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市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如今,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正在这里快速崛起,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走进济源市区,记者立刻被眼前这座迷人的城市所吸引:青山掩映,碧水环绕,花团锦簇,绿树常青,宛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繁华喧闹的商业中心,宽阔整洁的城市道路,清心雅致的河畔游园,跃动着只有沿海发达城市才有的时尚动感;夜间的济源,到处流光溢彩,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境……
若非亲身来到这里,谁也不会想到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济源市,会有这样的一种繁荣景象。惊叹之余,记者不免对济源市这些年来的发展足迹产生了几分好奇。为了探究济源加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本刊记者近日对时任济源市市长、新任市委书记段喜中进行了专访。
以“创申”为契机提升城市形象
《中国报道》:2006年济源市可谓双喜临门:9月份王屋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10月份,济源市又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一个城市一年能连续取得两项大的突破是很不容易的,请问济源市为什么要下大力气这样做?
段喜中:在济源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如何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当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如何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根据工作实践和经验,我们认为,大力开展城市创建活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创建,有利于加快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2006年,我们立足济源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大力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申报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两项大的活动,合起来称为“创申”工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创申”一举获得了成功,对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报道》: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标准很高、任务很重、难度很大的工作,济源市在“创卫”过程中有哪些体会?
段喜中:在“创卫”过程中,开始时济源市的差距较大,困难很多,有少部分人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能否成功存在畏难情绪,甚至存在观望、怀疑态度。但市委、市政府坚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不动摇,坚持抓创建的信心、决心不改变,坚持抓创建工作的力度不减弱,最终取得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功。我们的体会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工程,没有坚定的信心、必胜的决心,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很难取得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功,尤其对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小城市来说更是这样。但坚持下去,跨过了这道坎,必将推动城市发展实现大的飞跃,促进城市的环境和形象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报道》:您认为,“创卫”对推动济源的城市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段喜中:不论从过程还是从结果来看,“创卫”对济源的城市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次巨大的提升过程。从过程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就是对城市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的检验,是对干部队伍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队伍的一次锻炼和提高;从结果看,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济源城市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济源市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对推动济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一)通过“创卫”,彻底清除了城市的脏、乱、差现象,健全了环境卫生设施,规范了市场、门店和服务行业的经营秩序、卫生标准,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提升了城市发展水平,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提高了城市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群众从“创卫”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坚定信念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创卫”赢得了民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群众的称赞,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三)济源市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既赢得了一张很好的城市名片,又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聚拢了城市的商气和人气,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6.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完成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67美元。
以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搭建招商平台
《中国报道》:济源市花大力气开展城市建设,而且取得了明显成就,您作为市委书记如何看待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段喜中:城市建设是一个地方的窗口、形象,是发展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再者,一个城市的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比如,这几年我们搞建设、搞管理、搞亮化、搞绿化、搞美化,大家都从中受益了,老百姓的心情也舒畅了。经济社会发展得快,城市建设就发展得快,不但济源人民生活环境改善了,感到自豪,外商来济源一看,也会坚定投资的信心,促成了许多项目。近几年,我们通过坚持不懈抓城市建设和“创申”工作,以“创申”促城建,以城建促“创申”,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了城市面貌,提高了市民素质,周边地市和外来客商对我市城市建设和“创申”的良好成效大加赞赏。
《中国报道》:听说济源市在抓城市建设中专门制定了“四三三”战略,您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段喜中:好的。所谓“四三三”,即四个理念、三项措施,三个目标。具体来讲,四个理念,就是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理念。三项措施就是大投入、大建设、大改造。大投入是政府大投入,社会资本大投入,外来资本大投入;大改造就是改造城中村、改造老城区;大建设就是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三个目标就是实现城市的大气、秀气、灵气。大气就是城市布局开阔,空间大、建筑物体量大,现代气派;秀气就是要多种树、兼种花、少种草;灵气就是治好水,济源市区有四条河,常年有水,只要改造好、绿化好、亮化好,就会大大增加城市的灵气。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努力实践四个理念,强化三项措施,确保三个目标实现,开发了一批精品街道、精品建筑,突出城市的建筑特色,以灵活的造型、别致的风格、深厚的底蕴展示济源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中国报道》:济源的城市建设这么快、这么好,应该得益于初期的科学布局和规划。
段喜中:是的。做精城市,规划先行。济源市立足自身实际,制定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南扩、东展的发展思路,对城市新区的布局科学、现代、大气,世纪广场、篮球城、文化城、新济源一中、新行政区、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型市政建筑浑然一体,对提升城市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特别是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列入中原城市群和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之后,济源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全市整体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了“中心城区+组团+重点乡镇”的空间格局,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除城市总体规划外,济源市还高度重视单项规划,对住宅小区、商业设施、城市景观、道路建设等进行规划,并对绿化、环卫、供水、供热、电力等制定了专业性详规。“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济源人追求的目标,城市建设要始终贯彻精品意识。只有把一条路、一个建筑、一棵花草树木都做成精品,整个城市才能有好的形象。
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壮大济源实力
《中国报道》:招商引资对济源的发展而言,其重要性在哪里?
段喜中:从济源的历史来分析,济源既是战略要地,又是资源城市。焦枝线、小浪底、沁北电厂等国家重点工程一个接一个,这些大型工程投入对拉动济源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投资促进了济源发展,但济源人并没有躺在国家的投资上止步不前,而是努力寻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济源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所面临的宏观形势、微观形势,认定加快发展只有一条路,就是统一思想,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金。借外来资金发展济源,也是我们常说的“借船过海”。
《中国报道》:每个地市都在招商引资,但效果有好有次,请问济源市在招商引资上有什么独特的方法?
段喜中:结合济源实际,我们主要采取了大规模集中招商、小分队分散出击、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以商引商等形式。比如,2006年9月,我市组团到厦门、泉州招商,效果非常好,客商们表示出对济源浓厚的兴趣。在泉州的招商活动更是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我们邀请了六七十名客商,到场的超过了100名,许多人找不到座位,站着听,场面非常热烈。听了我们的宣传和推介,客商们都表示出了到济源参观、考察的强烈愿望。
《中国报道》:各个地方都在说“走出去,请进来”,您能给我们具体讲讲济源市“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吗?
段喜中:每年两次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在济源已经形成了制度。我认为,“走出去”不见得就要拿回来多少意向、合同,关键是结识朋友。推介会上,我对客商们讲,期待我们成为朋友,期待大家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了解济源、认识济源,到济源看看,即使不来投资,看看济源的山水也是一种收获。“请进来”也是这样,邀请大家来济源,有机会、有条件我们就合作,暂时合作不成我们就交朋友。我强调的观点就是交朋友,只有先交朋友,后才有合作,招商引资不能急功近利。你想,客商看过济源就会宣传济源,虽然暂时不一定能来,但应该看到潜在的利益在后头。
《中国报道》:不急功近利,反而会带来大利。
段喜中:对。在不足3年时间里,外来投资企业增加了170家,而2003年底以前累计起来才30多家,且质量、规模、档次都比过去高得多。2004年实现了飞跃,济源吸引外来资金达到9亿多元。2005年突破18亿元,2006年达到23亿元。
《中国报道》:在招商引资方面,济源的优势是什么?
段喜中:优势主要从硬、软环境两方面显现。济源现在对外开放的硬件应该说比较好,主要是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还有交通和区位的优势,最主要的是,我们还打造了济源适宜人居住的环境。软环境、应该是反映政府的管理和群众的对外开放意识。2006年下半年,济源开展了整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活动,这一活动就是要在打造对外开放的软环境上下功夫:重点解决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以及企业周边发展环境问题,如村企矛盾、企业诚信经营等问题,全力打造诚信济源。
《中国报道》:刚开始招商引资的时候,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吧?
段喜中:刚提出招商引资时,有些同志急得很,认为济源早就该大规模招商引资了。当然,也有一些同志很怀疑,并提出招商引资到底会有什么效果?每年招商引资的费用有二三百万,有人说你这么大成本究竟引来多少项目?有的人怕失败,招不来项目,或者招来项目没办法落地,这都是要承担责任的。当时,我提出了招商引资三不怕:不怕落埋怨、不怕失败、不怕付出代价。有了这种认识,大家的顾虑没有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招商引资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中国报道》:听说您也经常带队出去招商,而且每次效果都很好,秘诀在哪?
段喜中:我们领导班子的成员都去过。实行招商引资,要加强领导,要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我们规定每年要用三分之一时间走出去,长年坚持招商,只有形成长效机制,招商引资才能见成效。不过,在出发前市里有一两个月进行准备,先要发动外地的济源人和在济源的外来客商,通过“客商联系客商、朋友联系朋友”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把我们的项目册和招商引资的政策提前让外商了解,然后选择一些有实力而且愿意到济源发展的企业,把他们请进来,搞一个项目洽谈会,介绍市情,推介项目,宣传政策。每次活动的效果都很好,我们分析效果好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准备充分。
《中国报道》:有一个细节,济源市外来投资服务中心原名为外商投诉中心,为什么要改这个名字?
段喜中:这个名字是2004年改的。首先是“外商”,这个概念忽略了市域之外的外来投资者,涵盖不全,对济源来讲,只要是市域之外的外来投资企业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投诉改成服务,是个理念问题。“投诉”,顾名思义,有问题才会去投诉,难道就不能主动把工作做好,没有投诉吗?这个变化是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投诉变为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改了以后,投诉确实少了。不过有什么问题还是可以投诉,为外来投资者解决投诉实际上也是一种服务。
以建设新济源为目标开创济源美好明天
《中国报道》:近年来,济源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五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肯定是济源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请问济源市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段喜中:今后五年,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逐渐加快,这将为济源聚集发展资本、加快发展步伐提供难得的机遇。但是也应看到,优势资本的流动必然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逐步显现,可谓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为了推进济源的发展,我们结合济源的实际,提出了以“两个率先”(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河南省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强力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战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这个目标一经提出,就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济源完全有决心、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报道》:济源的经济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今后五年主要从哪些方面实现突破呢?
段喜中: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的目标,我们确定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八大坚持、八个大力推进”:一是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二是坚持“六个统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三是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五是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六是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开放型济源建设;七是坚持繁荣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文明济源建设;八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济源建设。特别是要实现“五个新突破”: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拉长产业链条、精深加工和提高附加值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有新突破;在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方面有新突破;在工业平台建设和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有新的突破;在科技创新能力和引进智力、引进人才方面有新突破;在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招商引资效果、增加外贸拉动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在加快三产发展、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方面有新突破。
《中国报道》:今后五年济源市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采取哪些举措?
段喜中:城乡一体化是建设新济源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是抓好发展,核心是抓好统筹,重点是抓好农村。济源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采取了有力措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五年,我们将继续抓好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今年要完成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制定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强力组织实施,切实加快济源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做出了重点推进“一中心+三组团+三个重点区域”发展的构想。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心城区的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项目带动、产业支持”的原则,做优做美中心镇区,引导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向城镇集中,繁荣城镇经济,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自来水使用普及,道路便捷畅通,能源清洁环保,宽带网进村入户,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目标。
《中国报道》:感谢段书记给我们描绘了济源的美好未来,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公门欲返驾,溪路犹回首。”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寄情济源山水的名句。通过在济源的所见所闻,特别是通过对段喜中书记的采访,记者对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有了更多的留连和希冀。勤劳质朴、热情善良的济源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向着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