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痰汤联合托吡酯片治疗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分析涤痰汤联合托吡酯片治疗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共9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托吡酯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又加用涤痰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NIHSS评分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脑梗死继发癫痫时,联合采用涤痰汤和托吡酯片进行治疗,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功能的改善,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涤痰汤;托吡酯片;脑梗死继发癫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6..02
  脑梗死是一种在各种原因影响下所造成的脑部血管闭塞缺血缺氧,如大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症状以血管供应区神经或脑功能受损为主,该病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1]。癫痫作为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的一种,发作反复且极具突发性。两种疾病同时并存,其本身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上经常会采用抗癫痫的药物治疗,但是并不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现选取90例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为分析对象,随机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男58例、女32例,共9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根据入院时的数字编号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45例中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8.1±9.2)岁;对照组45例中年龄最大75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58.9±9.6)岁;病程1天~3个月,平均病程(1.2±0.3)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开展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即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照组患者单纯的采用托吡酯片治疗,口服,每次25 mg,1日2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涤痰汤治疗,中药组方:郁金、橘红、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各15 g,地龙、半夏和赤芍各10 g,用水煎煮,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6个月的连续治疗[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
  疗效判定:显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75~99%,NIHSS评分降低90~100%;有效:发作次数减少50~74%、评分降低18~89%;无效:上述指标均没有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資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5.56%(显效:17例、有效:26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有效和无效对应的数值分别为10例、18例和178例 ,总有效率仅为62.22%,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尽管两组患者均有所降低,但是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川托吡酯片作为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物之一,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有助于脑血管痉挛的解除,并促进缺血脑组织血液循环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进一步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同时通过电压依赖性钠通道的阻断而实现对Ca2+和Na+内流的有效抑制,从而可以产生并传播动作电位,防止突触前谷氨酸的释放和神经元兴奋性、脑代谢作用的降低,有助于实现对癫痫的治疗。涤痰汤中的各种中药,联合使用可以起到活血行气、化瘀的效果,其中红花活血痛经、散淤止痛,赤芍清热凉血,地龙清热平肝、止喘通络等。在本次研究中,相比较于对照组患者而言,观察组患者不仅取得较高的治疗总有效率,且在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涤痰汤和托吡酯片来治疗脑梗死继发癫痫,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降低NIHSS评分,这说明可以极大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林 岚,梅 茸,王晓燕,赵 忠,张凤丽,马 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09):1924-1926.
  [2]王 佳,张凌云.癫痫宁片应用于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医药学报,2015,43(04):95-97.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