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 自1986年首届本科学生毕业以来,上大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始正式进入上海档案工作领域,由于当时上海档案工作者队伍正处于新老交替、青黄不接之际,故上大档案系毕业生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是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上大的毕业生已成为上海档案界的一支不可忽略的生力军,他们中的许多人已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但是当“高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后,档案专业毕业生传统的就业市场就开始发生一定的变化,一是自身毕业生数量增加的压力:二是受到其他专业,如计算机、中文、历史、法律、图书馆、情报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挑战:三是受到其他办学模式,如自学考试、电大、函大等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了使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该系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基准,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保证了毕业生的高就业率。
  为客观反映该系毕业生近期的就业情况,下面以2003届、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作一简单分析。
  1.1 关于就业率的分析。2003届毕业生共64人,其中就业58人,占90,6%;出国1人,占1.6%;延长学期1人,占1.6%;待就业4人,占6.22%。
  2004届毕业生共30人,其中就业26人,占86.7%:出国2人,占6.7%:考取研究生2人。占6.7%:无待业和延长学期。
  2005届毕业生共64人,其中就业61人,占95.3%:出国2人,占3.1%:考取研究生1人,占1.6%;无待业和延长学期。
  2006届毕业生共71人,其中就业58人,占81.7%;出国2人,占2.8%:考取研究生9人.占12.7%;延长学期2人,占2.8%;无待业。
  从就业率而言,这四年分别是90.6%、86.7%、95.3%和81.7%,似乎2006届较低,但如果结合考研等因素,就可以发现2006届的就业率并不低。从待业率而言,这四年分别是6.2%、0%、0%和0%。
  1.2 关于考研比例的分析。从四年中学生考研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该系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考研的录取率有相当大的提高。
  1.3 关于学生出国与延期毕业的分析。在学生出国方面,四年来其比例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学生延期毕业方面,由于实行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其比例反而略有上升。
  1.4 关于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在2003届就业的58名学生中:党政机关13人,占22.4%;企业30人,占51.7%:文化事业单位10人,占17.2%:科研单位5人,占8.6%。
  在2004届就业的26名学生中:党政机关4人,占15.4%;企业14人,占53.8%:文化事业单位7人,占26.9%:科研单位1人,占3.8%。
  在2005届就业的61名学生中:党政机关9人,占14.8%;企业29人,占47.5%:文化事业单位9人,占14.8%;科研单位10人,占16.4%:社会团体4人,占6.6%。
  在2006届就业的58名学生中:党政机关11人,占19%;企业25人,占43.1%;文化事业单位9人,占15.5%;科研单位6人,占10.3%:社会团体2人,占3.4%;律师事务所1人,占1.7%;国家(西部)项目4人,占6.9%。
  从学生就业去向而言,主要可分为党政机关、企业、文化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几种类型。
  企业始终是该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分别保持在50%左右。且历年变化不大:学生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也不低,基本保持在15%~20%左右:学生到文化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就业的比例也不低,且波动也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而其他单位,则主要是指一些社团、律师事务所、寺庙等,近年来则有较大的增长,说明社会的档案意识正在不断增强,社会对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认可度在提高。
  2 通过对该系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毕业生除了在就业方面有较大的保证外,在就业渠道、就业质量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善,尤其是考研比例的大幅度提高,这说明该系近年来所坚持的持续教改是有一定成效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明确学科定位,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关于档案学的学科性质有过很多讨论,这些讨论主要还是在理论层面上展开的。但从高校档案学专业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必须考虑到社会对档案学专业的需求,应根据社会需要来制订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履行高校档案学专业的社会职责。以往人们对“应用型人才”往往抱有某种偏见,如将“应用型”等同于“操作型”、“低层次”等。笔者对此则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合市场需求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应用型人才”中,可以包括档案工作的专业操作人才,可以包括档案工作的专业管理人才,同时,也可以包括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政策的专业研究人才。因此,笔者认为某些学者将“应用型”与“研究型”对立起来论述的方法是失之偏颇的。专业研究人才同样也是一种社会的需要,因此,也应该在“应用型人才”的外延之内。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多层次的,是适合档案工作不同层面的专业人才。
  2.2 提倡多样化,体现地域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档案学专业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众多高校档案学专业共同认可的“专业主干课”。这些应该说是某一学科从幼稚发展到成熟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各高校档案学专业处于不同的空间环境,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异,因此,其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等也必然会表现出其差异性。该系考虑到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城市,考虑到“十一五”期间上海将成为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特殊的地域条件,考虑到上海雄厚的科技研发能力及其基础条件,考虑到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坚持以服务上海为宗旨,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流向企业部门是主流,四年分别是51.7%、53.8%、47.5%和43.1%,差不多要占一半左右,因此,该系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基本方面。为体现这一思路,档案学专业设置了《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公司制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对档案学专业传统的专业主干课《科技档案管理学》,有的高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正在考虑对其进行调整或将其归并到其他课程中讲授。根据上海档案事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生的主要流向,该系决定暂不调整。
  2.3 坚持通识教育,提高综合竞争力。上海大学档案学系处于文学院内,文学院除档案学系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