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1—0055—01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蕴涵着较深层的数学问题,问题发端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数学经验有效地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数学知识方法、技能得到建构,而且也经历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对数学的情感价值观体验。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1.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授“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此时课堂静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深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3.借助游戏创設问题情境。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授“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
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