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语文心”


  【摘 要】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他致力于进行儿童心理与家庭教育的实验和研究,开辟了儿童教育的一片新天地;他提出的“活教育”理论,对当下的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他积极投身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其总结的教材编辑思想一直得到认可和沿用;他不仅为儿童写读物,还十分关心汉语文的科学研究和文字改革运动。陈鹤琴的“语文心”温暖并影响着当代的语文教育事业。
  【关键词】儿童教育;浙派语文;教育改革;心理研究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是浙江绍兴(上虞)人。在上虞有鹤琴小学,还有一所鹤琴幼儿园,足见家乡人永远缅怀着这位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师。记得前几年,鹤琴幼儿园的老师特意登门与笔者讨论如何进一步弘扬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构建园教育文化的问题,笔者还即时为他们撰写了一副“园联”:鹤翔九霄,有千里之志始于学前;琴诉一心,以万般情怀爱育幼苗。这也算是一副“藏头联”了。
  确实,说起陈鹤琴,我们往往会更多地想到他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做出的奉献:他写了我国第一本家教专著《家庭教育》;他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陈一鸣作为研究对象,做了808天的观察记录;他于1923年在家中的客厅创办了鼓楼幼稚园,做幼儿教育实验。当时能用观察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他是第一人。他把实验的结果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这一专著并出版……
  其实,若把他的成就局限于幼儿教育事业,是有失偏颇的。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历史性的。他出生于1892年,在家乡上虞上完小学,又以优异的成绩从杭州惠兰中学毕业。民国三年(1914)公费留美,191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专攻教育学、心理学。1919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开始教学生涯。1923年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后来还担任过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院长,建立了南京教育实验区。他在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时,还为租界里的中国儿童和成人创办了6所小学(附设幼儿园)、1所女子中学和4所工人夜校。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幼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1945年又在上海创办市立幼稚师范学校,之后还筹办了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主持难民、难童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由此可见,他把毕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他的那份语文教育情怀,也一直温暖着我们语文教师。这就难怪由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策划并审定的“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中,陈鹤琴的大名赫然在目。
  说起陈鹤琴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力,要而论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语文教育的照亮——儿童心理研究的“点灯”效应
  陈鹤琴学成归国后,曾与陶行知先生共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主讲教育学、心理学,并开始儿童心理与家庭教育的实验和研究。1920年12月26日,他的长子降生。陈鹤琴就从这一天起,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起,到808天后儿子会说话止,对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做了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留下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上了照片实证。如:“出生2秒,开始大哭,延续10分钟,转为间歇哭;45分钟后,哭声停止,连续打6次呵欠,入睡;10小时后,撒第一泡尿……”就这样从自己的孩子出生之日起的审察记录,为他的儿童心理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儿童研究纲要》一书,这是我国以个案方式进行儿童生理研究方面的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功先例。他如此深入求真地进行研究,其目的正体现了教育以儿童为本的思想,奉献了他的赤子之心,希望在那个不重视儿童的年代能点亮一盏明灯: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国家、民族的希望,应当十分重视儿童教育的价值。他认为,教育儿童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育好儿童,国家才有光明的未来。对于当时人们普遍不重视儿童教育的现状,他十分痛心,常常大声疾呼。他曾做过这样颇能发人深省的推论:栽花有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养蜂有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唯独对于教养孩子,反而不像养猪、养牛的重要。陈鹤琴先生就是基于这样的信念,方能从自己的孩子入手,数年如一日地观察、思考、研究和记录,并且把实验研究之所得,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等专著,如明灯一样照亮了儿童教育的一片新天地。显然,这盏明灯也同时照亮着儿童的母语教育问题。他曾说过:“我们要研究所有的教材,是否适合儿童的需要,我们要研究所用的教法是否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启发儿童的思想,培养儿童创造的能力。”他认为:“要小孩子喜欢阅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必定要有阅读的环境。在家庭里,做父母的每天总要看看书,看看报;对于小孩子,我们也应当买给他各种相当的儿童读物,开始时,做父母的还应该好好地指导他,引起他的兴趣,使他喜欢阅读。”……应当说,他的许多关于语文教育的主张、论述,都是基于他热爱儿童、重视儿童心理研究的信念和行动。
  二、对语文教育的引领——“活教育”理论的普适价值
  综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地体现在他的“活教育”理论中。他的“活教育”目的论,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分取决于他的社会性。个体不应该隔离于社会,必须构建完满的人际交往,才能走进活的生活,才能争取社会的改良与自身和人类的福祉。他的“活教育”课程论,旨在为学生构建“大而活”的课程。我们所处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大而活”的课程。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书本,将课本作为传播知识的唯一手段,学生习得的是间接经验,难免会成为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这很不利于社会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他积极倡导课程内容应该直接取自大自然、大社会,让学生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通过观察与感受大自然、大社会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习得活的知识。他的这种主张,不仅在当时社会有重大的革新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借鉴。他的“活教育”方法论,在今天我们也一样可以感受到它的生机盎然。如他提出“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替代教學法;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活教育”确实为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上所述,“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的蓬勃生机,其中所蕴含的不少思想对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难道你会认为“活教育”仅仅说的是幼儿教育吗?它对整个教育事业都有导向意义,所以,对语文教育也一样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特别如它的方法论中所提及的17条原则,许多仍然是今日语文教育所践行、所追求的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