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背后是整个江湖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总喜欢用的一句成语是“五花八门”,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虞初新志·孙嘉淦<南游记>》中:“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这个词原本是用来比喻客观事物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后借指各行各业,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原来与江湖行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花八门”原是指古代兵法中战术变化多端,克敌制胜的“五行阵”和“八门阵”。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已经都懂得如何使用这种五行阵了。“八门阵”也叫八卦阵,这个阵势,原来是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但是八八可变成六十四卦,常常让敌军陷入迷离莫测之中。相传,春秋时期的孙武、孙膑是最早运用八门阵的军事家。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将八门阵改变成为“八阵图”。而在我国古代《奇门遁甲》一书中,“八门”一说指的却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指在某个特定时刻的各个方位所代表的属性,其中有吉有凶也有中性。如“八门若遇开休生,诸事逢之皆趁情”、“欲往潜身向杜游”等等之说。
  但到了后来,人们却把这一军事术语运用到江湖和社会生活中,于是这一成语从此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那么在江湖上究竟什么是“五花”呢?在北方人眼里,原来“五花”不但是说五种花,也代表着江湖上的五种行业,而且一种花就代表了一个行业。那“五花”是哪五种花呢?它们分别就是金菊花、木棉花、水仙花、火棘花和土牛花,而金菊花代表卖茶花的女人;木棉花代表走街串巷为人治病的郎中(行医);水仙花代表酒楼上的歌女(歌妓);火棘花代表玩杂耍的艺人(杂技);土牛花代表挑夫,也叫脚夫。这些代号属于“春点”(江湖中人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语言讯号)中的一部分,也是各帮派内部的私语。
  那什么是“八门”呢?“八门”说的就是江湖上的八种行当,说起来也是十分的顺口: 一门巾、二门皮、三门彩、四门挂、五门平、六门团、七门调、八门聊。是不是还看不懂?不急,下面慢慢来介绍:只要是算卦、算命、相面、测字和看风水等行,就属于“巾门”;行医、郎中、治病、卖药(挑汉)医病等行,属于“皮门”;那些变戏法、变魔术、起课算命、耍把戏的,就属于“彩门”;卖拳头、打对子、耍枪弄棒、打拳拉弓、打把式卖艺等行当,就是“挂门”;只要是评书、相声、大鼓、单弦、弹唱等,就是“平门”;在街头卖唱的、盲人、乞丐歌妓、串巷等,属于“团门”;搭篷、扎纸活的棚匠、画匠、吹手房、扛房等,是“调门”;在梨园高台上唱戏的人,也就是各种戏班子,则属于“聊门”。
  同样在我国南方,过去在江湖中做买卖,据传也有八个行当——巾、皮、驴、瓜、风、火、时、妖。巾、皮、驴、瓜这四样行当,都是不犯法也不犯禁的;但风、火、时、妖这四样行当,却是犯法违禁的,一旦事发,有的充军,有的杀头。
  所谓的巾行,是说相面测字、起课算命,一切动笔墨的生意,所以算是第一行;皮行,就是走方郎中、卖膏药的、祝由科、辰州符(治病的巫术,其治病的方法不用药草,而是用一种咒语和符篆)及一切卖药医病的,属于第二行;第三行的驴行,就是出戏法、玩把戏、弄缸甏(b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俗称坛子)、走绳索,一切吞刀吐火的把戏;那瓜行,就是卖拳头、打对子、耍枪弄棍、跑马卖解(骑马表演各种技艺)的,它们都是第四行。这四行都是不犯禁的。
  如果是打闷棍、背娘舅(只图财不害人命的行当)、剪径(拦路抢劫)、响马,一切水旱强盗,就是“风帐”。那些身上十分体面,暗里一党四五个人,他们专门设计用“唬诈”二字强取人的钱财,叫你自愿把钱白他,还要对他千恩万谢,就像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一样。这种人你说他是强盗,却是没刀的;说是他拐骗,又是自愿送给他的,这些人就叫做“火帐”。至于那些剪绺(偷窃、扒手)、小贼、拐子、骗子,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坑蒙拐骗偷,都叫“时帐”。那最末一行,就是铁算盘、迷魂药、纸头人、樟柳神(旧时星相术士所用的占卜之具)、看香头(用香火头的颜色判定吉凶),一切驱使鬼神,妖言惑众的,都叫做“妖帐”。它们的罪名,重则斩绞,轻的军流,都是王法所禁。
  其实在“八门”中,我国最早形成的不过只有巾、皮、彩和挂这四大门类。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原有的四大门类包括不了后四门,于是就形成了后来的八类。不过这种新的归类法只在湖广一带流行,所以至今海外和港台地区在评论江湖诸行时,也还沿用这一归类法。
  所以,现在是不是豁然開朗了,原来“五花八门”还不只是个简单的成语,它的背后可是藏着整个江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