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工潮的成因 (一)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居民的差异和城市居民社会地位优越感的影响,农民向往城市里的生活,认为城市的月亮圆,城里人地位高,能成为城里人是多少家庭几代人的梦想,这些偏见在农民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另外,农民认为城市机会多,待遇高,进城就能赚大钱,在不能做地地道道的城里人时,“曲线救国”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
(二)农村税费过重
税费一直是农民非常敏感的问题,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经折腾,税费可能又变相涨了,有些基层政府倚仗农村天高皇帝远的特点,对农民巧立名目,乱摊派、搭车收费。在农村有些地方,还有另一种乱收费现象,就是农村的孩子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上中学,都要交纳附加费。
(三)科学技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步伐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持速发展,计划生育政策按计划实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农村人口从1978年到2002年增加了四成以上,达80739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而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逐渐趋向饱和。
同时,尽管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0%,但对农村劳动力的解放,效果显著。尤其是插秧机、收割机、除草剂、抛秧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改进和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节约了农民的时间,使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雪上加霜。
(四)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导致城乡差距扩大
目前,种植业对农民收入的支撑能力在逐年减弱。2003年2月,我们在湖南省双峰县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如下情况:早稻价格为45元/百斤,晚稻价格为48元/百斤,花生由1998年的2元/斤降到1.3元/斤,大豆则是由2.5元/斤降至1元/斤。相反,农资用品价格上涨,碳酸氢氨由18元/百斤涨为20元/百斤,磷肥涨为21元/百斤,钾肥约70元/百斤,尿素大约为70元/百斤,复合肥为65元/百斤。虽然国家对农产品的价格实行了最低限价政策,但农民农业收入还是呈递减趋势,至2002年上半年,全国三种粮食(小麦、稻谷、玉米)的价格平均下降3.9%,棉花价格下降17.1%,蔬菜价格下降8.9%,猪肉。羊肉、鸡肉等畜产品价格也有所下降。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据2002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绿皮书报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89:1扩大到2002年的3.11:1。
二、民工潮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为企业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
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沿海城市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这里投资办厂。这里聚集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当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商品的出口。
(二)为城市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许多城市居民在选择工作上“挑肥拣瘦”,对于有些工作甚至嗤之以鼻,如果不依赖外地的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难以维持。而进城打工的农民一般为临时工、合同工,他们对工资的期望值不高,对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报酬、社会地位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考虑。他们有的从事一些城市居民不屑一顾的工作,例如:通下水道、环保工作、建筑。搬运、家庭保姆等。这些民工的到来,为当地的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正常有序的发展。
(三)提高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2001年,从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7%,其中在农村的非农产业就业的占27.1%,在外打工的劳动力占18.6%,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增量中,外出就业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劳务收入也迅速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02年,农民打工人均增加收入40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为86%,打工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的14.85%。2001年,外出打工就业的劳动力达到8961万,农民人均打工收为375.7元,比上年增加41.1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为36.4%。在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外出打工收入占到了15.9%,其中,湖南、江西、安徽、四川、重庆等省市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到1/3左右。2002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人均为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日元,增长5.2%,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人均126元,同比增加15元,增长13.7%。
(四)提高了农民素质
许多农民进城,接受了城市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开阔了视野,启发了农民的思维,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许多农民用市场的观念指导农村的生产,杜绝一哄而上,到头来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在农村实行差异化经营。有些打工者还从外地带回资金。技术、信息和好的项目,优化农村的经营结构,搞起了长毛兔、鳗鱼苗、水貂、对虾。蜗牛、蛇等特种饲养,或者从事特色水果种植、花草苗木种植等特色种植业。他们把许多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为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农工商产业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拉动了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
就湖南省而言,每年外出打工农民多达600多万,季节性的外出集中在春耕生产、夏季双抢和春节前后,一年形成三个客运高峰期,而每年的交通紧张状况正是民工潮的晴雨表。另外,在外的打工者会常与家人及朋友联系,这无形中促进了我国邮电和通讯业的发展,同时,大量的劳务工资都会从沿海寄往内地农村,这也会带动金融业的发展。
三、民工潮的消极作用
(一)加重城市交通负担
流动人口的增加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城市交通问题更为严峻,民工在城市流动频率高,出行率高,出行量大,并且主要依赖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使得交通拥挤,乘车困难的问题更为严重。通过对上海。广州、武汉。北京等城市的调查表明,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出行率一般在90%以上,并且80%左右的出行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其中,依靠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量占60%以上。
农民大量涌进城市,使城市人均拥有的交通设施水平下降,我国大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本来就低,1 987年为3.91平方米,只相当于国外大城市同类指标的30%~40%。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行车速度下降了30.5%,据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武汉六大城市测算,公交车辆的平均速度每下降1公里/小时,相当于六大城市减少了1500辆公共汽车的运输能力。随 着车速的下降,城市职工上下班候车、乘车时间延长,大城市职工上下班乘、候车时间平均延长1小时左右,为此,每个职工一年要耗费相当于50个工作日的时间。
(二)恶化城市环境
流动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占用和破坏。具体表现为消耗和占用城市的电力、水、土地、交通工具.绿化带等有限的资源。另外,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和民工居住集中的城乡结合地带,由于管理跟不上,常会出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市容杂乱,人、畜发病率上升,传染病乘虚而入的现象。同时,有些民工会把农村的一些陋习带到城市,如随地吐痰,乱丢乱扔,这不仅加剧了疾病的传播,而且对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味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据测算,大城市每增加107名流动人口,每天需增加5万公斤蔬菜,10万千瓦时电力,24007公斤水和730辆公共汽车,方可满足其需要。与此同时,还会产生10万公斤土垃圾,排放2300万公斤污水和污染物,据不完全统计,为解决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上述环境问题,一个大型城市平均需要额外支出6000万元。
(三)造成社会治安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违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重要特征就是流动人口作案率增加。一方面,很多不法分子混迹于“民工潮”的大军中,从事倒买倒卖、偷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由于他们采取种种不法手段诈取钱财,故容易引发打架斗殴的现象,有的甚至发展到了行凶抢劫、杀人越货的地步,这给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民工中也有一部分人以到大城市“淘金”为目的,但是,有些人素质较低,只知赚钱,法律观念淡薄,有些人心存侥幸,明知故犯,在大城市从事无证经营,哄抬物价,偷税漏税等非法牟利的活动。更有甚者从事卖淫嫖娼和吸毒,贩毒等丑恶活动。
四、对“民工潮”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引导,科学分流
对于大量进城的民工,我们既要看到他们对城市经济生活所起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也要关注他们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口向。从实际出发,对民工积极引导,合理调节。把流动人口规模纳入城市发展规划,适当扩建一些适合民工活动的场所和服务设施,增强城市接纳流动人口的能力,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和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不断满足城市客流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我们要培育劳动力市场,搞好城乡劳动力转移的牵线搭桥工作,灵活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扩大就业咨询服务网络,对过量流入城市的民工,应适当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加以调节和控制,使民工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例如,在2002年春节后,我国就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告诉全国人民,广州等沿海城市目前没有招人计划,早已人满为患,要求大家不要盲目外出打工,这些措施对抑制劳动力无计划地流动效果较好。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虽然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90年代的人口抽样调查情况看,中国仍然有1.45亿文盲,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更为严重的是,1997年农村小学辍学率高达3.14%,比上年增长0.34%,中学辍学率高达5.25%,庞大的失学率,过早的使农村孩子走向社会,成为民工潮的生力军。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确保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三)出台“扶农”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
要让农民富裕,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扶农”政策作保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农村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要改革农村的税收体制,减少税收项目,配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实行差异化经营,鼓励发展特色经济,缩小特种税的征收范围。对于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在继续执行“限价保收”的政策的同时,加大市场对农村经济的调节和指导作用。
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关键在于抓政策落实,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现象,针对这个毒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行农村费改税的试点工作。通过规范县乡财政收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相应地增加基层财政收入,减少和消除财政赤字。另外,要规范农业税收征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业税收及时入库,确保政府的财政收入。当前农村的财政税收征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约束监督,这就给些素质差。觉悟低的基层干部可乘之机。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制订《农业税收征管法》,依法对农村税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采取科学的计税方法,同时,还要健全农业税收的监督体制。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农村产业化经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宗旨,调整种植业结构,其关键是要在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四者统一的基础上重点调整区域布局、作物品种、品质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因此,首先要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总的要求是东部发展高效创汇农业,中部发挥粮食种植生产优势,西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其次,要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一是压缩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劣质滞销和低产粮食的播种面积。二是调剂棉花生产,稳定糖料面积,发展油料种植。
同时,我们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以加工企业带动农户经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资金、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到农村,这是解决农产品无序地进入市场的劣势,促进农产品加工增殖的有效途径。
(五)大力发展新型乡镇企业
到2001年,我国乡镇企业个数达到2115万个,比2000年增加31万个,增长31.48%。从业人员1 308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66万人,增长2.1%,工农业收入、利润总额、增加值、出口产品交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全面增长。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这就需要乡镇企业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转变。为此,政府应在政策和贷款方面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继续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拓展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政府应从宏观上把关,结合地域资源优势,优化乡镇企业布局,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发展乡镇企业工业小区、科技园区和东西合作示范区的建设。鼓励乡镇企业广泛深入地开展经济贸易.技术、信息、人才合作与交流,开展乡镇企业的东西合作和国际交流。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条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它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应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治理江河湖泊,兴修水利,改善农村引水工程,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在发展农业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贯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发展节水、节能、节地.低耗高产,无污染的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水土流失,加大土地荒漠化防治和减灾防灾技术研究的投入。
(七)突出地区优势,大力发展休闲产业
我们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找出农村的市场机会,发现农村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威胁,找出发挥农村优势的突破口,扬长避短,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大多数农村往往远离城市,交通、通讯、信息,资金、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风轻云淡的山村水寨的休闲生活。农村正好拥有这些城里人需要的稀缺资源,这正是农村的优势所在。因此,农村可以充分发挥地域自然资源优势,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寻求地区的差异,结合当地的民族、地域风俗习惯,打造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形象。针对城市居民休闲的需要,发展有地方特色主题的休闲产业,如农家乐.南泥湾、田园居等。由休闲产业带动地区特色产品种植、特色产品开发、文化产业经营的发展。现在,在云南曲靖,当地正打造传播着“福文化”,在浙江一带,有许多地方由政府指导,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城里人上山砍材,下田摘菜,亲手钓鱼,下厨做饭,柴火饭、竹桶饭。红米饭。南瓜汤。忆苦餐……让你彻头彻尾地体味农家生活的乐趣。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吸引内资等方法多方筹措资金,采取买断开发收益权等形式,加快农村资源的开发,推动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知名度、美誉度,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