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服务 疏导旅游】 疏导的意思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黔东南州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51.61万人次,同比增长30.67%,高出全省平均值5个百分点。这个黄金周,全省旅游区接待人次排行榜中,黔东南州的黎从榕、巴拉河位居第一和第二。这个黄金周,全省星级旅游酒店客房出租率大都在70%以上,黔东南州旅游定点饭店的客房平均出租率为83%,州府凯里酒店和雷山西江苗寨、上郎德苗寨,则保持着每天100%的入住率。
  黔东南州在今年“十一”黄金周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人民币。在年初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冲击的情况下,黔东南旅游在上半年实现了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左右,来之不易的业绩。“十一”黄金周,黔东南旅游业又迎来了第四季度的“开门红”!
  据统计,今年到黔东南旅游的自驾车游客达19.96万人次,同比增长85.62%。今年“十一”黄金周,贵州旅游业呈现出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黔东南州乡村旅游点密集区已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区。贵州――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逐渐凸现,黔东南――原生态魅力体验地的吸引力日趋强烈。
  以上来之不易的业绩,凸显了黔东南州“体验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魅力。在这一要素的开发上,黔东南州采取统一文化包装、统一设定线路、统一服务机构、统一策划品牌等办法,切实加强对游客的服务和引导,全面提升了体验生态博物馆的质量和效果。
  围绕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定位,黔东南体验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模式以“和谐”主题统一文化包装,使各景区景点既互相联系,又各具特色;使黔东南原生态文化旅游的原生性、完整性、独特性、神秘性得以同时呈现,对游客构成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众所周知,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从民族文化的构成上看,黔东南境内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依、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81%,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形态原始、源远流长,可谓世界所罕见的多元共生、和谐共存的天然生态博物馆。底蕴深厚的各民族文化,外化为节日庆典、娱乐活动、民间工艺、建筑民居,就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千百年来,黔东南的世居少数民族依山傍水而居、聚族而居、依环境资源而居。创造、传承至今的是一种以和谐为理念的原生态文化,即与自然和谐,与生活和谐,与环境和谐。
  有关专家认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这两大基础条件上看,黔东南在贵州省内优势明显,在全国而言也属条件良好的地区。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黔东南州深刻把握本土原生态文化的独特性和比较优势,以“和谐”的文化主题为统领,统一文化包装,使原生态文化的内在特质外化为极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主题。
  在这一主题下,各具特色的乡村建筑群落、人居环境、民俗民风,诠释了原生态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使“以谦恭敬畏自然、以平静彰显历史、以美丽对待苦难、用微笑面对陌生”的原生态文化,对游客构成“越想越神秘、越看越想看、越品越迷人”心理吸引。
  以旅游线路为载体统一设定旅游要素,展示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与完整性和神秘性,是黔东南州在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模式建设与推动中的成功经验
  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与需求,黔东南乡村旅游以不同文化内涵的景区景点为组合要素,变顺应市场为引领市场,近几年相继推出4条精品旅游线路,打破了以往小区域内各自为政、各示其优的旅游线路推介方式,使全州旅游因“线”而活。
  2006年,黔东南州推出的“完美假期――多情黔东南”旅游线路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当年全国十佳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此后,因这条线路进入黔东南的游客大增。2007年7月,文化名人余秋雨应邀踏访黔东南,赴锦屏隆里古城、黎平肇兴、从江岜沙、榕江三宝、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以及镇远古城,品读原生态文化,对话黔东南。余秋雨随后发表的《也许是归程》、《以美丽回答一切》和《我本是树》3篇手记,引来广大读者对原生态黔东南的无限向往。两个多月后,黔东南州旅游局透露,以名人行踪命名的“余秋雨线路”在当年“十一”黄金周为黔东南引来的游客达数十万!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结束后,黔东南推出“奥运火炬旅游线路”,又吸引众多游客奔向黔途。而“氵舞阳河精品线路”的推出,则使以往依托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的观光游,转变为内涵更丰富、体验更完整的文化生态游。
  今年下半年以来,“多情黔东南”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上的西江千户苗寨、岜沙苗寨、肇兴千户侗寨、郎德苗寨、三宝侗寨、镇远古城、剑河温泉、锦屏隆里古城等8大景点,游人如织已成为常态景观,接待人次与旅游收入双双攀高。
  围绕全方位、深层次品味原生态民族文化需要,统一旅游服务机构,向外对接全国、世界市场,向内对接各景区景点,形成统一的服务网络,是黔东南州在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模式建设与推动中的又一成功之举
  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国内外发展旅游的实践表明,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特殊产业类型。而近年来,国内各地乡村旅游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同样离不开政府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在黔东南,政府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的一个成功经验是统一旅游服务机构。
  发端于巴拉河流域7个苗族村寨的黔东南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模式,注重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推动。这一模式获得成功后,黔东南州将其推广到州内更多的乡村旅游区域。
  统一旅游服务机构,一般是以县域为单位设立旅游服务中心,对内指导、协调、服务各景区景点,对外对接全国、境外市场及旅游机构。
  以从江县为例。2001年,从江乡村旅游从距县城近、与县城形成强烈反差的一个村――“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开始,之后是“侗族大歌之乡”小黄村,然后是有“红豆传情”婚俗的银潭,以及高增乡的10多家“农家乐”,和数百年来控制人口出生率、性别比近乎神奇的特色村占里。在至今7年的时间里,县里对旅游资源作出统一规划、指导,成立旅游服务中心,管理各个旅游点的经营,设立“岜沙――小黄――占里――银坛”的两日游线路,使原来各个以吸引散客为主的旅游点连成线,呈现给游客完整、丰富的从江原生态文化面貌,也赢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007年,从江旅游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13%,已具产业规模。
  统一策划,以“苗乡侗寨”品牌叫响乡村旅游,是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战略化、品牌化的谋略之举
  有专家认为,黔东南“苗乡侗寨”承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以其具有的唯一性、丰富多样性、群众参与性决定了“苗乡侗寨”是黔东南乡村旅游的魂。以“苗乡侗寨”为乡村旅游品牌,正是基于黔东南“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的民族文化地位。
  以“苗乡侗寨”为乡村旅游品牌,是因为苗乡侗寨是黔东南民族文化的象征。全州有民族村寨32296座,文化旅游乡镇20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100个。在这个多彩的“苗乡侗寨”里,共珍藏着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两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个中国民间绘画之乡,4个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陈列着64大类200多个品种的民族服饰,是中国民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堪称民族服饰博物馆;保存着芦笙舞、锦鸡舞、木鼓舞、板凳舞等各种极具魅力的民间舞蹈和上千种苗侗等多民族原生态歌曲,被誉为歌舞海洋;展现着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画卷,为人类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近年来,黔东南州始终坚持以“苗乡侗寨”品牌为主导,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固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叫响了乡村民族文化旅游,相继推出了南花、郎德、西江、三宝、岜沙、小黄、肇兴、堂安、隆里、镇远等著名景点景区,为黔东南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探索出了有益的开发经验。
  以“苗乡侗寨”品牌叫响黔东南乡村旅游,是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立足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总结成功经验,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与时俱进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