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摘要】小组讨论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但却通常被我国高等教育所忽视。本文基于作者在麦考瑞大学的经济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法培训经历,通过研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对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有效开展这一教学方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 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 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0-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讲授事实上已成为最为盛行的教学方式,甚至在很多教师课堂中成为唯一的教学行为[1][2]。这种现状至少在以下两方面难以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单纯的讲授使学生缺乏独立、主动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其次,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信息获取渠道众多,大学的课堂教学如果还简单停留在讲授阶段,已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学的立锥之地岌岌可危。因此,如何在讲授之外,合理使用其他教学手段来弥补上述不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小组讨论是一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基于笔者在麦考瑞大学的经济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法培训经历,通过探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对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有效开展这一教学方法提供有益借鉴。
  自2016年7月10号开始,笔者参加了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为期12周的经济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法培训。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分成了英语学习和教学法培训两大模块。英语学习模块中,除了专门学习和训练英语的听说读写,培训老师还在课堂中运用了各种教学方法,让被培训者真实体验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其中小组讨论就是其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法培训模块则主要涵盖了如下内容:同行评议,有效教学,教学方法,在大课堂和小课堂的教学,教学观摩,学术道德,教学评估,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发展与实施,教学技术等。在教授这些教学法的过程中,小组讨论也成为其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虽然通过此次培训,作者在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和反思,但鉴于篇幅限制,以下重点讨论培训中作者感受最深的小组讨论教学法。第一部分探索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讨论;第二部分研究小组讨论的软硬件支持系统。
  一、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贯穿本次培训的最常用教学手段之一,无论在英语学习,还是各种教学法的培训课堂中,几乎每个培训老师都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但是,鉴于笔者作为一个被培训者的观察和体验,并非每次课堂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组讨论的组织安排,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深度讨论,如何在大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都是影响小组讨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以下分别从优秀实例出发逐一探讨。
  1.小组讨论的组织安排
  实例:英语教学中的寓教于乐。Lindsey是麦考瑞大学语言培训中心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女老师,担当此次英语学习的主要培训者。课堂的时间安排为每天上午两堂课,每堂课90分钟,课间休息30分钟。因此,如何在漫长的90分钟课堂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是一项巨大挑战。小组讨论成为Lindsey克服这一挑战的巧妙方法之一。例如,在进行英语阅读培训中,她将一篇长文献进行分割,每个小组阅读其中一个部分,组员相互讨论各自阅读部分的核心思想,然后将各组组员打乱重新组合,新的组合成员再分别向其他组员讲授自己所阅读的那部分内容,最后形成对整篇文献的综合理解。这种阅读方式新颖有趣,将个人阅读与小组讨论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头脑风暴,对文章的理解既快速又印象深刻。
  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小组讨论可以安排在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的阶段;每组成员不宜过多,以2到6名为佳,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分组方式以随机分组为主,一则确保不同个体间都能产生交流,二则避免强强联手的情况产生,使小组讨论更具公平性。此外,通过要求小组成员向其他组员讲授自己所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其學习主动性,使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形成头脑风暴,最后实现更深刻理解和领悟知识的目的。
  2.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深度讨论
  实例:案例教学中的层层深入。George是一位年近半百具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男老师,为我们开展了一个半小时的案例教学培训。George通过两个具体案例现场带领大家完成了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该过程中小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他先将学生按3到4人分组,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阅读案例并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的答案。一轮讨论完成后他将各组讨论结果罗列在白板上,根据学生的讲述画出思维导图,然后通过进一步发问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在此过程中,George逐次加入到各小组讨论中,了解小组讨论进展并回答各种疑惑。最后,在全体学生主动思考和共同探讨下,结论自然呈现在每个学生的脑中,老师自始至终没有直接给出问题的标准答案。这种将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充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在头脑中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获得结论的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从这次教学体验中得到的基本结论有二。一是老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层次要有清晰的掌握,比如可以借助诸如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法来了解学生当前的理解层次[3],并通过运用与不同理解层次对应的发问方式,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将学生一步步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二是小组讨论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facilitator)而不是知识的喂食者(knowledge feeder),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老师要多倾听、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完整地体验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并最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