的媒体宣传相反,缔造“哈德孙河奇迹”的舒伦伯格机长却显得相当低调。除了积极配合事故的相关调查,他极少在媒体面前露面。
现年57岁的舒伦伯格,14岁时就拿到了飞行执照,后进入空军院校学习飞行,毕业后在空军服役6年,驾驶过F-4战斗机。1980年,他加入全美航空公司,曾多次以调查员的身份参与空难调查,还开办了名为“安全可靠性方法”的安全咨询公司。
沉稳熟练的技巧、多年的飞行经验、临危不乱的胆魄,舒伦伯格的“完美迫降”让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美国人觉得,2009年有一个好的开始。有心理专家称,金融风暴席卷美国后,破产、自杀、骗局等负面新闻充斥各大媒体,美国人一直被悲伤和郁闷紧紧追随。这次“完美迫降”给了人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它让人们明白――在任何时候都有绝处逢生的可能!
一些中国网民认为,这次美国人之所以能在“意外”中创造奇迹,应归功于美国制度化的防灾训练和演习,但舒伦伯格无疑是“哈德孙河奇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据称,曾有一位获救的乘客热泪盈眶地握着舒伦伯格的手说:“我真的非常感谢您,希望能代表所有人感谢您。”这位矍铄的老人只是轻轻地说道:“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