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子名称:老通城酒楼 代表菜系:京苏帮 始建年份:1929年 鼎盛年份:1947年到1997年 名人食客: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冼星海
当家名厨:张宝山、崔恩贵、程礼炎、李振祥
招牌菜:糖醋桂鱼、螺蛳五花肉、鸡油扒四宝
停业年份:2000年前后酒楼部分转包他人,只保留豆皮,2006年拆除
现存旧址:大智路旧址因修建过江隧道拆除
经营时间:77年
2010年4月9日,礼花隆隆,汉阳王家湾摩尔城开业。翌日,城内媒体的注意力不约而同聚焦在摩尔城负一层复业的老字号酒楼“老通城”。
尽管大楼外并无标识指引,时隔4年复业,竟有8000市民涌入老通城。营业一个月,每天都有汉口、青山、武昌的食客慕名而来,桌椅明显不够用。于是,玻璃门旁加了吧台式立椅,保鲜柜边垒起塑料凳。此番景象令经历过老通城往日辉煌的人感觉熟悉。
爱国文人的活动中心
这是一段被人熟知的故事。
曾厚诚出身于汉阳永安堡九真山义田湾的一户贫农家庭。为了谋生,他离开贫穷的农村到汉口谋生创业。1929年,湖北省银行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转弯角处新建了一批街面房屋,曾厚诚租下大智路口三号楼下的门面,开设“通成饮食店”。50平方米店内设方桌六七张,雇工学徒十多人,所售以甜食为主,也有面点。莲子羹最著名,是冼星海等文人最爱。
1936年到1938年,曾厚诚的“通成饮食店”和“大智旅社”成为流亡文人和爱国知识分子的重要活动中心。武汉沦陷前夕,日本特务以巨款诱惑并威逼曾厚诚留下当伪“维持会长”。在爱国人士帮助下,曾厚诚携全家逃往重庆,通成饮食店停业解散。当时武汉商界有三种选择:西迁、下乡或留下。曾厚诚选了艰苦、风险又大的一种。
更名“老通成”
在重庆,曾厚诚历经艰辛。生意本钱除被小儿子带走投奔新四军外,又在当地屡受打击,濒临破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决定重返汉口。
回汉后,曾厚诚依靠在商界的关系和威信重振旗鼓。那时,大智路1、3、5、7、9号已由“平汉铁路国民党特别党部”全部占用,“大智旅社”已被炸毁。经通成、祁万顺等五家联合多次交涉、送礼,最后房屋终于腾出,由原住户向湖北省银行继续承租使用,仍按抗战前格局分租。通成饮食店复业改称“老通成食品店”。
两年后,老通成开始了合营前最辉煌时期。在曾厚诚长子帮助下,老通成经营上升,扩充了二三楼营业,加售瓦罐鸡汤。又聘请广东李、陈二师傅,增设广东卤菜、柱候油鸡、广东叉烧、烤猪膘肉等,一时供不应求。
武汉第一家国营餐厅
1953年,曾厚诚病逝。他的子女早年参加革命,主动将酒楼交给国家。1955年5月1日,武汉市零售公司接管老通成,改名“国营老通成餐馆”。老通成成为武汉第一家国营餐厅。
1958年4月3日下午7点,老通成餐厅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的“贵客”。一个月后,《长江日报》以《毛主席到了老通成》为题报道了当日的情形。从此,老通成头顶“毛主席赞誉”的光环,名气更大。
那时,一般餐厅早晨六七点才开门,老通成却是例外。无论冬夏,清晨4点,店员将大门打开,6点正式营业时,大厅早已坐满。老通成距离大智门老火车站不远,南来北往的旅客路经武汉,慕名来尝尝老通成。这些旅客成为老通成每天最早的一波客人。
至少提前半年才订得到酒席
虽然不知何时“成”改为“城”,但整个计划经济时代,老通城都活得风光无限。二楼36张台位紧俏,订酒席至少需提前半年到一年。
如此火爆,当家名厨功不可没。张宝山是老通城第一大师,擅长熊掌、鲍鱼、海参等大菜。凡中央领导到汉,张宝山都会被点名请去做菜。在他之后,崔恩贵、程礼炎、李振祥叱咤整个60和70年代。崔恩贵刀法精湛,他在大腿上垫绸子切肉丝,肉丝细腻,绸子无刀痕。
1979年,老通城整修,店堂扩大,营业面积增至3800平方米。1985年,销售额达226.45万元。
张斌再造老通城
1986年,老通城迎来了新的当家人――张斌。他个子不高,身材敦厚,嗓门大,早年在惠济酒楼前门售票,后转学红案,入餐饮行年数不算长。担任京汉酒楼(大智门老火车站旁)经理时,张斌将一楼大厅装修成十八罗汉堂,引发市民热捧,酒楼业绩飙升。商委因此看中他并委以重任。
一年后,身高1米60以上的迎宾小姐穿着旗袍站到老通城门口,引来市民围观。老通城开了武汉市酒楼门前有迎宾小姐的先河。老通城向银行贷款100万改造三楼包房,仅用半年时间还清全部贷款。
此时,在公安路一品香干出业绩的周翠华一心想到老通城工作。1988年,周翠华找到张斌,毛遂自荐加入。一席话后,张斌当即同意。其后,周翠华因业绩出众抽调到了老通城深圳分店。
20世纪90年代初,老通城4楼增加空中花园。每天酒楼开席134桌,座无虚席,一天营业额六七万,节假日更高达十万。
老通城迈开向外拓展的步子,南昌、深圳、天门、鄂州、市内堤角等地开设分店。张斌在职工会上发言:“老通城即使关门3年,也养得活职工。”当年老通城的“先进工作者”年终奖是“凭票都难买到”的冰箱或电视机。
1992年1月16日上午8点34分,深圳市华强医院的病房内,张斌因心肌梗塞倒在了老通城扩张未尽的道路上,他原本打算以深圳为窗口,打入华人集中的泰国市场。
张斌离开,老通城上升的弧线突然转入向下的弯道。
90年代短暂辉煌
1993年,老通城在深圳合同到期,房主涨租金,老通城全面撤出,周翠华随之回到武汉。同年,老通城与孝感证券公司等单位合伙投资200万在广东省湛江霞山开发区开设分店,半年内亏损,老通城损失100万。
武汉市长江二桥落成,江岸区要求区内企业打好“桥牌”。老通城在二七路买地开店,花费800万。开业初期,一楼小吃十分火爆,二楼小炒却很清淡,即便外包起色仍不大。1994年,老通城的沙市分店开业,效益不错。然而,大智路总店二三楼承包给了职工,生意却开始走下坡路。
两年后,周翠华上任,成为老通城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经理。此刻,她面对的是“三楼破烂不堪、二楼歪歪倒倒、一楼勉强营业”,可老通城账面资金仅几万元。情急中,周翠华想到职工集资,一个月内筹集100万。但装修资金仍有缺口。这时,周翠华请各路为老通城供货的供应商吃饭,供应商笑称是“鸿门宴”。饭局散场,第二天100万到位。
老通城拆除玻璃外墙,露出阳台和回廊。周翠华提出变格局:一楼大众小吃,二楼精品小吃,三楼承接筵席。提议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支持者与反对者僵持不下。但最终,周翠华的提议变成现实。
老通城完成改造:二楼辟出美食长廊,介绍风味小吃。中央厨房统一食物出品,客人买票后自助取用。三楼包房装修一新:观音厅内悬挂由蝴蝶拼成的观音像;皇宫里凤冠霞帔,还有黄袍和太师椅,客人可免费拍照。老通城延续酒席特色,推出婚庆一条龙,免费提供婚纱,还有司仪主持。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老通城用料199.7公斤,做出直径2.2米的超大豆皮。这个豆皮保存了一周,期间许多香港、台湾客人赶来合影。老通城又拿出5万元,请职工参加了赵卫国、陆鸣主持的“周末娱乐圈”,结果周六周日两天单日销售破8万,是平时的几倍。一位90岁美国华侨来到老通城,感慨回到了过去的辉煌。
可惜辉煌如此短暂,仅一年后,偿还银行贷款和新字号崛起的压力袭来,老通城职工流失,国企养老负担却加重了。两难之际,海天集团提出2000万收购老通城,但谈判中途夭折。
谈判失败后,周翠华递交辞呈。老通城二三楼全部出租,仅留一楼小吃勉强维持。
不进户部巷
2006年,因长江隧道施工,矗立了77年的大楼被拆除,老通城停业。
老通城办公地搬进靠近吉庆街的融兴大厦,大楼外正是过江隧道的入口。老通城办公室有3间,其中一间是档案室。大厅醒目位置挂着两张老照片,分别是毛泽东和朱德到访老通城后拍摄的,时间是1958年。在现任经理代艺翔看来:“历史就是老通城最大的财富”。
为保证品牌独立性,老通城没有进入户部巷,也没有接受策划公司邀约,大规模扩张。甚至很多社会关系找到代艺翔希望加盟,也被一一拒绝。直到武汉摩尔城发出邀请。
起初,摩尔城给老通城提供80平方米经营面积。多次协商后,老通城依靠职工集资拿到350平方米。开业后,老通城在摩尔城餐饮区中一枝独秀,令摩尔城高层刮目相看。对方很快找到代艺翔,希望老通城将前面零散商铺兼并,扩大经营面积;同时提出与老通城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以后摩尔城开到哪儿,老通城就开到哪儿。”但这一次,老通城没有答应。
希望靠近原址复业
老通城重心已转向在建的吉庆街美食街。代艺翔与策划公司见面,希望尽量靠近原址恢复“老通城酒楼”。代艺翔有两种设想:一是延续综合性酒楼,一楼快餐,二楼散台和包房,三楼以会议、婚宴为主。老通城将重现特色菜,如由李振祥师傅首创的糖醋鳜鱼;二是大厅做婚宴,二三楼做包房,另外在吉庆街特色小吃街找门面做24小时店,主打豆皮,花色少而精,适合吉庆街宵夜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