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党支部+合作社服务群众得实惠] 农村合作社有哪些项目

  近年来,赤水市以项目党建为载体,大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实施全程监督,避免了党建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增强。   “土地流转经营以来,镇里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我家的7亩多土地,全部流转给投资业主开发蔬菜,我和儿子为业主种植蔬菜,仅今年3至4月间,父子俩收入就达3200元。而且每月协助公司搞管理,加上种菜等,固定月收入有1200元。”在赤水市复兴镇张家湾“四在农家”创建点,戽水田村民组组长龙天华兴奋地告诉笔者。
  和以前人均年纯收入不到4000元相比,“现在收入增加了,还比较稳定,又可以照顾家庭,儿子也不愿外出打工了。”龙天华说。
  
  “五增一减”塑党建品牌
  
  张家湾创建点自2008年4月探索推行农村土地流转一年多来,土地收益增长近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5倍,成功实现了“土地效益增大、农民收入增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增加、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增进、农村矛盾纠纷减少”的“五增一减”目标。
  在赤水,像张家湾党支部这样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有很多。这些村党支部以“五个好”党支部创建为载体,把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以及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带头作用,着力打造“党支部+合作社,服务群众得实惠”的党建品牌。
  戽水田村村支书帅必祥告诉笔者,在村民组组长及流转大户的示范带动下,80%的农户都希望土地流转。“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对村干部满意了。”村民向朝相补充道。
  目前,张家湾点上有38户农户进行了土地流转,流转土地200多亩,支持投资蔬菜生产的企业,每亩土地不仅可获企业200公斤稻谷补偿,农民还为企业种植蔬菜,人均每月可挣1000元左右。村民土地流转积极性很高,全村今年流转土地可望达到1000亩。
  
  “五统一分”让群众得实惠
  
  两河口乡黎明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依托丰富的竹业资源,以“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科惠公司,农民以山林人股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分红,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技术、管理、销售,分户实施抚育管理的“五统一分”服务,形成公司与竹农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营机制,实现了“公司、支部、竹农、集体、个人都分红”的目标。2008年,科惠公司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
  在宝源乡的5个村,记者看到各村党支部以竹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公司(赤天化纸浆厂)+合作社+支部+竹农”的基本运作模式,本着“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程度,尽量让利于竹农,实现多卖竹、管好林”的原则,按照“合作社竹农成员直销和合作社组织收购并行,鼓励、支持直销,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联系、发动、服务作用”的组织供应模式,今年以来,累计向黔北年产20万吨竹浆林纸浆一体化工程项目的纸浆厂供应原料7500吨,占年供应任务的47%,年可增加全乡竹农收益2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55元。同时,通过合作社筹集资金3.5万元用于竹基地公路养护,让当地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专业合作社显身手
  
  目前,赤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报经工商部门审核注册有34家,分支机构29个,覆盖该市17个乡镇街道工委办事处。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石斛专业合作社、生猪专业合作社、竹原料专业合作社、乌骨鸡专业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龙眼专业合作社等等,它们围绕赤水市“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和“兴竹药、优果蔬、壮禽鱼、稳粮猪”发展战略部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据统计,今年1至4月,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88元,增收来源主要靠家庭经营和打工为主。
  不断规范相关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供应优质种苗、统一供应合格化肥、统一提供技术服务技术、统―加强监督管理管理、统一组织市场销售,分户实施抚育管理”的“五统一分”模式,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按照“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干部挂帮、大户带动、合作社带户”的“五带”办法进行运作。因而使得“以项目党建为载体,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作者单位:赤水市委对外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