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之时,发放消费券不再是经济学者的异想天开。从成都到杭州,从南京到深圳,为拉动内需,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向市民发放消费券。但消费券能否成为真实的提振消费、进而提振经济的举措呢?
消费券,从想象来到现实
2008年12月15日起,成都市民政局率先拿出价值3791万元的消费券,发放给全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及城乡重点优扶对象,每人100元,受惠人口达到37.91万。这是国内首次向困难群体及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
成都市首发消费券,目标人群只是全市的困难群体,每人100元,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赞成者认为:成都市消费券既帮助了困难群体,又能拉动内需,意义非凡。质疑者认为:这100块钱还不如说是困难补贴,因为它只发给困难群体,所谓的“成都首发消费券”,只是给民政部门每年例行的困难补贴,套上了一件“消费券拉动内需”的外衣而已,很有点搭顺风车搞形象工程的味道。争议之中,还有人认为,发放消费券根本起不到拉动内需的作用,因为领到券的人会把原本买东西的钱存起来,消费总量不会增加。
成都市之后,杭州市由市、区两级财政拿出1亿元给市民发放消费券。与成都市发放消费券不同,杭州市的主要发放对象不只是困难群众,还扩大到了企业退休人员和中小学生。这批消费券春节前后发放到位,发放对象约50万人,有效期到今年4月30日,消费者凭券可以到指定商户买商品、办宽带、看演出、看电影、健身、旅游等。根据杭州市公布的企业名录,消费券的使用商家达到400多家,48个杭州旅游景点以及部分影剧院和体育场馆。
据杭州市当地媒体报道,“消费券对定点接收企业的拉动放大效应超过2倍”;“在1月24日到2月3日11天中,有2.95万张消费券被用来购买 1000元以上大额商品,小票额达到630.2万元,拉动放大效应达到10.68倍”。
今年2月9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肯定了成都、杭州市发放的消费券对拉动消费的推进作用,他说,消费券是“在特殊的条件下采取的特殊办法,是一项比较可行的选择”。此言一出,各界纷纷揣测在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可能性。
继成都、杭州市之后,江苏、广东、湖北、河北、山西、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也纷纷向群众发放消费券,期望以此来刺激消费。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应发放全民消费券。针对多个地方政府的发券措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是在地方政府权限之内作出的积极尝试,商务部还没有对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政策动议。目前,商务部主要是对地方发放消费券进行跟踪和评估。基于这些认识,从商务部的角度,在没有评估结果以前,不会对全国进行这方面的建议。
时至今日,发放消费券已不再局限于政府行为,很多企业也纷纷发放消费券来期待产生拉动效果。2009年4月16日,广州新光百货率先向市民发送100万元“直用型”消费券,每人限领一张,面额50元。该消费券有别于“抵用券”和“促销券”,其功能近似于现金。既可抵用同等面额的现金,又可享受不等的让利折扣。
从购物券到旅游券,从购房券到购车券,各种形式的消费券作用到底有多大,是为低迷的市场添了“一把火”还是只为赚个噱头?为了保障消费券的有序发放和使用,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制度处处长路政闽3月23日表示,不管商家使用何种促销行为和促销方式,都必须保证不踩《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这两条红线。
特效药还是安慰剂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以2007年为例,我国GDP为246619亿元,在“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
一般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在70%以上,而我国的国民消费率只有不到40%。中国已经采取一些措施拉动内需,但这些措施大都停留在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上。如果4万亿元人民币的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马上见效,各地消费券能否成为拉动消费的一剂特效药?
消费券的本意是拉动民间消费,而积极财政政策是政府消费。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项目集中于基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拉动投资,但可以拉动的行业不多,集中在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可以拉动的企业也不多,主要是目前产值快速下滑的央企等大型国企;可以带动的就业人数不多,因为我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人口集中于民企。
然而,消费券也并非灵丹妙药,以往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发放消费券也只产生了短期效果,并没有让当地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消费券不可能改变经济结构,日本到现在还是高储蓄低保障,对于大企业的倾斜政策迄今未变。
1999年,日本遭逢泡沫经济,为了刺激消费与照顾弱势族群,前首相小渊惠三针对符合发放条件的特定族群,发放名为“地域振兴券”的消费券,每张面额1000日元,总额2万亿日元(约合170亿美元),限半年内使用完毕。事后日本政府针对9000个领取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地域振兴券而“额外”增加的消费金额合计为32%,其余68%为即使没有发放“地域振兴券”仍将会进行的消费,只是改由“地域振兴券”支付,而原本要用于消费的现金则转为储蓄。
今年1月18日,台湾当局开始向所有岛内民众发放消费券。中国台湾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发放消费券的经济体。美联社报道说,台湾2326万人都将获得新台币3600元(近100美元)的消费券,使用期限至今年9月30日,台当局估计,这将为GDP贡献0.6%的增长率。
对此,国际舆论大多持审慎态度。新加坡《海峡时报》说,台湾人习惯存钱应对未来,被寄予厚望的消费券带来的刺激消费作用可能不会实现。民调也显示,2/3的人表示将把消费券用于购买日常用品,而不会花在其他商品上。英国《金融时报》说,台当局为发放消费券将举债837亿元新台币。
与中国大陆相比,日本和台湾地区消费券的发放对象都比较广泛,台湾地区更是人人有份,甚至有人动议,孕妇腹中的胎儿也该算上。这是因为,如果目的在于提振经济,只针对特定少数群体,意义相当有限。
真能产生“乘数效应”吗
任何政府都没有能力持续发放消费券,因为无论把消费券看作政府减税还是给民众派发福利,都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而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收入已是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消化产能不得不发放消费券,就可能产生透支未来财富的问题,会损害未来的消费能力。不管政府财力有多么雄厚,消费券产生不了“乘数效应”,最终效果必然有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是发放消费券的反对者。他认为,消费券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续,如果月月发放消费券,还不如减税或者以工代赈更加有效。中国经济学家左晓蕾则认为,中国经济远没有恶化到必须超常规扩大财政赤字,靠印钞票、发消费券来维持经济运行的地步,只要更有效地使用财政资源,比如有效利用4万亿元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有序恢复正常运行的同时,改变增长模式。
经济学家向松祚认可发放消费券的做法。他认为,发放消费券本质是政府的减税行为,相比政府完全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发放消费券与减税是一大进步。中国的税收总体规模很大,把税降下来,人们就有了消费的愿望。
而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要树立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树立老百姓的消费信心就必须尽快完善包括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否则刺激个人内需将很难实现。只有这些基础条件都具备了,消费增长的漫漫长路才开始,这对老百姓来说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已现回暖的迹象,但回暖的高度和可持续性仍然困扰着市场和投资者。目前经济回暖的主要路径是,以信贷保障投资,以投资增长启动内需。经济回暖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内需失衡,但已经出现的经济回暖预期,恰是加强、调整刺激经济计划的最好时机。发放消费券作为一项应时之举,仍可以结合条件探索实践。诚如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知名经济学家施特劳哈教授所言,消费券的最大好处是重拾信心,即使其效果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