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具体事例

感恩的具体事例篇一:感恩事例

关于感恩的名人事例

一: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常怀感恩之心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二: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三:革命战争年代,在江西瑞金,红军为当地百姓挖出了可取甘泉的井,群众写下了“饮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的标语以感恩,那口井也被称为“红军井”。

四:徐本禹从小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他能知恩必报。他勤工俭学每月50元的报酬,43元捐给山东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学校发的300元特困生补助,200元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别人资助他的500元,分别寄给了两名贫困生;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2400元留给了系里的老师??最后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到贫穷山区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五: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六:1947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看望王维克老师。全国解放后,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几次亲自到王维克先生在北京的寓所去探望,并邀请王老师到科学院工作。1980年,华罗庚又专程回故乡看望陈涉师母。当陈涉师母把一本新版的王维克先生的重要译注但丁《神曲》签上自己的名字赠给华罗庚时,华罗庚紧紧地握着师母的手,十分动情地说:“谢谢!谢谢!这是王老师的心血啊!”

七、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感恩的具体事例篇二:感恩事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景德镇第十一小学

目前,“感恩教育”已引起了学校、家长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我们应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

案例:感恩教育

产生的背景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之恩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当今不少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太缺少感恩之心,父母为他做什么,他都觉得是理所当然,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很困难。孩子成绩再好,再出色,没有感恩之心是不行的。从小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长大后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决定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的不易,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让孩子懂得回报,引导学生把感恩父母的朴素情感升华为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境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主要做法:

(一)感恩父母

1、帮父母做件事 学校开展感恩父母活动,布置学生完成爱心家庭作业,形式可多种多样。在交流时有的学生帮爸爸捶背,有的给父母送去一声问候,有的给爸爸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有的陪妈妈看病,有的帮妈妈买菜做饭,还有的帮妈妈洗衣服等等。这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父母们都很惊讶又很感动,而学生也通过活动有所感悟。

2、写句感恩的话 父母的养育之恩一辈子也难以回报,活动中学生用简朴的语言表达了最真诚的感谢,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对父母的无限感恩之心。有的学生写到: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把我养大,我永远感谢你们,爱你们!当孩子的父母读着这些话语时,眼眶湿润了,此时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3、宝贝蛋活动 许多孩子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对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事实上为人父母是很辛苦的,不但花时间、金钱、心力,还要担负养育照顾的责任。养育宝贝蛋的活动,就是要让同学体会父母如何照顾自己,从小到现在这么大,不仅是关心而已,还需要长期的耐心。新鲜的蛋就像幼小的孩子容易受伤、容易碰坏,希望学生小心地去照顾,拥有一段关心和责任的体验。学生使用新鲜的生鸡蛋,将自己的宝贝蛋打扮一下,取个名字,写上出生年月日。每天学生把生鸡蛋带至学校,放学后带回家,如此连续一周,每天请老师在蛋壳上签字。万一鸡蛋打破了,护蛋行动可终止或重新再来(由学生自行決定)。活动结束,学生有了当父母的体会,利用班队课还进行了护蛋体验交流,回家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感想。

活动效果: 学生从“感恩父母”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父母把自己养育大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自己一定要从小好好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学习之余要多关心父母,要用优异的成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 感恩老师老师为了学生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主要做法:

1、教师节,学生亲手做一张贺卡,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老师。

2、交流赞美老师的话语。

3、学习名人尊师的例子,读古今中外尊师的好书活动,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尊师的意识。

4、班队课开展“感恩老师”演讲比赛,全校还进行征文比赛:《给老师的一封信》。 活动效果: 学生从“感恩老师”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老师培养学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听从老师的教诲,尊敬老师,以优异的成绩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三)感恩同学

要学会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每一个孩子要与同学相处,度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主要做法:

1、我为同学做一件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自己受同学帮助的事情。

4、给帮助自己的同学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

活动效果: 学生从“感恩同学”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多么的真诚,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多么重要,与同学相处要有爱心,让班级体充满爱,让每一个学生在爱心下健康成长。

(四)感恩母校

为推进感恩教育,让每一位小学生从小都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我校在一年级开展了“感恩母校”教育活动。 主要做法:

1、我对老师说句话。要求每一位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幼儿园老师说一句心里话或感谢的话语,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和老师的培养之情。

2、开展我为母校画幅画活动。

3、开展“我为母校添光彩”活动。

要求全体一年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在新的学习环境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为母校争光。 活动效果: 学生从“感恩母校”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学校是自己成长的摇篮,应感激母校的培养。通过“感恩母校”系列活动,为社会推动感恩教育做出了典范。

(五)感恩社会

懂得感恩了,说明孩子长大了。学生能够知道感恩父母,这是人生起码的德行。懂得感恩是最基本的品德。感恩不是仅仅孝顺父母,社会互助也属于感恩的范畴。感恩可以延伸到社会的任何角落。我们的希望工程,大家帮一人的社会募捐等等。所以,感恩活动应该扩大范围。 主要做法:

1、每一位学生为失学儿童或贫困儿童捐款,捐给希望工程。

2、与王港小学学生手拉手,每一位学生捐一些书给王港小学的学生。3、开展与王港小学学生结队交朋友,互进课堂活动。

活动效果:

学生从“感恩社会”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我们感谢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也应去帮助一切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充满关爱。这一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社会都来关注感恩教育。

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体会到老师的辛劳,培养了学生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去感谢父母和每一位老师。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明白了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人很多,朋友、同学、亲友、陌生人等等。正是有了关爱和感恩的心,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

●投桃报李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

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

感恩的具体事例篇三:感恩题材例子

提纲:感恩与孝 社会文化畸形

感恩与责任

拥美德之感恩,弃功利之感恩

(一)培育美德的感恩的前提条件

功利感恩的利与弊:every coin has two side. 一、绪论

1.提出中心论题:拥美德之感恩,弃功利之感恩

2.说明写作意图:区分两种不感恩,拥美德之感恩,弃功利之感恩

父母为孩子奋斗

二、本论

(一)字面解释感恩及两种感恩,古之引语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人们心中感恩的基本现状 :现代人的感恩之于古代的感恩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1.功利的感恩(如送礼)加剧,美德感恩在没落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2.孝之恩孝道与感恩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3.支助之恩与做广告

4.教师节送礼 5、感恩规定:扬州大学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4.例子:我自己 5、被资助者取消受助资格的5人

(三)培育和完善美德感恩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我国感恩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提纲的选择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教师节快来了,不要给孩子的老师送点心意成了为人父母者的“纠结”。教师节是否非得送礼?是否越贵的礼物越能打动老师的心?记者调查发现,过八成的家长表示要借教师节向孩子的老师表心意,且送的礼物一年比一年贵重;但不少受访老师都对“大礼”感到负担沉重。(9月8日,《南方日报》

2010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第26个教师节,也是我们用心报答恩师的特殊日子。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教书育人,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在教师节期间,收到适当的礼物无可厚非。然而,教师节送礼,对于这种“家长、老师都为难”的现象,一方面折射出一些家长对教师职业的不尊重和不理解,认为送了礼,就享有了某种特权,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照顾”;另一方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少父母都是抱着“人送我送”的心态去选购教师节礼物,所以“教师节”送礼之风越发高涨也越发厚重。

《中国青年报》近期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对于“现在很多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原因”,该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想让老师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65.0%的人选择此项;“送礼成风,担心孩子受委屈”排在第二,有57.7%的人选择。

第三,商家的点火吹风,使得‘教师节经济’日渐升温。现在的商家越来越看重节日,愿意以节造势,教师节一到,针对教师的各类促销活动也纷纷登台,车市、房市、旅游、商场、餐饮,不少精明的商家都打着教师节的旗号大做文章,纷纷使出全身解数推出“教师节”大礼,网上更是天价礼品频现,从高档手表到贵重首饰,从服装到代金卡,无论是实用型的、创意型,还是各类感恩礼物应有尽有。让“教师节”俨然成了又一个“送礼节”。

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家长送礼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不受委屈,得到照顾,但如果想通过物质去“交换”孩子的特殊待遇,这不仅亵渎了教师的职业,而且更是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戕害。

面对此起彼伏的教师节“送礼潮”?笔者觉得,首先,家长要言传身教,尊师重教,要身体力行地尊重教师的劳动,自觉遏制送礼之风。家长们在教师节处心积虑为送礼而为难,不如鼓励孩子亲手制作礼物,表达感恩、答谢,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从小品德受污染,还可以培养孩子尊师重教传统,更能倡导环保之风。其次,教育部门要加强廉洁从教,学校也要倡导“低调”过节,对老师来说,端正教师的育人观念,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做“有缝的蛋”。

再次,教师节到了,各级部门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全社会都来关心教师,形成尊师重教良好风尚。

教师节来了,拿什么献给你,老师?近日,一位自称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木易天天”在网上发了一个标题为“教师节到了,作为教师的我最想要什么?”的帖子,该帖一发,立即引起网友的关注。“木易天天”说,“学生毕业N年,还不忘给我发条短信,就是送给我教师节最好的礼物,尽管我不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木易天天”的肺腑之言既是启迪,又是给我们的警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老师奉献精神的一种真实而生动的赞扬,教师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用心感恩”,是教师节献礼的主旋律,我觉得,教师节礼物可以送,“贵重”不可取。教师节送礼不能攀比,孩子的“纯真”不应被抹杀,教师的职业更不应被亵渎,教育孩子、尊重老师,不只是口号,只有全社会都来尊师重教,廉洁之花才会在孩子心中绽放,“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师德教育理念才会每位教师心中生根发芽。

怎么培养孩子感恩:“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风尚,测评学年内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或感恩活动不少于2次。”这是新学期开始后记者在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奖学金评判细则上看到的一段话。该规定从2011年9月开始试行,根据规定,如果学生不参与此类感恩或公益活动,将被取消评奖学金的资格。据悉,这是扬州大学第一次将感恩能力写入奖学金评定细则。(2月25日《扬子晚报》) 现在的学生缺乏感恩,学校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当然,对于引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并非只是布置学生给父母洗脚之类的老掉牙的作秀动作,完全可以有新的形式。可是,将感恩和奖学金挂钩,无论如何是不妥的。

将感恩行动与奖学金评定挂钩,学生面临着三大纠结:“感恩”行为怎么去界定;感恩之心会不会功利化;感恩还需要保留“证据”?显然,学生的纠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困难。感恩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行动,在于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是以次数来量化的,也不是以物质来衡量的。感恩一旦和奖学金挂钩,势必使感恩变成一种纯功利的东东。况且,感恩了,还需要保留“证据”,这就让人难以接受。比如给父母送一束花,那就要拍照保留;和父母聊天,就要截图保留;给父母写信,也要复印保留??很私密的感恩却要以公开的形式来取得别人相信,这样的感恩还有感恩的本质意义吗?

校方回应,“做总比不做好”,话虽然如此,但过于形式主义,不如不做。感恩是发自内心的,而带着功利,奔着奖学金去的感恩,可能更容易使学生变得冷漠。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感恩之心却不能用奖学金来刺激,事实上,也不一定能刺激起来,我就不相信,奖学金和感恩一挂钩,学生就变得会感恩,懂感恩。

奔奖学金而去的感恩很纠结,一旦感恩,就要遭遇众多狐疑的目光,你是为了奖学金而做出来的“感恩”?

道德的约束力,靠的是来自行为人之外的公众的谴责或赞扬,靠舆论的力量来促使行为人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符合多数人认同的道德观念的目的。法律或规则则不同,其严肃性的维持,靠的不是舆论的力量,而是法律或规则制定者的强制力量。

将感恩与奖学金评定挂

感恩的具体事例

钩,等于为评判、衡量感恩活动提供了一种强制性力量的保障,除非不想参与奖学金的评定,否则就必须受到这一条件的限制。通过强制力来对某种道德行为进行约束,这是典型的道德观念法律化的表现。学校的规定虽然不能等同于法律,但是在学校范围内,这种由学校官方制定的规则,确实具有准法律的性质。法律化的东西,其中所涉及的关键性词语,必须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否则就既不利于执行,也不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感恩”恰恰就是这样一个道德领域的词语,无法在法律领域给出明确的界定。“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风尚,测评学年内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或感恩活动不少于2次。”前两项活动,即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是可以以次数来量化的,而且以此作

为测评条件,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作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学生个人,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感恩活动”却与前两者完全不同,“恩”是一个完全私人化的个体感受,不仅其内涵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不同的认定,其外延也是不可确定的。感恩如何落实为“行动”,又如何量化考察,本来就是难题。

学校将感恩活动与奖学金挂钩,正如校方所说“做总比不做好”,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做总比不做好”的前提是实实在在地“做”,如果“做”的过程中流于形式甚至弄虚作假,那么,“做”就不比不做好。如果考虑到感恩等道德行为功利化的消极作用,这样的要求最好是以提倡为主,强制性的规定还是越少越好。

.cn 2007年08

月22日06:21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李剑军 通讯员周华玲 姚武)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

渐让资助者寒心。

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

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

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

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

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

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4.5万元。

多年来为资助贫困生东奔西走、劳神费力的

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为此十分尴尬,她感觉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

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资料图片:2005年北京一媒体在一些大学新生入学现场随机调查了50名贫困生,其中36人不希望自己的身份被公开,有贫困生甚至说:要在社会上公开说我是贫困生,我宁愿自己解决学费。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

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

4.5万元。

多年来为资助贫困生东奔西走、劳神费力的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为此十分尴尬,她感觉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