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下午3时,瑞雪纷飞。记者一行三人怀着对禅画大师李智先生人品、画品和艺术成就的崇敬心情,在郑州市金水河畔先生居室,采访了这位响誉国内外的“活达摩”。 中国报道:李先生,画界赞誉先生为“活达摩”咱们就由“达摩”说起。先生的仪表颇如外界评论,真如达摩重生。先生自我感觉如何?先生独树一帜的画风,起源与此有何关联?
李:南北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飘洋过海赴中国弘扬佛法,栖止少林,九载面壁,创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顿教。1993年,我以中国嵩山少林寺佛教文化访问团禅画大师的身份赴台访问,当众演画,反响强烈。且我仪容酷似达摩祖师,故媒体报道称“活达摩”。后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赵朴初大德亲为我著《少林达摩禅画集》(香港国际版)题写书名,“活达摩”称谓由此传了开来。但我又怎敢与达摩道功德相提并论?只不过是镜中见我太多了,越画越像我。心想达摩太多了,越画越像他,胡子多了,头发少了,是禅也是缘。50多年前,作为一名小文工团员,因工作关系我久住少林。当时,那里虽是断壁残垣,荒草闭目,但那精美的建筑、历代名家留下的碑刻、石雕、壁画以及佛教禅宗达摩的传说,却在我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就是这段禅缘,竞成了我一生绘画的主题。四十岁后,重返嵩山,我决心以少林祖师达摩为表现主体,复兴由于社会、政治的复杂原因而衰落的禅画艺术。1983年,与佛缘久的我正式拜在了少林寺三十二代方丈释行政门下。法名永智。
中国报道:先生真言道白,我很受感悟,请问,先生作品深刻的禅意,是否是要向世人说些什么?
李:我画禅画以达摩为主。禅即心,禅画即心画,禅画游佛于画,以画悟禅,无古无今,不生不灭。佛心禅心、善心孝心乃人性之本。抑恶扬善是佛学永存的根本。我在日本访问期间,见到他们把达摩画(塑)成“不倒翁”禅像,我看后认为:所谓不倒,应是真理不倒,正义不倒,禅心不倒。达摩是人,不是神。他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思、悟等七情六欲的。达摩所代表的佛法,其实更多的则是一种哲学。我的画体现他走下灵坛,融入寻常百姓。以平常人的形象与广大群众交流则更有利于这种禅哲的普及和宣扬,也正是赵朴初大德所一贯倡导的“人间佛教”。这由我出访港澳台,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讲学所受到当地政要和普通民众的欢迎可以看出。他们普遍反映我画的达摩更具有“人情味”,是第一个把达摩画“笑”的人,是“正宗少林达摩样”。后来,日本禅画学院特让我为他们编绘了“中国达摩画法教材”。因此,我是通过画笔来表达自己对禅的理解和对“达摩”的理解。
中国报道:画界评论先生在中国禅画艺术界另辟蹊径,人(达摩)与物相融为一体,用笔独匠,创意苍然,严如山岳高耸,谨涵博大之人生感悟。请先生谈谈您对画界这些评论的看法?
李:外界过誉了。其实,禅就是佛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后的产物,是中国佛教,是佛的革新派。所谓禅画应是亦画亦禅,水乳交融,表现达摩与生灵对话和万物交友,置达摩于佛武、禅、石、水木为一体,有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禅哲,也溶汇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道家思想。使观者如当头棒喝,顿悟菩提,进而致力于画中有禅,禅中有境,境中有法的新路。
中国报道:我想问先生另外一个问题。过去外界对先生热衷社会公益活动而好评如潮。如今更是老而弥坚,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请问先生您在该方面的作为是否基于佛界的“缘”字?更想请先生谈谈作为一个艺术家,您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公益事业?您对现今公益事业又有何好的倡导?
李:禅学讲的是普渡众生与人为善,佛法更讲一个缘字。其实,这种善缘是无处不在的。“众生是佛、百姓是佛”则是这种理论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画禅、画佛的艺术家,也许我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我终生相信,即便我是一块砖一条木,也要对国家、对社会、对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有所贡献。在台湾,在日本,在东南亚的义卖(仅作品《达摩渡江图》就在台义卖22万新台币),以及国内每年的赈灾、资助教育和失学儿童等,甚至包括多年来我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对政府所提的建议,这都是我一个省慈善书画院特约画师、市慈善总会常务理事所应该做的。我们国家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局部、有个人受文化素质和自然环境的制约而贫困、落后和发展缓慢。这就要求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伸出爱心之手,把社会的公益事业做好。也正是在这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国公益事业的有关制度、条例也在逐步完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怎样做好宣传工作,配合政府唤起社会个界共同关注公益事业,从而在我国国民心中形成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共识。今后,可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也希望有更多的书画家和我一道用我们手中的画笔广结善缘,宣传慈善,为社会公益事业献出更多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