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凯旋:如何看待俄罗斯教科书弱化“大清洗”

  

  据国内一家媒体报道,在不久前结束的全俄教育工作者会议上,俄教育部门推出了一本名为《俄罗斯历史(1900-1945)》的教科书。在关于“大清洗”的章节中,该书认为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的工业发展,而且最终成为了解决人民经济问题的合理工具。关于“大清洗”中的遇害人数,教科书认为应该对这个数字进行重新统计,并且认为应该只计算被判死刑和被枪决的人。专家认为,如此一来,那些在劳改营和流放过程中死去的人就将不被计算在内,“大清洗”的规模就会被缩小许多。

  我不知道这一说法是否代表了目前多数俄罗斯人的意见,即使代表了是否也只是一种情绪性的反映。我知道的是,2007年10月30日,苏联大清洗70周年之际,当时的俄罗斯领导人亲自前往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击场”的大清洗纪念地,悼念斯大林大清洗的遇难者,声音颤抖着说:“现在终于等到了所有人都认识到这是场民族悲剧的时刻,我们应永远铭记这一历史教训并使之不再重演,这是所有人的责任。”关于大清洗的数字统计,俄罗斯1991年10月18日通过的法律明文规定,“大清洗”受害者包括在那场运动中遭到政治迫害、被强制关押进精神病院、被流放和被关进劳改营的人员。

  1937-1938年苏联的大清洗,是一场由斯大林发动的镇压反对派运动,在这场镇压中,几百万无辜者被迫害致死,许多国家上层官员被处决,几乎整个军官阶层被消灭,其中4万余人被清洗,1.5万人被枪决,包括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二战初期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挫折,损失1100万人,整个苏联损失了1/7人口。尽管苏联人民对于二战胜利居功至伟,但如果没有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互相支援,很难想象苏联能独自战胜纳粹德国。

  为斯大林辩护的人常说,他的清洗政策使苏联从一个工业基础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一个强国。但国家强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民幸福,而不是使人民遭殃。说到底,历史是没有目的的,其进程即是人类生活本身,如果说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需要国民付出巨大代价,前一代人为后一代人做出牺牲,这是荒唐的逻辑。人是历史的主体,不是历史的工具。如果说国家强盛是为了抵抗侵略,那么1939年的苏芬战争和波兰卡庭事件,以及后来的入侵阿富汗则恰恰不是如此。由此看来,国家强盛本身不是一个最高的目标。历史上所有的帝国都可以说是一种强盛,但这样的强盛往往是一种强权,却未必是国民之福。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一个历史学家应当具有以人为本和基本常识的眼光。所谓胜利者不受谴责,这是一种强权的逻辑,千百万古拉格群岛的过来人不会同意。强国之路有很多种,至少不必如此杀戮自己的国民,表现毫无必要的残酷。关于这一点,俄罗斯领导人曾在去年的纪念会上说道:“我们所有的人都应当记住这一历史悲剧,但不是悲剧本身。之所以需要纪念,是因为我们应该清楚,为了国家发展和进步,选择更有效的道路需要政治上的争论,需要大辩论,需要交换意见和斗争,但所有这些都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具有破坏性的。”

  问题的症结正在这里。选择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道路去实现国家富强,实行法治还是罔顾法治,尊重经济规律还是忽视经济规律,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刻原因。历史证明,蔑视人类的基本价值,诸如生命、人权和自由,这样的强盛即使能够实现,也是短暂的、表面的。比如苏联的强大就只是发展出畸形的军事工业,商店里日用品却空空如也,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实际上,70年前的大清洗就已经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祸根,这并非完全由于东西方冷战的原因,也是只顾强国不顾民生,造成国民心灵创伤难以痊愈的结果。

  大清洗开创了一个国家对自己人民实行广泛的政治迫害的先例,成为苏联历史上最恐怖、最黑暗的时期,它留下的历史苦果,俄罗斯人民仍在品尝。今天,俄罗斯人仍在思考、争论,未来走什么道路应当由他们自己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