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已发展成为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双效叠加,医患关系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考验着公共治理者,同时考验着医务工作者。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开展“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行动”,其宗旨就是弘扬和彰显医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向大众宣传医学,让大众理解医学。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中,作为一名守护人类健康、承担救死扶伤职责的准医生,更应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医学院校的“时效性教学”使医学生脱离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轨道,片面强调所谓的“专业型人才”,使得全面发展变成了智育的片面发展,导致医学院校中相当部分学生常常感到迷茫,没有追求的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2004 年中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例,中国为7.54%,而美国为20%,德国为26%。2012 年《柳叶刀》发布的中国临床医学教育课程,医学人文占1%,历史人文占 4%, 加起来只有5%,由此看出,当前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十分薄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提出,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医学知识、病人照护、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职业精神、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以执业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共6项,其中3项均与医学人文有关。
(二)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
医学教育任务繁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使得医学生在学校期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向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上,鲜有时间、有兴趣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医学院校大多单科办学,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不浓,医学生的视野较为狭窄,文、史、哲等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对古今中外治学行医的至理名言、高尚的医德也知之甚少。
(三)道德观念淡化,价值观功利化
医学专业课程繁重,学业周期长,学习压力大,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中,如果缺少人文科学的引导和缓冲,学生容易产生失落、迷茫情绪。有的学生奉行享乐主义;个别学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这些现象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医学教育中对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同时,现在医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存在市场化倾向,偏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等相关医学价值观的培养。
二、医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医学生人文知识先天不足而后天不补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则加剧了理科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忽视。出于对专业知识的考虑,医学院校招生范围主要着眼于理科生,加之大学的专业课程入学便划定明确的专业方向,教育过程中强化医学专业教育,人文学科只作为辅助课程,使得医学生在进校之初便具有重理轻文的先入之见,从而导致部分医务工作者大学期间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一到工作岗位面对患者却束手无策,出现知识型人才机器化的尴尬局面。
(二)师资力量及教师专业背景组成单一导致医学生摄入人文知识渠道狭窄
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医学工作和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群。由于特殊性和专业性,医学院校的老师均为临床医生或医学研究者,除去专业知识,本身并不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知识和培养技能,而更多以临床医生的身份传授给学生某些诊疗技能,其中一些对病人的冷漠和对病人痛苦的熟视无睹的态度对年轻的医学院学生影响极大。除去单独的医学院校,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专业校区普遍距主校区较远,无法与其他校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甚少与其他校区、其他专业的人进行沟通,使得医学生摄入人文知识的渠道有限,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沟通与适应能力的弱化。
(三)实习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间接引导导致医学生人文观念缺失
医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过程缺乏人文知识的摄入,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医学院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实践任务繁重,而且切身体会到我国医疗体制的弊端及医患关系的紧张,加之社会对医生救死扶伤的期望值,使得他们只能把更多的努力和奋斗目标放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上,忽视了人文知识和素养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与医学融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被医学技术所代替。医学的服务质量在提高,但对病人的关爱和尊重却在退化,为了缓解由此产生的矛盾,医院求助于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实际上,整个医疗过程越是物化,病人就越不满意;病人越不满意,越要借助更先进的诊疗设备,更缺乏人性的关怀,由此导致恶性循环。面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作为医患关系中的主体之一的医生既无奈又痛苦,既纠结又困惑。
三、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探索
所谓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求学生不仅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要有较高的医德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理念的改变首先要从思想的改变开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科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实现课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互融通
提高医学院校中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同时人文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设置密切相关。使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理念能够指导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又能使医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擴展获得更多的超过专业课以外的职业道德理念。通过医患纠纷案例、新鲜的社会人文事例,向医学院学生传授高尚的医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明确人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引导学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视野,实现人文与医学的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