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汹涌【单身浪潮”汹涌背后】

  ☆ 本刊记者/张慧茹   今年4月,北京人口学专家根据一组人口普查的数据预测:北京、上海的单身男女已突破100万。而在1990年,北京30岁至50岁单身人数约为10万人。 不久前,相关媒体公布从“广东省人口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获悉的信息:广东省15岁及以上未婚人口达到2063万,占同龄人口的31.9%,远远超出了10年前的23.8%。研究同时指出,广东离婚率缓慢上升,15岁以上人口中,离婚人口数为34万,占同龄人口的0.53%。有专家称,广东目前已掀起第四次单身浪潮……
  越来越多的数据揭示了这样的事实:现代青年的婚姻观念不断演变,大都市里的单身族越来越庞杂。在一浪接一浪汹涌而来的“单身浪潮”中,在“单身现象”日益凸显的背后,除了感叹,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 单身浪潮袭击了谁?
  有个妙喻被人们广为传播:大龄未婚男女像是坐巴士坐过了站。有时是因为巴士上的座位太舒适了,简直不愿下车;有时是因为不认识自己该下的站台。终身不结婚的男女呢?他们是巴士司机。 现在出现的第四次单身潮,主流人群 年龄在28岁到38岁之间,与前三次单身潮“被动单身”区别最大的是,这个人群收入颇丰,工作繁忙,有情趣,有期待。婚姻学专家普遍认可,这一人群“一般不是在社会上找不到,而是宁缺勿滥,希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据有关网站的调查,大部分单身人士并不是笃定“要一个人走到底”,只是在婚姻的大门面前,他们比前辈们考虑得更多。 理想恋人的寻觅者 李简,男,32岁,北京IT业软件开发工程师,出生于农村的他因成绩优秀,毕业后顺利留在北京工作。为了在大都市寻找一个生存的新突破口,他一直在准备清华大学MBA国际班考试,一考就是3年。“为了备战考试,我和老外住到一起练习英语,每天一下班就到家附近的学校学习,为了理想我付出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怎奈清华的国际班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每次成功仿佛都距离我一步之遥。现在我已经不再执著于考试,想静下心来找个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的女孩了。”说起事业和感情,李简告诉记者,他之前因为怕给不了女朋友幸福而努力学习,没有时间也没有信心涉足爱情,现在想找了才发现,同龄的优秀女孩大都已经结了婚或者有了对象,年龄小的感觉太幼稚,跟自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在寻寻觅觅中暮然间发现自己已经30多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即使没读过《论语?为政》,也没有几个中国人会不知道“三十而立”。不能不佩服孔老夫子的伟大,两千多年前的一句话,至今影响着无数中国人。如今的孩子从3岁起就开始背起书包上学堂,数十年的书读下来,在古代,想必可以金榜题名出官为仕,不为衣食忧。今天,即使读了本科、研究生,大伙儿依然还得为事业发愁,为钱发愁,结婚事大,拍拖要花钱,买房要花钱,买车要花钱,各种杂七杂八的事也离不开钱。“三十而立”更是鞭策着无数人“成名要趁早”,忙碌中,很多人错过了属于自己的姻缘。但不管怎样,他们是对美好爱情、幸福婚姻充满向往的一群。
  遭遇感情挫折的恐惧者 孙影,女,31岁,北京某网站频道总策划。漂亮沉稳、工作干练的她周围一直都不乏追求者。但是,令周围人惊讶的是,至今独身的她一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没有接受过一个热情的追求者。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曾经有一段特别伤痛的感情经历。相恋了5年的男友背叛她跟另一个女孩走到了一起,这个事实彻底打消了她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从此,她不再相信男人的承诺,不再坚信地久天长的爱情。面对别人的追求,她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抵触,担心对方会变心,害怕自己会再受伤的她用工作把自己包装起来,不打算给任何人靠近的机会。 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爱情也容易迷失,更何况,年轻时的爱恋,人们往往付出了更多真情真心,这种真情一旦受到伤害,给人们留下的创伤也是难以平复的。为失恋沮丧、堕落,甚至自杀的人都不在少数,更有一些人虽然言谈与平常无二,其实已将内心紧紧封闭,即使再遇到合适的人,也会由于难以敞开心扉而错过。 习惯自由的独身主义者 肖伟,男,29岁,杂志美编。快步入而立之年的他看起来俨然一个性格内敛的大男孩,不知道是不是跟职业有关,记者习惯性地将他的生活描述成那种典型的都市“颓废化”:晚上不好好睡觉,跟朋友逛夜市泡酒吧;白天没有精神还要拼了命干工作。他没有固定的女朋友,但是却有几个关系不错的异性伙伴。“我不打算结婚,最起码短时间内没有那种想法。想到要结婚承担一个家,我就发自内心地感到困惑和忧虑,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我的异性朋友很多,大家经常一起玩也很快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本意是为了表达对民族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如今,已成为抱有肖伟这种思想的单身青年逃避婚姻的理由,二十八九岁了,他们依然过着自由的单身生活。这群人中有艺术家,明星,单身妈妈,女白领等等,鱼龙混杂。在抛弃喧哗和告别老板的夜里,他们呼啸而出,在这个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呼风唤雨,灯红酒绿。 浪潮里的冷思考 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单身潮流像如今这么汹涌。在酒吧夜夜笙歌的背后,在单身公寓销售火爆的背后,在情人节被调味到淋漓尽致的背后,在健身房人潮如涌的背后,在单身俱乐部客满为患的背后,在午夜声讯台被拨打得有声有色的背后,在“单身贵族”成为城市的流行语言的背后……我们禁不住开始思索:单身真的是“轻轻地挥一挥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吗? 患上单身后遗症 好不容易结束单身的状态,却几乎忘记了如何与他(她)正常相处,好好恋爱。
  该怎样循序渐进才不觉得焦虑,怎样和他(她)平心静气地恋爱、逛街、做饭,一起讨论菜市、同事、工作,且不烦、不恼、不至于沦落到“江枫渔火对愁眠”?可是,似乎一切都不太习惯,另一个人仿佛空降奇兵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也许是因为独处的日子太久了,没有人来拍拍你的头、碰碰你的小腿的时间太久了。心里有个声音在说:该恋爱了,该好好过日子了,却明明已经习惯了单身。原来,长时间的独自生活带来顽固的单身后遗症,连自己也觉得自己闹腾。无法言喻,无名之痛。 心理失衡 人到一定年龄,如果依然处于单身状态,心理与生理上因为都得不到满足与慰藉,很容易发生错位,集中表现为心理失衡与消极处世。平稳或激情的感情生活,是释放负面能量的最好方式。而长期单身因为缺少爱情的滋润,同时又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舆论压力,因此在生活中较容易采用极端性的情绪表达方式。另外,他们在受到精神创伤后,各种情绪后遗症因为无人可以分担,很难快速消退,因此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病征会表现得相对明显。
  在本刊记者采访的人中,以李简症状最明显。李简告诉记者,在大学毕业后的5年单身中,他的生活很规律,但很单调。平时就是工作,下了班或者周末就是学习,学习累了就是下棋和打篮球调节。除了学习和工作需要他从来不上网,很少参加朋友的聚会,去酒吧、逛歌厅、与异性交往的经历基本为零。学习和工作紧张的时候他感觉生活很充实,但一松懈下来,他就感觉自己很不正常,心里和身体都很空虚。以至于他在餐厅、大街上、公交车上遇到了漂亮的女孩,会浮想联翩,忍不住跟人家搭讪,只要是跟他热情回应的女孩,他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对自己有好感。对自己的这种状况他也感到很痛苦,也问过医生。医生的建议是让他尽快交一位女朋友。   信心缺失 对爱情生活失去信心或产生恐惧感,不愿去爱,不会去爱,也不懂得怎么去爱。这样的患者常有如下心理活动:觉得自己平时生活繁忙,没有谈恋爱的时间;或认为自己是工作狂人,不相信爱情,只认为物质才是真实的;根本不相信爱情这回事,觉得爱情只是短时间的情绪冲动,如果陷入,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伤害;将自己定位为“爱情动能不足”的性格类型,认为自己更适合独居,无法适应两个人朝夕相对的爱情生活。
  李简告诉记者,现在通过家人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小他5岁的还在上大学的女孩,女孩很单纯,性格也很活泼,第一次约会就问他是不是认识“黄晓明”。他傻了,对他来说,追星早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女孩喜欢听流行歌曲,喜欢晚上逛夜市、看电影,喜欢浪漫的交友方式。“我哪里还有那样的心情,到我这个年龄还有什么真正的恋爱,恋爱就是生活,恋爱就是结婚生孩子。”
  李简说感觉小女孩太幼稚,没有生活的压力,跟他共同语言太少。他不明白女孩的善感、细腻和对理想中的爱情的期望,所以根本无法让小女孩开心。因为小女孩的存在,他甚至感觉自己的生活习惯也被打乱,他很不适应,也很苦恼,对爱情,他失去了信心。 责任感缺失 单身贵族因为早已脱离父母为主体的家庭,又长时间未能进入与伴侣组成的新家庭,因此很容易出现缺少责任感、不愿意承担相关社会责任的情况。很多人以一个高尚的名义选择单身,很可能就是内心对承担责任怀有恐惧。
  肖伟的独身主义值得我们怀疑,他的生活方式亦不值得提倡。尽管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着不同的方式排泄内心的压抑,但该面对的责任,还是不应该逃避。也许单身了,在父母面前可以冠以“没有合适的对象”的理由,在朋友面前颇有几分自豪地称追求洒脱的生活,在自己看来似乎很潮流。仔细分析,这恰恰是对亲人、对朋友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这种人一般在社交中不会照顾别人,在家庭中不懂得怎样孝敬父母,在朋友中不明白怎样是让别人羡慕的生活。
  单身的人更易早逝 最近,一项针对6万多名美国成年人的研究发现,一辈子单身的人更易早逝,持久的家庭生活与更长久的寿命紧密相连。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6.7万余名美国成年人的人口普查和死亡证明数据,结果发现,在1989年至1997年间,在被调查者当中,离婚或分居者的死亡几率为27%,鳏夫和寡妇的死亡几率为40%,而从未结过婚的人的死亡几率高达58%。 研究还发现,单身男子死亡率相当于结婚男子的两倍,单身女子死亡率相当于结婚女子的一倍半;在单身男女之中,死亡率较高的通常是年龄近30或40岁左右的人。19岁至44岁的未婚男性死亡的可能性比同龄的已婚男性大两倍。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普兰教授认为,可能损害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不能解释未婚者死亡几率更高的现象。因为未婚人群虽然比已婚者更有可能抽烟,但他们经常喝酒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且他们的锻炼也略多一些,肥胖的几率较小。 在卡普兰教授看来,家庭生活也是一种社交,没有家庭的生活是造成各年龄段人群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他说:“首先,一直没有家庭的生活给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离婚或丧偶的影响。其次,社会孤立的影响在人生早期表现得更严重。” 研究人员认为,造成单身者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单身者在人口中占少数,受到的压力大,是社会上受孤立的群体。为此,他们指出,要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结婚是重要因素。 当心单身成公害 “没人疼没人爱小心单身是公害,优雅的在使坏他才会离不开;没人疼没人爱小心单身是公害,小心寂寞对健康有害。”蔡依林的这首《单身公害》把“单身公害”一词唱成了网上流行语,单身者成了社会已婚人士“批判”的对象。 对此,在外企上班的林茜就有深刻的体会。经过几年的打拼,林茜任上海某公司的销售部经理,有房有车,享受着令许多人羡慕的生活,可如今30岁了还是单身。不是不想结婚,为了在上海拼出一番事业,她早已经错过了恋爱的最佳年龄。 因为她的工作狂劲头,同事私下给她起了个绰号――“女怪人”。
  不过,这个绰号的确给她带来了麻烦。曾经有一位男士有意走近她,可听说了她的一些传闻立刻打了退堂鼓。 前段时间,杨茜和几个单身朋友相约去茶社聊天打牌,三缺一的情况下,他们想到了晓芳,一位已婚的媒体编辑。电话打过去,晓芳说准备睡觉了,这让他们无法想象。“上次跟你们玩到夜里1点,老公都发火了,最后他气得睡客厅。”晓芳铁了心不过来了。她在电话里跟杨茜说:“你该找个对象成家了。你知道你们这些人现在在网上叫什么吗?‘单身公害’,你都成公害了……” 一句话,把杨茜说傻了。回家后她打开网一搜,有关“单身公害”的文章还真不少。那些已婚人士摆事实历数单身对他们生活造成的危害:经常做电灯泡;经常把他们的老婆或老公拉出去玩到凌晨回家;最可怕的是,这些自由放肆的单身很可能会吸引他们的老婆或老公……(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亚婚姻之困 独身群落形成探因 南开大学人口学教授原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独身群落的出现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改变有关。城市生活正在由过去的比较开放走向封闭。这种生活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老死不相往来”。
  最近一项关于社区生活的调查显示,有70%~80%的家长希望孩子们在暑假期间能够互相往来,也有70%的家长不愿意别人的孩子到自己家里面来。这组矛盾的数据,说明我们的城市生活陷于封闭。 另一个因素是我们居住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大杂院是一种平面式的开放性的系统,便于人们沟通和交往;而现在这种立体式单元式的楼房,把人们紧紧锁在了防盗门里面,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而信任危机更加剧了这一现象,从“杀生”到“杀熟”再到“杀亲朋”,人们畏惧这样的复杂社会,不愿意在这种社会中交往,而宁愿沉湎在高科技中。这大大减少了人们的交流信心。 处于亚婚姻状态 台湾“卫生部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金韵荣指出,年轻人心里的婚姻越来越脆弱,单身浪潮来袭,更多是年轻人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婚姻关系很脆弱,既然脆弱易碎,人们就会考虑投入婚姻是否值得,婚姻是否一定是必然。婚姻脆弱的观念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单身浪潮的历史影响下,两性感情基础变得薄弱。其次,女权主义的兴起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使得女性对于自我权利的要求变得分外地严肃起来,自然会反映到对于婚姻的态度上。第三,西方婚姻观的渗透,这从流行的美国电视剧中就能看出端倪,《欲望都市》表现了都市女人的性观念的自由开放,《绝望主妇》反映了婚姻的窒闷,这些都在暗示一种状态:不去借助婚姻,我们可以有性、有子。
  从事婚恋研究的学者赵刚也认为,由于社会开放,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中国人自古是很重视婚姻和家庭的,但现在的社会舆论却把个人享乐和家庭责任给对立起来,认为不结婚就是重视个人享乐,结婚就是重视家庭责任。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人为造成的。过分强调了婚姻的不自由,认为结婚就意味着个人的压抑,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回避婚姻,也使得我们丧失了生活的想象力。认为传统的婚姻模式就是唯一的,结婚后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其实,除了“同一屋檐下、同睡一张床”这一模式,还有很多方式,比如“周末婚姻”的方式。再比如“法式婚姻”,夫妻居住在同一套房子里,但是分室而居,各自有各自的房间。当现代人明白婚姻模式其实可以自由选择时,他的单身立场或许可以松动。   威胁身心健康 关于单身生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卫生协会心理专家周振基教授,他解释说,现在很多单身男女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性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其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平衡的,其中任何一个属性出现问题,违背发展规律,必然打破原有的平衡,造成心理或生理上的不健康,轻则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重则导致身心疾病,诸如心脑血管、癌症、糖尿病等的发生。 对有的人来说,长时间的单身还可能会造成性压抑。
  当然,单身并非没有性行为,尤其对女性来说,不论是违背生物属性规律的性压抑,或是在一段时间内由种种原因导致多次的流产、堕胎,必然都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紊乱。近10年来,女性生殖系统癌病变的多发,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长期单身还极易形成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过量饮酒、吸烟、生理节律的打乱,都是危害身体健康的杀手。消化系统的疾病几乎都是身心疾病,致病机理与这些社会、精神因素无一例外都有关系。 在28~38岁的单身群体中,绝大多数收入颇丰,工作繁忙,有情趣,有期待。但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人在社会中应对各种心理、生活危机,需要社会和家庭两大支持系统;其中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这个年龄段中的长期单身者,原生父母家庭的影响和作用在他们的内心已经弱化了,但又不能建立起自己稳定的家庭;一旦危机袭来,他们的支持系统出现缺损,势必会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失落,战胜危机所要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有的甚至会因此难以战胜危机。
  
  尾 声
  
  选择单身的人们越来越多,单身一族也许就隐藏在我们中间,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安,人们担心,单身族的出现,可能会破坏我们业已形成的社会结构,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婚姻问题、社会养老问题,甚至繁衍后代的问题等。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把单身视为洪水猛兽。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婚姻的主流生活地位仍然是稳固的,婚姻在社会发展与人类繁衍中仍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单身生活可以得到尊重,但不值得提倡。”全国妇联妇研所理论研究室的陈慧平认为。实际上,到了30多岁,许多单身的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结婚,走上一条比较传统的婚姻之路。 回到我们谈论的主角,那些大城市的大龄单身男女,他们或执著地守望爱情,或忙碌着成就事业,或胆怯地远眺婚姻,或满心欢喜地享受自由,终究没有几人只想做巴士司机。张小娴说,孤独并不糟糕,最糟糕的是孤独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