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性之魅_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明朝的王阳明说:“莫要看轻了豪杰。能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总有一段真挚的精神在内。”中国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启蒙,但人道精神是恒古有之的。抛开演义和评说,走进历史深处,只看人心和人性,曹操是一个叛逆的好事做尽的功首,以其所为超出书写者笔下的范围,生命中闪现出人道主义的光辉。
  
  曹操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抢救了一大批文化遗产,他为蔡文姬提供便利条件,把父亲蔡邕能够流传下来的四百多卷藏书一一记录下来。
  
  他死时,曹干才五岁。于是曹操又专门给曹丕下了一道遗令:“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
  
  “自杀式”伐董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黄巾之乱爆发,全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硝烟四起,生灵涂炭。为救百姓于水火,曹操一腔热血,参与了18路诸侯讨董卓之战。在一帮政治老油条和投机者组成的盟军中,30多岁的曹操是不多的慷慨激昂者:“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但没人搭理曹操的义愤填膺,包括后来指责他是汉贼的人。曹操便自己带着人马往西进攻,结果大败。
  
  欲治罪,除首恶
  袁绍认为可以召四方的英雄人士,带兵来京城,把阉党全部诛灭,到那时就不容太后不听从。许多人都赞成这个武力逼宫的计策,而曹操则认为宦官的祸害从古到今都有,只是皇上给他们大权,才使他们猖狂到这种地步,如果要治罪,应该剪除为首的,只需一个狱卒就够了,没必要斩尽杀绝。他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全数诛灭的残忍做法,由此可见他人情味的一面,而其政治见解和行动方针,体现着以法治国,威严与政局稳定的用意。
  
  责弟治税
  曹操很重视“三农”,每征下一块地盘都会实行减租减息,抚四方之民以归顺。为了发展经济,曹操正式颁布租调制,使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奠定基础。曹操带头守法,“每岁发调”,还大力打击违法的豪强。曹洪自恃是曹操的堂弟,又始终追随曹操建功立业,因此公然支持他的宾客拒不缴纳田租、户调,阻止租调制的实行。长社县令杨沛依法办事,断然把那些违法不交税的宾客“收而治之”,依法诛杀。曹洪闻讯后,急忙去找曹操,要求惩办杨沛。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并不因为曹洪是自己的堂弟而责备杨沛,反而表扬了杨沛,后还重用杨沛为京兆尹。
  
  重金赎文姬
  好友蔡邕去世使得家族破裂,惟一的女儿蔡文姬因父亲亡故被迫远嫁匈奴。文姬博学多才,曹操思贤若渴,爱才如命,千方百计派使臣远抵匈奴,多次交涉,几经战乱,终于以重金赎回了蔡文姬,并在铜雀台上接见、宴请了这位才女,后又极力撮合文姬与董祀的婚姻,为好友了却了一桩心愿。除了成就了蔡文姬和她的《胡笳十八拍》之外,曹操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抢救了一大批文化遗产,他为蔡文姬提供便利条件,把父亲蔡邕能够流传下来的四百多卷藏书一一记录下来。
  
  废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之日,禁火冷食一百余天。后来演变到在清明前中后连着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有一年,曹操在视察和了解并州(山西太原旧称)地区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以保障并州百姓的安全。这就是曹操善护众生的最完美的表现。
  
  败走华客道
  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盘缠衣物,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后赤壁之战败,曹军损失惨重,曹操率残军从华容道撤退,在道上遇上关羽,念昔日之恩,关羽放了曹操一马。后人用“曹操败走华容道”,比喻走对了路子。
  
  裸足迎才
  官渡之战正酣,曹操与袁绍兵力悬殊,粮草又告罄。曹操向许昌求救送点粮草回来,不料使者被许攸抓住。许攸看后大喜,报告袁绍,没想到袁绍怀疑他是探子,把他赶了出去。许攸见袁绍如此对待谋士,于是便改投曹操,却被士兵挡在外边,之后许攸大叫一声:“孟德!孟德!南阳许攸来投靠了!”曹操一听大喜过望,兴奋激动下,光脚跑出帐来迎接许攸。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泣送陈宫
  陈宫原来是拥戴曹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曹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曹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曹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曹操擒获,曹操肯原谅他劝他投降,陈宫不降求死,“操为之泣涕”,流露依恋之情。宫死后,曹操厚葬了陈宫,“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蒯越病死前,托曹操照料其家,曹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曹操对死者的嘱托,从不背负。
  
  曹昂之痛
  曹操原配正室丁夫人没有生育,曹操另一位刘夫人生了曹昂和清河长公主后就死了,曹昂就归丁夫人抚养,母子感情很深。曹操在宛城召张绣的婶婶侍寝,激怒了张绣,曹昂在兵乱中为保护曹操战死了。丁夫人为此又伤心又气愤,就跑回娘家去了。过了些日子,曹操想念丁夫人了,就主动到岳父家去找。央求了很久,丁夫人都不搭理,曹操退出去走到门口,还是不忍心,又叫道:“真不回去了?”丁夫人还是不理他,曹操只好说了一句:“真诀矣!”失望而归。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曾在病危中唠叨,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子休(曹昂的字)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曹操的温情,还表现在他对小儿子曹干的惦念上。他死时,曹干才五岁。于是曹操又专门给曹丕下了一道遗令:“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因为有这道遗令,后来曹丕对曹干,颇有些“长兄如父”的样子。
  
  提倡薄葬
  曹操最后所享有的声誉,便是他提倡的薄葬。他在临终前的《遗令》中,以“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为由,从自己做起,对古时丧葬之礼提出了挑战。“吾死之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生前的衣服都不让丢,要分春夏秋冬装在四个箱子里,并叮嘱“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曹操一生节俭,不好华丽,史书多有记载。《魏书》说曹操后宫很少穿着华丽锦绣,鞋子都只有一种颜色,帷帐屏风坏了,也就修补一下继续用。他生前的节俭,和死后的简葬,是一脉相传的。
  
  割发代首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身先士卒,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如此硬汉曹操,对百姓却有特别的人情味。宛城征张绣时,曹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曹操下令凡践踏麦田的,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曹操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并“传示三军”。割发代首表面看是在以权术收买人心,但实际效果却使一方百姓的衣食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