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 翻越微软那座大山] 长征翻越了几座大山

  谷歌与微软之间的对抗,注定会成为商业史上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可能会决定两家公司的鼎盛和发展进程,同时影响到消费者及企业数字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两年前,谷歌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叫做“云计算”的梦想――人们使用各种计算机时,不必安装或更新软件,而是放在远程服务器上,就像天边的云,用户只须在上网时才把它拿来用。谷歌一直在努力将这个梦想变为现实。不过,一直以来只要使用计算机,就要通过桌面操作系统,而微软则垄断了全球操作系统将近90%的份额,这意味着,用户不摆脱Windows的本地化应用体系,谷歌的梦想就无法实现。
  现在,谷歌终于忍不住要打破这道“关卡”。7月8日,谷歌全球产品副总裁桑达?皮采和工程研发总监莱纳斯?厄普森在官方博客中宣告:2010年,谷歌将推出自己的Chrome OS操作系统,让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可在网络浏览器内运行。
  
  谷歌的阳谋
  
  谷歌已经迫不及待向外界表明,拥有这个互联网的操作系统有多美好――用户无论在哪里,都无需担心电脑丢失或者忘记备份文件,也不用花几个小时为每一片新的硬件配置计算机,或是为软件的不断更新而烦恼。
  这真是一幅美好的愿景,但恐怕微软会对这个设想嗤之以鼻。在产品开发和消费者研究方面,微软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才换来了今日的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的庞大无比。用户使用Chrome,能享受基于Windows运行的各种游戏?能欣赏画质靓丽的高清电影?工作软件还能给用户带来美好的体验?
  作为一家以“技术文化”出名的公司,微软一向看不起谷歌充满噱头的产品,认为它们粗制滥造,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在谷歌推出其网络办公套件时,微软商业软件部门总裁杰夫?瑞科斯曾评论说:“把今天的市场与未来的市场进行比较多么可笑。”
  但谷歌并不在意这一点,它的惯例是将产品免费提供给用户,而不是像微软那样将软件销售出去。所以,功能不完善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降低人们的上网成本,增加人们的上网时间。
  “当你上网时,干得最多的是什么?当然是用搜索引擎找信息了。”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说,谷歌是依靠广告来赚钱,虽然没人会将全部时间都花在看广告上,但人们只要泡在网上,作为全球第一大搜索引擎的谷歌,流量就会增加,商机也就会接踵而至。看看谷歌每年几百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就能明白这种战略有多美妙。
  谷歌计划将Chrome OS造得尽可能简单和便捷。Chrome OS可运行ARM 芯片,与英特尔的x86芯片不同,ARM芯片体积更小,发热量更低,因此更能满足上网本的低能耗要求。当然,低配置低价格(英特尔芯片最低价格都在50美元以上),ARM芯片如用于上网本售价将低至10美元,而上网本正是Chrome OS亮相的第一个领域。
  更重要的是,Chrome OS免费提供给用户,这对PC厂商来说显然是件好事。除了操作系统,这几年所有PC部件价格都在下跌。美国市场研究机构考夫曼兄弟分析称,上网本中预装XP的收费为20―40美元,预装Vista至少为150美元。如果采用免费的Chrome OS,PC的价格无疑会更便宜,而低价一直都是上网本的攻城利器。
  这是谷歌的“阳谋”:它谋划的是用户的上网时间。尽管Chrome OS是免费的,但如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所说,它能促进谷歌其它业务的发展,“人们在线的时间越来越长,对谷歌就越有益。”
  
  Iphone的启示
  
  施密特比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赛吉•布林,年长了近20岁。当初两位创始人邀请他来谷歌就是看中他的稳重成熟,希望他带领谷歌从一个“行为古怪”的公司,变成一家“有规矩”的上市公司。
  从加盟的第一天起,施密特就极力反对谷歌介入操作系统业务。在担任SUN公司首席技术官的日子里,施密特见证了公司董事长斯科特?迈克利如何挑战微软,又如何以失败告终,他一直试图说服两位创始人“开发操作系统与微软直接竞争是个多么糟糕的想法”,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Chrome浏览器的问世让施密特转变了自己的态度,此时的谷歌也早由原来的一家小公司,成长为互联网领域的巨无霸。现在,有了底气的施密特说“不管微软使出何种反击策略,谷歌都经受得起”。 这其实只是一个表面,谷歌急于向微软叫板,根本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今年一季度谷歌收入同比增长11%,这对于唯一收入来源靠广告的谷歌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要知道,此前几年谷歌的收入增长速度从来没低过75%。单纯依靠广告的谷歌模式,或许已经接近极致,它需要新的血液。
  而且,谷歌现在也有了一个潜在的竞争者Facebook――它被业内称为代表了互联网的未来。对谷歌来说,Facebook是一个相对开放但又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社交网站,你发的日志、照片、影评、转帖,谷歌想搜也搜不到。”谢文说正因为如此谷歌才会感到恐惧――想想看,如果有“Google不到的信息”存在的话,那么它在这个领域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两年前谷歌曾试图收购Facebook,不过就像当年微软想收购谷歌一样,遭到了失败。就在此时,谷歌从苹果那里得到一个启示――可以通过提供终端平台,来刺激用户使用它的互联网服务。
  2007年,苹果造出了一个像砖头一样的产品iPhone,风靡全球。除了标新立异的界面和外表,让iPhone走红的最大原因其实是它可以运行各类程序,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当然也包括上网。截至今年6月,苹果的iPhone App Store上,已有超过50000 种应用程序可供下载。
  很少有人会注意这些小插件是依赖于iphone强大的机能,才受到用户的欢迎。换句话说,没有iphone,这些插件就毫无用武之地。多种多样的应用程序出现,反过来其实也刺激了iphone的销量。
  这一过程,谷歌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作为谷歌CEO的施密特,还是苹果的董事会成员,iphone还未上市他就提前试用。当时他称赞iphone为“一款功能强大的新设备,也是谷歌提供应用的好对象”。事实上,谷歌不仅为iphone内置了搜索和地图服务功能,还为iPhone开发了大量软件,包括一种可让使用者观赏谷歌旗下 YouTube视频的插件。
  在前有微软堵截,后有Facebook追赶的情况下,谷歌也需要自己的“iphone”,来盘活它的Gmail、在线文档、谷歌地球乃至“云计算”。当然,这个“iphone”不需要功能强大,只需要快速和方便――Chrome OS恰恰如此。
  
  谷歌与微软之战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在开发Chrome浏览器时,谷歌就已流露出了这样的思维。为了强化Web化软件的应用,Chrome改造了以往浏览器的界面,使每一个标签可以单独拖出来形成独立窗口,看起来不再是传统的浏览器,而更像一个本地化的软件应用程序。
  但这还不够,谷歌希望的是将WEB应用的界面和使用体验,变得跟本地软件差不多。奇虎360董事长周鸿?说Chrome OS更像是一个新的网络开发平台,开发者开发Web应用软件时,将会把Chrome作为底层平台,并向用户大力推荐使用Chrome OS。
  市场研究机构Gartnet的分析师Ray Valdes表示,“Chrome OS并不足以正面挑战微软的Windows,而是旁敲侧击展开攻势。谷歌通常的处事策略是缩小范围,深入地解决部分问题。谷歌地图,Gmail和Chrome浏览器中都可见这一策略的身影。”
  不过,谷歌始终有一座大山要翻越,那就是微软。虽然表面上对Chrome OS不屑一顾,微软私下里却没有闲着。在Chrome OS传出的第二天,微软就紧急任命史蒂文?辛诺夫斯基为Windows部门总裁,此前一年,由于Vista销售不力,该部门一直群龙无首。而据国外媒体报道,现在微软已加快研发用来对抗Chrome OS的新利器―一个代号为Gazelle的浏览器和操作系统的混合项目。
  显然,微软感受到了谷歌的压力且不得不进行回应。如果免费的Chrome OS能够提供更佳的用户体验,谷歌显然会从微软手中蚕食上网本市场。何况谷歌的官方博客已经说了,Chrome OS最终目标不是上网本市场(个人用户),而是要进驻高端桌面系统(企业用户)。
  快速一直是微软的弱项,在互联网时代,追求尽善尽美的微软,总是想让产品达到完美的状态才正式推出,由此也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商机。与此不同,谷歌是一家以“快”文化著称的公司,
  比如谷歌一款名为“Grand Prix”的手机软件,当创意从工程师头脑中蹦出后,他很快就写下原型代码,并email给负责手机产品的主管维克?古多特拉。古多特拉马上把代码发给了施密特,又被施密特转给了布林。仅仅一个小时后,布林就亲自查看了这些代码。谷歌的“快”还表现在它的一条奇怪规定上――员工可以用20%的上班时间,去做任何事情。大量的奇思妙想正是在这个“刺激”下产生的,比如“云计算”这个最热门的概念,就是高级软件工程师比希利亚在这20%的时间里构思出来的。
  事实上,在谷歌的步步紧逼之下,微软已经加快自身对市场的反应。6月份,微软推出了新的搜索引擎――Bing,光推广费就花了1亿美元。Vista刚推出不久,因兼容性不好而备受诟病时,微软立即开发了修正版的windows 7,还大幅降低了售价,其中一款在中国销售的家庭盒装版,售价只有399元,这比此前的任何一个windows产品的价格都要低。为了抗击谷歌的免费软件,微软近日更表示,将提供免费的网络版Office软件。
  现在,微软加快了自己的互联网步伐,而作为对手的谷歌,更不会轻易放弃自身的快速优势。未来,这场新权贵与老霸主之争显然会在更多的领域展开。正如《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所说,谷歌与微软之间的对抗,注定会成为商业史上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可能会决定两家公司的鼎盛和发展进程,同时影响到消费者及企业如何工作、购物、沟通等涉及到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