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三个季度的数字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9%以上已经没有问题,在粮食丰产和大量进口的背景下,CPI指数也将开始回落,全年应在4.5%左右。中国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成功地控制了经济“过热”势头,物价平稳而实现了高增长。
但中国经济扔存在许多隐忧,从国内看,主要是宏观调控已经取得的成果能否稳固,粮食增产的好势头能否保持,消费增长低落的势头能否改变;
从国际看,油价及初级产品价格的强劲上涨是否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瓶颈制约,自二季度以来美、日、欧经济出现的增长率下滑势头是否会中断中国出口高增长的过程。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2005年中国经济是否仍可以保持住已经连续两年的高增长。
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力来自投资、出口与消费,看明年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还是要首先分析明年这三个方面的走势。
本轮经济高增长主要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而投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方面,这是因为牵动投资需求的最终需求主要集中在住宅与汽车消费方面,而这两大类产品需要能源、电力、原材料、化工、机械和建材等产业来支撑。重工业投资的特点是项目规模都比较大,需要较长的投资周期,以钢铁工业为例,从开挖地槽,到完成土建工程,还有定制设备、安装调试以及试生产,一般也得5年时间。在正式形成产出能力前,为完成项目建设,每年都需要投入新资金,目前中国的在建项目超过7万个,在建规模超过16万亿,相当于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此可以看出,始于2003年的投资高潮,按平均5年的建设周期计算,至少要持续到2007年,不仅2005年,直到2007年未来这3年中,中国仍将会处在投资高峰期,我估计每年的投资增长率不会低于25%,所以直到2007年以前,投资需求都不会衰减,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今年以来都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下滑,国外有关研究机构与企业都普遍调低了对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期水平,因为出口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外许多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经济也会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下滑的牵累,这是国外许多人看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必须看到,世界目前正处在产业资本输出与贸易结构调整的重大变化期,这种变化自有资本主义经济以来,已经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从19世界初到二战前,产业资本输出的方向是从宗主国到殖民地,目的是为了开发初级产品资源,因此国际贸易结构是初级产品贸易占了2/3;
第二次是从二战后到上世纪80年代,产业资本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目的是在发达国家间建立水平分工关系,国际贸易结构也相应从二战前以初级产品为主,转为以制成品贸易为主。目前是第三次,国际产业资本的输出方向开始指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资本的输出内容是制造业,目的是将本国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利用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低廉的优势提高利润率。第三次国际产业资本流动方向与贸易结构大调整目前才刚刚开头,还远没有达到高潮,估计至少还会持续10~15年,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成为利用外资和发展出口最成功的国家。如果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内部产业资本的竞争会更趋激烈,产业资本转移的速度反而会加快。此外,中国去年FDI的增长率不到1%,而今年1~9月高达21%,外资的高增长必然会带来下一轮出口的高增长,因此即使明年出现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中国仍可能保持住出口的高增长。而如果中国出口增长率能保持在今年水平,则可能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消费率不断下降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大隐忧。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农村市场消费增长率低迷,这又主要是因为中国存在“三农”问题,农民收入上不来。但是今年由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主要农产品产量将比去年出现较大幅度提高,预计粮食产量将增长6%左右,而且自去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很大,在量增价涨的背景下,农民收入增长迅速,今年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率超过19%,是十多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自建国以来,中国历来是上年农业丰产、农民收入增加,下一年的轻工业和消费市场就繁荣,这是因为占人口主体的居民消费购买力提高了。所以可以预计2005年的消费增长率会高于今年,而且可能会出现农村市场增长超过城市的情况,至少是会与城市消费增长持平。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连续实现高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增长率都比上年明显提高,今年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了12.9%,已比去年高出4.4个百分点。
如果2005年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的增长都没有问题,则经济增长将主要取决于供给方面的条件如何。
在近两年的高增长中,电力供应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瓶颈,也是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缺电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缺煤,但今年以来中国煤炭生产增长迅速,前8个月原煤产量增长速度超过17%,按这个速度增加,全年煤炭产量将可能接近20亿吨,比去年增产3亿吨,达到新的历史高峰。此外,由于在近年缺电的背景下国家大大加快了电力建设速度,仅今年国内机械工业生产的发电机组就将近6千万千瓦,再加进口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因为目前国内的发电机组装机总量也只有4亿千瓦。预计今年投产的发电机组发电能力将超过4000万千瓦,创历史高峰,明、后年投产的发电机组还会超过今年的水平,因此电力这个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将会被明显突破。
钢铁和有色金属供应短缺也是近年来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一,由于金属工业的投资项目本身就要消耗大类金属,所以拓宽瓶颈的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反而会加重瓶颈约束,这就是为什么在钢铁和铝等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剧烈的时候,国家反而要限制这些产业发展的原因。但是近些年对钢铁等产业的投资高潮已经显现出成效,中国钢铁产量将从去年的2.3亿吨增加到今年的2.8亿吨,再加净进口2000万吨,已略大于今年的国内需求,由于目前的钢铁在建项目能力高达1.5亿吨,都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投产,铝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钢铁和有色金属的瓶颈约束将会被更快拓宽。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对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产生重大影响。但油价攀升主要是投机因素所致,据国际能源署数据,目前世界石油日需求量为8200万桶,而石油日产已达8500万桶,所以油价上涨并不是真的因为供应不足,在这个背景下,石油投机泡沫早晚会破,有估计到2006年油价可能会跌至25美元以下。油价下跌的趋势目前就已经显露,10月下旬油价曾一度逼近每桶56美元,到11月5日已跌到50美元以下,因此至少在未来2年内中国不会遭受国际石油供应短缺与高油价的困扰。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粮食生产问题,如果今年的丰收再次造成国内粮价下跌与农民减收,则粮食供应又会出问题,还会连带影响物价和消费市场的繁荣,所以巩固目前已经取得的农业生产的好形势,确保扶持农业政策的持续和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以及控制好土地使用等问题,应是明年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
以上分析说明,对2005年的中国经济来说,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其所决定的供给与需求增长,主要方面都是有利的,因此继续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没有问题。
还应关注的是央行加息的影响,央行加息主要是为了应付“过热”与物价,而物价反映的过去,至于今后是否会出现更严重的通胀,主要是取决过去那些导致物价上升的因素是否会加强,还有就是是否会出现新涨价因素。从过去看,导致物价上升的因素主要是三个,即国内的粮价和能源、原材料涨价,与国际油价上涨带动的上游产品涨价所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由于国内电力、钢铁等瓶颈制约正在迅速消失,国内原材料、燃动力方面涨价因素已趋于削弱甚至再次向供应过剩逆转;
粮食生产近年国内、国际都是丰收,国内粮价在秋粮上市后将趋于回落,而国际粮价从年初就开始下跌,到10份,国家粮价已比年初下跌了13%,因此明年推动粮价上涨的因素也消失了;
从油价看,在石油投机泡沫破裂后,也是下跌趋势,“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也将显著萎缩,所以从明年的物价走势看,不会形成对货币紧缩的要求。
对“过热”来说,目前的“热点”主要是投资需求,但是前面的分析也说明,由于大批重工业投资项目上马所形成的投资惯性,即便是加息已经上马的项目也很难停得下来,否则前期已经投入的资金就会浪费掉,这是每个投资人都不愿做的事情,特别是在目前的新上项目中,民营企业已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让前期投资“坏账”政府不会给“买单”,这与过去以政府和国企投资为主体的时代很不相同,所以投资对利率可能很不敏感,会大大降低利率对投资需求的调控效果。
但是,中国加息又加大了与美元的利差,去年流入中国的“热钱”已占到中国当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40%,根据今年前9个月外汇储备增加与贸易顺差和到位外资的情况推算,中国外汇储备新增额1113亿美元中,“热钱”比重已超过50%,大约有600亿美元。中国外管局今年连发了3个文件想要堵住不明外资流入,但是到9月末只查出了1.2亿美元,可见以中国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是不可能基本堵住不明外资流入渠道的。目前美元由于美国贸易和财政“双赤字”问题正被迫不断走贬,11月初美元与欧元的比价已经快突破1:1.3,美元币值的动荡正逼迫更多的国际投资人也把人民币作为保值货币的选择之一,在这个时候提高人民币利率,加大与美元的利差,正是会加大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外资流入就需要中国央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以收购外汇,所以,本来是为了抑制货币需求而要加息,却反而由于加息增加了货币供给,是得不偿失的操作,因此可预计央行将难以延续加息的做法,预计中国将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更是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