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
  摘 要: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本文结合研学后教的理念,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35-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探究性学习。在研学后教的理念指导下,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粗浅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
  2、教师给学生讲数学科的故事,玩数学游戏,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发展、演变及作用。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给学生展示我国剪纸艺术;教学旋转现象,教学生做简单而精美的陀螺。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3、把数学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和学生一起探索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情景之中探索与学习。创设情境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要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引发了学生思考与和激烈讨论。接着教师利用电脑课件适时地放映“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轮子的车上行进时的状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创造探究机会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
  1、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探究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围绕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周长如何計算等问题,让问题统领全课,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因此,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极为重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旧知识中找出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让学生探讨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数学课堂的探索过程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探索式学习形式,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学习当中,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的发生思维的碰撞。
  三、自主学习是数学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出探究问题后,必须让学生有充足的、独立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动手操作,独立完成问题。自主学习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过多的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久而久之,容易使部分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习惯听取、依赖了他人学习成果。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尝试、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中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探索、发现、创造中增强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愉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班级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
  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会“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虚心聆听,如果意见不一,再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实践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探究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把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充分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久而久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真正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清明,深化课堂教学,引导自主探究,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20期
  [2] 霍允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教研),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