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词放在多民族文化交融视野中
金词是中华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词风貌研究》从金词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梳理了金词的发展脉络,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是金词生长的语境,提出了金词的艺术面貌是由汉族词人与少数民族词人多元一体共同开创的。金词是对北宋词的新变和突破,它开拓了词文学的规模,丰富了文体表达方式,具有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品质。其视角、观点带来的学术价值,标志着当下金代文学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
金词之为金词,其独特风貌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把握其独特风貌?金词对中华词学史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是学界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2017 年5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的《金词风貌研究》,是于东新教授历经十载的呕心之作,是近年来金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将金词置于多民族文化交融视野下去观照,提出了金词产生的语境和土壤的特殊性,是在历史的脉动中逐渐生成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这个视角和观点,都是过去同类著作所没有关注到的,标志着当下金代文学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查洪德先生指出:“金代文学从上世纪末逐渐受研究者关注,取得了一批高水准的成果。但近几年势头渐不如前。此时东新此著出版,更有提振声势的作用。”
金源词风的源流与演进
受“ 华夷之辨”“ 以宋为正宗”等所谓正统观念的影响,八百年间,金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金词的性质、地位、创作风貌、发展过程都有待学界研究探索。其间,更有很多学者以“宋金分界”为划分标准,人为割断了宋金词之间的必然联系,忽略了金词的演进于融合。对同期词作北雄南秀,异轨同奔的历史现象缺乏必要的解释,没能给出多角度、更多具有学术意义的历史观照和指引。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刘崇德说:“相对于两宋词,金词为学界较少关注者,然其乃12-13 世纪,继南渡之后词体在北方发展之重要一脉,与北宋词有密不可分之渊源。”事实上,金词与南宋词在时间上并行发展,共同构成了12-13世纪词史发展的两大主线。金词是北宋词在女真王朝的继续发展,二者相较,虽然在题材、体制、风格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金词对北宋词有着十分清晰的接受和继承的痕迹,但金词不是北宋词在金国大地上的简单复制,它是北宋词的某种新变和突破。金王朝是起源白山黑水的女真族所建立的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杂居着女真、汉、契丹、渤海、奚等多个民族,所以多民族的碰撞、融合是金词生长的文化土壤。因而,金词创作主体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即金词的特质与成就是由汉族词人与少数民族词人共同打造的。具体说,汉族词人的创作则体现出清晰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即从金初由“借才异代”词人创作的承东坡风调,蕴“羁臣”之悲,金中叶“大定明昌”词人的骚人之气,风雅之韵,到金末“南渡”词人的壮士襟怀、清切俊爽,再到金亡“遗民”词人的故国丘墟之痛,悲怆疏逸之格,四个阶段同源异体,看出汉族词人队伍对金词风骨气韵形成的重要贡献。与之同地共时的少数民族词人创作,则在清劲亢爽、雄放磊落的主调之外,又有不同民族的个性色彩,如女真皇族词人的“华实相扶,骨力遒上”、渤海词人王庭筠的萧散寂寥、契丹词家耶律履父子的幻灭意识以及鲜卑裔词人元遗山“亦浑雅,亦博大;有骨干,有气象”——刚健与婀娜并流合一的风格倾向,使得金源词坛丰富多彩,气象非凡。作为金词之别宗,全真道士词人的“道士词”则与“文人词”面貌迥异,其“文体形态的跨界”“文体功能的扩大”“文体风格的俗化”等别样的特质值得学界深思。总之,与北宋词相比,金词开拓了词文学的规模,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和文体表达方式。同时,由于金词的存在,词学的地域范围第一次向北延伸拓展,词学从此不再是汉民族汉文学的专有物,它具有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品质。
探究其中的原因,词文学向来不是在象牙塔中自我生长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华文化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所以研究金词的质地、成就、地位及影响,必须站在政治、民族、地域等生成金词的文化环境去考察。以此为出发点,《金词风貌研究》采用宏观考察和微观透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金源汉族词人,以及由女真、渤海、契丹、鲜卑裔等民族词家创作面貌的全面观照和分析,认为:词至北宋已臻大成,但它在变得精雅严密的同时,也日益模式化,甚至僵化了。就在这时,女真等民族以一种雄浑质朴之气,习染劲猛蹈厉之俗,给词体输入了新鲜的,甚至异质的新因素,冲破了词学传统中过多的“文化层积”,词文学在转型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因为“质地互异的文化间的撞击融合,使双方的发展方向和轨迹,都在调适中出现一定的偏离度。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信仰和审美等因素可能会改变中原民族文化原来存在的发展轨迹和状态,使之出现某种‘有偏斜度的超越’”(杨义语)。反映到金词上,就是在胡汉民族文化撞击、融合的影响下,词在俗化和雅化的纠缠和摇摆中、在婉丽与豪健的矛盾交织中前进,最终词体发生“有偏斜度的超越”,向俚俗的、刚健的曲文学靠拢,词曲地位彼此消长,词之姐妹——曲体大兴。由是,中国文学史漫长的雅文学传统被改变,叙事的、通俗的、大众的文学渐成文坛的主流。
另一方面,表现在地理形态上,代表汉文化的南方文化和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北国文化碰撞交汇,也是金词风格体制形成的动力之一。词是一种中原文学的样式,其初起阶段就打着鲜明的地理人文烙印,故婉丽缠绵为词之正体,而苏轼等清雄伉爽之词向被视为别调。迨至金源据有北宋中原之地,南北地域文化碰撞交汇,“苏学行于北”,“东坡体”大行其道,金詞的题材内容、风格气韵遂打上了清晰的北地文化的烙印。具体表现就是题材上多写雪山朔气、大漠长风的北国地域风情,风格上追求“华实并茂,风骨遒上,绝胜江南之柔弱”的气韵格调,以及审美上亦雅亦俗的两极趋向,这就使得金词与共时而存的南宋词面貌迥异,在词史上独具自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