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整合归纳中采用创新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效率
一、授之以渔,用好新教材
1、用好“历史纵横”和“模块链接”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可参见必修③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样就能深刻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性,深刻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展前可安排学生自学“学史之窗”和“模块链接”扩展知识面,补充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就会提升教学效果。
2、用好“学习延伸”
“学习延伸”模块的设置,是对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一大提升,能充分考察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又是能力的提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习惯。这一模块对学生要求较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要灵活安排,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安排在课后进行。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物理课
兴趣是学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學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是不可能以一般的古典的条件反射来说明的。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内在的,真正的内部动机应尽可能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积极主动的兴趣上。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证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应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
重视设计开场白,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导课激趣对于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华丽上,更应该体现在思维的层次上。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发展邻近区”感觉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契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让学生在富有时代感、探索性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默里( H·A·Murry,1938)成就动机理论昭示我们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我在认为教学中完全没有必要照本宣科,而应让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学习内容。学生们自己看书、独立思考。呆板的说教被活跃的、富有时代感的思维所取代,历史特有的魅力由此显现,学生们的兴趣自然浓厚。当然,这一过程还要借助幽默的语言、多学科知识的穿插渗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但更主要的是借助课堂讨论辨论、探究性学习等实现。
提供丰富的资料,弥补教材的缺憾,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了解真实的历史,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一理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
三、把握好课堂节奏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1、课堂气氛“严”与“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 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四、结束语
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普通高中新课程放方案学习资料汇编》 2009年11月
[2]陆志平主编:《激活创造的潜能――南京金陵中学研究型课程探索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版
[3]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得方法与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