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 要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了培养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质人才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教会学生做事,必须经过专业教育,而教会学生做人,必须重视人文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关键词】专业教育;人文教育;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之一,离开了专业教育的特点,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专业训练是大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必然途径,进入校园,每一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专业方向,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要打造大学生严格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大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才会成为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预备队。然而,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的场所,更应是育人的园地,人文教育亦不容忽视。
  事实上,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高等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各有其不能互相替代的功能作用,同时又存在着融合互补关系。专业教育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改造水平和物质创造水平。而人文的本质是求善,是解决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人文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往往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正确地处理个人和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在大学教育中,专业与人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专业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人文的教育只是传播知识也不是教育。所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都倾向于把高等教育看成是由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所构成的整体,只有这两部分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学习做事,就必须接受专业教育,养成科学精神;而学习做人,就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部分的残缺,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上长期以来的教育行政化与教育功利化,中国的教育往往成为了竞技教育、功利教育,而不是针对人本身发展的教育。与之对应的教育口号,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高考改变命运”等等,都是教育竞技化、功利化的结果。高等院校自身由于现实的就业压力和近期的市场导向不得不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按照企业的要求“定单”生产合适的员工,只关注专业教育却忽视了人文课程。在这个互有利益的合作过程中,技术教育的价值大大掩盖了人文教育的价值,进而左右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文教育被忽视的现状。今天就有不少学生把上大学作为读书的“终点”,上大学之后人生目标迷失,还有不少大学生把上大学作为谋生的手段,使许多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横行。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和择业目标上都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执著的信念,也不再以个人理想、趣味需求作为激励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混张文凭谋生、求得丰厚的收入或争取出国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不少人更把经济尺度作为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坐标,见利而动。在大学生中流传着“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成才不如发财”、“少说主义、多讲实惠”的言论[1],就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价值标准模糊。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不惜投机、只求成功的学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当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让人放心。”“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现代社会高科技正在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从而使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与人的价值、人文价值更加趋向一致。也就是说,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现代人具备更高的素质,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鉴于此,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又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文化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成为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高等教育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关键。当今时代,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更有必要明了自己工作的人文价值。比如工程师要在某地修建公路,不仅要了解建路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还要解决人文、社会、文化的诸多问题:路的修建会不会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经济和文化等造成影响?如何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特别是在生态整体观被越来越重视的今天,修建这样一条路还应当考虑路对当地动植物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协调和解决这些价值和利益的冲突也是工程师的职业任务之一。因此从事这项工作还要有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尤其要有超越知识之上的人文情怀。
  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一般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工程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创新态度和意识、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等十项基本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既充分反映当代工程实践对工程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也考虑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发展需要。而且人们在不断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时,也深切地感受到,当今世界面临着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如霸权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色情暴力问题、恐怖主义活动问题等等,无不与人文精神的衰落有关,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仅仅靠技术所能解决的。
  目前,高等教育层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侧重对学生进行公共价值取向的教育。具体地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跨文理的“全才”和“通才”,也不是要培养一些会写几句有文采的诗、会画几笔画的科学家、工程师,而是要培养具有独立判断,懂得爱好、选择并坚持美好、正直、公正、容忍、自由、民主、平等重要价值的科技工作者。这就需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才能实现。要让崇尚科学精神的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只是人类诸多经验中的一种,科学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技术的运用必须受到管理、文化等人文内容的制约。
  总之,高等教育如果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了人文追求、人文关怀、人文理想、人文精神,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其结果不仅是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也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做人的知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必须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其在了解现代科学技术价值的同时,也能明白其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形成完善的价值体系,成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晓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11(10):74.
  [2]杨玉良.无德学生越有知识越祸害[Z].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2010(09).
  [3]姚玖珊.论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全面素质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1998(01):18-20.
  作者简介
  尹立辉(1963-),女,现为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文化等研究。
  作者单位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