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设想是不能将绿地系统的构建局限于5.28平方公里的园区内,而是把世博园区绿地与邻近绿地编织成大世博绿地圈。”期望能让世博园区的大绿地圈概念引申到未来上海的生态环境建设。
2010年的上海世博慢慢临近,上海世博运营公司在全国46个城市进行的一次世博会参观者意向调查显示,在回答“最希望看到什么”的问题时,64.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高科技含量的展览和展品。有关方面透露,一系列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都将在世博园亮相,在一个个科技元素中,生态、绿色无疑成为世博永恒的亮点。
同济生态楼
走进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园,大道旁绿树丛中的文远楼令人眼前一亮,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包豪斯艺术风格在中国的“第一站”。如今,这栋上了中外许多教科书的经典建筑,经过生态节能改造越发显得青春而有活力。世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告诉记者,作为沪上首个改造为生态建筑的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一新的文远楼成为2010年世博会园区旧厂房改造的先行示范项目。
文远楼建成于1953年,由建筑系黄毓麟、哈雄文两位教师设计。整座建筑布局合理、体型丰富、外貌简洁,曾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入选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并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第一件”,2005年入选第四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经典建筑文远楼的保护性改造在2005年开始。
“我们的设想,是要通过保护性改造,引入生态、节能新概念,将文远楼改造成学校首栋生态节能经典保护建筑。”参与改造设计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亮老师介绍说,改造过程中采用铝合金断热型材加中空玻璃替换原有能耗过大的钢窗,外墙面采用的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犹如为建筑穿了一层保暖内衣,而屋顶采用的是无土种植草皮技术进行绿化,而太阳能利用、土壤中热量的传输是文远楼改造的亮点。
负责改造的同济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钱锋告诉记者,先进的节能技术使文远楼整体节能60%至70%。
“如何对世博会园区中的旧厂房改造再利用,如何在尽量保持其风貌的前提下,进行节能、生态改造,是世博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文远生态楼无疑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吴志强告诉记者。
绿色世博会
绿色世博是上海世博园规划的一个重要理念,较大面积的绿地对世博园以及整个上海都是一个“绿肺”,它对生态环境的营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复旦大学和上海植物园的专家团队积极开展了对“世博园区园林绿化建设技术集成与大世博绿地系统”的构建。
负责人陈家宽教授介绍说。他期望在充分诠释世博主题和绿色世博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秉承中国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历史与未来“三大和谐”的原则,采用生态设计理念,集成世博园区绿地空间配置技术、绿地物种多样性优化技术、适宜植物选择与合理布局技术以及植物快速繁殖和低能耗养护技术,为世博园区绿地建设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的设想是不能将绿地系统的构建局限于5.28平方公里的园区内,而是把世博园区绿地与邻近绿地编织成大世博绿地圈。”陈家宽解释,期望能让世博园区的大绿地圈概念引申到未来上海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将来,上海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应打破省市的界限,与邻近省市共同打造一个长三角绿地系统。
为此,专家团队开展了大世博绿地系统(园内、园外绿地)的共享与运行机制、世博园区绿地系统时空结构与典型绿地结构优化技术及其效益分析。他们正在对园区内外绿地共享的可行性、主要制约因素及其潜在功能进行初步分析,并就提高周边绿地利用效率的具体措施、构建大世博绿地系统的生态学基础以及相关的共享运行机制进行探讨。例如,在强化邻近地区对世博园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游客分流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世博园区向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功能,使其在会展结束后能在环境的后续利用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绿色离不开水,在地球现有淡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今天,全人类都开始把目光瞄准了雨水这一可利用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雨水利用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将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上海虽然周边不缺江、河、湖、海,地下水位也很高,但其实却是座水质型缺水的城市。据上海市水务局统计,我们能用的“好水”只占了这些水资源中很小的一部分。目前,上海每天最多能生产出1000万吨的自来水,但上海的日用水量最高已达到了900多万吨,已接近极限水平。
由国家科技部等九部委和上海世博局、上海市科委等单位合作推出的世博科技专项中有一支课题专家团队针对“世博园区雨水收集利用关键技术”展开了缜密思索和深入研究。
该课题负责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专家张辰、邹伟国向我们描绘了理想中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并介绍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及示范案例。他们认为,目前中国在雨水利用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城市雨水进行综合治理、收集处理及资源化、生态化利用,将有利于把资源利用、预防洪涝、城市景观、环境改善等功能融为一体。而将这种探索和研究与世博园区的雨水利用结合起来,是完全符合“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理念的。
结合城市发展的状况,该课题团队总结出了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和雨水蓄渗这两种适合的雨水再利用途径。
专家认为,屋顶的设计及材料选择是控制屋面雨水径流水质的有效手段。对来自屋面的雨水,初期采用适当的弃流后,稍加处理或不经处理即可直接用于冲洗厕所、灌溉绿地或营造水景观等。
雨水蓄渗可减少因城市化而增加的暴雨径流量,延缓汇流时间,减轻排水系统负荷,对防灾减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其还可涵养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雨水通过活性土壤层与碎石粒缝隙下渗,水质可得到净化,达到缓解污染的目的。
上海世博会园区的绿化景观系统中,有大面积的绿地和大量的人行道及广场,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通过低洼绿地、渗透性铺面等设施,可储存和滞留部分雨水,同时促进和强化下渗,一方面可以削峰蓄谷,从而减小排水系统的负担和降低排水收集管道工程投资,同时还可减轻防洪系统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蓄渗的过程,可去除一部分污染,减少城市污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