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中国人的语汇里,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被期许于希望、机会、开始、政通人和、冰释前嫌等更为积极的涵义。 1923年1月,早春。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会谈后,发表联合宣言,开始联俄容共的策略。
1937年2月,同样是早春,国共两党代表开始了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等地举行的6次谈判,抗日统一战线呼之欲出。
彼时,不足1岁的连战尚在襁褓中。任职于“西京筹备委员会”的父亲连震东,留给儿子的只是“每天上班,都要绕着城墙走,我每天倚门而望,看着穿粗布军服的父亲渐行渐远,都不知道他是否能平安回来”的匆忙印象,而他慈祥好施的祖母,则永远长眠在这里。
68年后,又一个春天,连战重返西安,祭祖扫墓,不仅如此,他还将到南京谒陵、在上海会见台商、并到北京大学演讲、会见大陆领导人。“不谈历史”、“不谈过去”,只会“展望两岸未来”,连战扮演的,是两岸“沟通”而非“谈判”的角色。
连战的脚步,代表了两党自1920年代,经历多次离合,曾经共生发展,亦曾血刃相见后的再次携手,代表了两岸政党在经过对峙和意识形态斗争之后,基于共同的民族大义和利益诉求的举动,也代表了岛内有识之士,冲破阻力寻求两岸对话来制衡“台独”力量的决心和意志。
从大陆回去后不久,连战将迎来70岁生日,那个日子也将意味着国民党内党权交接的完成,访问大陆推动国共新的历史互动,因而也有连战作为其自我政治生涯的一个标志性终结的个人用意。一方面,肇始于连战动议的两党互动将因此深刻地烙印下连战的个人印记,另外一方面连战开两党更高水准互动的先河之后,将在未来新主席上任后也可继续彰显其政治存在。
连战之后,宋楚瑜也将很快踏上阔别已久的大陆,两岸的政党互动,因此有了一个高潮。由于民进党在台湾政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获得一部分台湾民众的支持,两岸关系的切实和解与改进,还有待该党的参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地区发生了解严、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政治改革、台商赴大陆投资等等变化,大陆方面也对台湾传达了浓厚的亲情与善意,一个两岸破冰和解的良好局面初露端倪,让人们对两岸的进一步和解与融合充满期待。然而,近10年来,由于台湾岛内一些人的行为,使两岸关系多次降至冰点。因此,对连、宋前后脚的访问,人们似应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宜过分乐观。毕竟,对话是一条漫长的路,台湾朝野凝聚与整合共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台独”的反扑,还难预料。
这注定将不是一个寂静的春天,分开了半个多世纪的两岸人民都期盼,这个春天里抽出和解之枝,并在不久的将来收获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