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被杀教授程春明是在替人受过

  

  中国政法大学程春明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与追思会刚举行完毕,又一篇关于“杀师案”的深度报道扑面而来:《弑师者付成励:我为何要杀程春明》。这篇报道夯实了此前有关“情杀”的种种传言,并大量引用杀人者付成励的话做文章,以此说明此一案件背后的玄机。付成励说:“我认罪,但我一点都不后悔。”面对付成励的“豪言壮语”,许多网民力挺他那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举动。与此同时,在一些网民的心目中,程春明仿佛成了十恶不赦之徒,并被钉在了“叫兽”的耻辱柱上,而付成励则变成了一个该出手时便出手的时代英雄。

  虽然明知道网上议论常常会演变为一种非理性的声音,但这件事情还是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刚好读完了邱华栋的新作《教授》,那里面写的就是一个经济学教授如何变为“叫兽”的故事。此小说很善于“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它把媒体报道的,道听途说的各类教授事件全部挪到那个叫做赵亮的人物身上,赵亮似乎就成了以前教科书里所说的“典型人物”。在小说中,赵亮最终变成“叫兽”也许是真实的,但网民把程春明也划入“叫兽”的行列,进而口诛笔伐,我却觉得大可商榷。

  程春明遇害后,各路媒体把程春明塑造成了一个“浪漫男人”的形象:留法12年,被那个浪漫国度熏陶得风度翩翩;
喜着奇装,成为法大一道风景;
离婚再娶,又与女学生关系暧昧。而从他的朋友与学生的悼念文字中,我又读出了程春明的才气、义气和书生气。此两者相加,或许就是程春明教授的完整形象。由于程春明个人的独特经历,他以浪漫男人+书生意气的形象出现于大学校园里是毫不奇怪的。而即使程春明如近一篇报道所言,他在结婚之前与付成励后来交下的女朋友关系非同一般,这也完全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说他犯下了滔天罪行,且罪该诛杀。然而,付成励却挥出了菜刀,从而改变了问题的性质。

  这一菜刀既引来了网民对杀人者的认同,也招来了网民对被杀者的不满。而在我看来,无论是认同还是不满,其背后可能都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置换系统”控制着。从情理上说,付成励冲冠一怒为红颜,但他并非吴三桂,也非梁山好汉武二郎,其行为并不值得赞赏;
程春明惨遭不测,但他既非贪官污吏,亦非地痞流氓,其遭遇本该引起人们同情,而不是万人唾骂。然而,令人感到诡异的是,网上的言论却改变了事件的性质。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就是那个置换系统。当种种社会问题越积越多时,网民便有了一种无名的愤怒。而不时出现的关于教授抄袭、袭胸、骂人乃至跳楼的负面报道,又强化着网民心目中关于教授的负面形象。程春明被杀,网民一下子有了一个出气口,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那些积攒的怒火一古脑儿地倾泻在程春明身上,程春明因此成了一个替人受过的冤大头。

  无论从哪方面看,杀人者与被杀者在这一事件中都是悲剧人物。对于悲剧人物,我们理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同时也该反思校园内外存在的种种问题。然而现在看来,舆论已让这场悲剧变成了一出轻喜剧。一些网民正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沉浸在一种置换系统运作起来之后的话语狂欢之中。对于这种状况,我常常无话可说,或许这也正是网络文化的特征之一吧。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