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泄,全球惊魂】 福岛核泄

  一场罕见的地震及海啸,诱发了过去27年来世界上最大的核泄漏事件。日本经济因之受损,全球贸易、金融与电力能源市场,亦感受相当压力。      “‘3?11’地震以来,公司的进口业务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一半以上的原材料和消耗材料都来自日本,特别是一些重要机械配件。”近日,日资企业双叶电子器件(惠州)有限公司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诉说着公司遇到的麻烦。
  这家公司以荧光平板显示器件等为主营,公司生产的诸如SMC、奥姆龙、三菱等品牌的商品在中国销量不错。但是,日本此次地震灾害形成的连锁反应,已经影响到了它的正常经营。
  “因为物流不畅,预估4月份以后影响还会加剧”,这位负责人说,“还有迹象显示,市场有些商家开始囤积上述品牌的物品,准备抬高价格出售。”
  双叶电子器件(惠州)有限公司位于一个日资产业区。据这位负责人了解,其周边的日资企业,有近半工厂要么直接受到地震影响,要么出现重要部件供货严重不足的状况。一些日资企业高层已开会商讨,是否要将在日本本土的某些项目,逐步移到中国生产。地震对于远在中国的这些日资企业的经济决策而言,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洋彼岸的蝴蝶一扇动翅膀,会演变成此岸的一场台风,这就是蝴蝶效应。此次日本巨震,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究竟会发生多大的影响?
  
  日本自身损失评估
  
  3月22日,是一个让陷入巨灾而一直不能喘息的日本人,稍稍可以缓上一口气的日子。当天,福岛第一核电站1到6号机组全部接通外部电源,这预示着人们最担心的核泄露的危情,出现了明显缓和的局面。日本震灾的“大出血”终于止住了。
  正是在这一天,一直悲情无限的东京电力公司,股价出现强劲反弹。
  此前,东京电力的股价,从“3?11”地震当天的2121日元,一路跌到了3月18日的940日元,大跌了55.7%。正当市场担心它跌到不见底的时候,22日的股价大幅反弹16%,并带动了整个日经225指数当天劲升4.36%。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股神巴菲特,发出了这样的投资建议:不应因地震抛售日本股票,现在是买入日本股票的机会。
  对于巴菲特这一说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也表示认可。孙立坚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日本东北三县加在一起GDP的总规模是30万亿日元(以3月22日美元/日元汇率80.92计算,约合2430亿美元),只占日本全国GDP6%,总体影响不必渲染,市场已明显有过度反应。
  日本股市的确总体上应已进入底部区域。回望20年前,日本股市曾是世界最有价值的市场之一,在世界股市市值中的份额近30%。而如今,它在全球股市市值中的份额,比数十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小,地震前夕只有7.5%。日本股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下,本已夯实了底部,此次巨型天灾又在这个底部区域砸出一个“聚宝盆”形状的大坑。种种迹象表明,东京电力股价基本触底,日本股市也已经基本到达底部。
  本来,2010年日本经济增长3.9%,是20年来的最佳表现。但天有不测风云,日本此次地震损失之大,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经济体的伤口愈合、其身体机能的完全恢复,可能还要假以时日。此次灾难究竟会对日本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呢?全球不同机构相继给出了各自的评估结果。(见日本总体经济损失评估表)
  随着日本地震灾难逐渐平息,评估灾后“经济余震”的工作,也在全球范围内渐渐展开。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本次地震的规模及强度,远超1995年的阪神7.3级地震,当时造成神户市6000多人死亡,震后日本贸易放缓持续几个季度,日本进口在一年之内恢复,出口回升至震前水平的85%,而全面恢复花了两年时间。
  以史为鉴,不少人对日本此次灾害持比较乐观态度,他们引用“破窗效应”(即窗户玻璃被打破之后会花钱买块新的装上),预测灾后重建设如何拉动日本经济。自然灾害往往以V型反弹告终,这次应该也不会例外。
  不过,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破窗效应”即使成立,其所带来的流量增长也未必能完全补偿日本财富存量的损失。即使不考虑赤字、公债之类的负担,这场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恐怕也不止是GDP减少1%,而全部完成重建工作、完全恢复正常生产可能要超过12个月。服务业部门恢复会快一些,但制造业部门恢复需要的周期会长一些,现代大生产大厂房建设、设备重新安装调试,其周期很多都超过 12个月,甚至要历时两年以上。
  恢复期越长,可能影响也就越大。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也持类似观点,认为这次灾害对日本经济的冲击规模及时间,可能比想象的更大、更长,除工业生产中断外,日本的旅游、食品出口均遭重创,本国消费信心亦遭打击,日本经济可能再现衰退。今明两年的政府财政赤字估计较之前多出1/3。
  如果说总量评估弹性较大,不太容易感知,那接下来再看日本具体行业与企业究竟损失如何。(见日本重要产业损失与表现表)
  日本此次受灾的东北部,集中了家电、汽车以及半导体部件的工厂,这些企业影响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工厂生产。这让日本不少企业家认识到,他们一直奉行的“不持有过剩库存”的日本式效率生产体制,有极其脆弱的一面,这种体制需要改变。
  除生产体制之外,影响日本灾难恢复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核电严重缺位的情况下,电力能源供应出现较大缺口。陶冬预计,目前日本8%的电力供应不正常,这对经济的恢复与灾后重建形成了瓶颈。
  处于事件旋涡中心的东京电力公司,是日本最大电力供应公司,其供电量占整个日本的1/3。公司虽然提供的最主要是火电,占63%,但第二位则是核电,占比高达28%;而其水电只占6%,风力与太阳能只占约3%。
  东京电力的核电主要由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柏崎刈羽核电站提供。本次地震中,福岛第一核电站全部停止,第二核电站1~4号炉停止发电,柏崎刈羽核电站2~4号机在定期检修之中。东京电力最大供电能力本可达到6430万千瓦,但目前最大供电能力仅为3100万千瓦左右。面对这种状况,日本不得不从14日起实行分区域分时间段供电,对千叶、枥木、?玉、群马及静冈等县进行轮流停电。同时,日本开展全民节电活动。
  但轮流停电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困扰。自17日以来,日本企业界一直在不停地大肆批评东京电力的分时段供电的政策。因为很多企业设备24小时开动,一天停电几次,必然导致设备重开时的点检、调试工作大幅增加,生产效率低下、成本上升。部分工厂甚至无法开展生产,不得已紧急自购发电机应对。
  
  全球经济短期利空
  
  陶冬认为,从世界经济角度看,借用核危机的评级标准,这次灾害属第四级――严重但属于地区性灾难。除生产链一时中断外,持久性影响应该不大。
  孙立坚也认为,只要核污染问题能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期内担心日本制造业停滞不前、担心世界经济国际分工格局被日本灾害打破而造成的滞胀风险会渐渐淡化,全球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剧烈震荡,会从日本各类大企业的复苏中得到缓解。
  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近日介绍,受灾最严重的岩手县、宫城县和福岛县,加起来仅占日本GDP的4.1%。如果这个数据属实的话,以日本目前占全世界GDP比重约6%计算,主要受灾地区GDP规模在全球只占区区0.25%。它要总体上撼动全球贸易,可能性不大。
  然而,日本在汽车与电子领域在全球地位举足轻重,以电子领域为例,全球用于生产半导体的硅片约20%由日本生产;用于生产电路板和手机的化工原料BT树脂90%由日本提供;日本供应的锂离子电池所用电极材料占全球供应量78%;液晶显示器所用偏振光保护膜几乎占有全部……这些产品的隐性供应瓶颈,在全球产业链上存在较大的风险敞口。
  不过孙立坚认为,在产业布局方面,震中心的日本东北部的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神户大阪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以及以长崎福冈为代表的九州工业区相比,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日本生产并不完全等同于灾区生产,所以整个受影响的产业链依然是有限的。
  除了全球产业链风险,梅新育认为,日本大地震还给大宗商品市场和通货膨胀形势构成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日本地震短期意味着对能源、矿产等需求一时锐减,估计仅钢铁企业停产就将导致海运铁矿石需求减少2200万吨。
  从中长期看,出于对核能的恐惧,日本一定会增加火力发电,其对天然气和石油的需求会大幅度上升,大宗商品市场也可能表现出 “先抑后扬”行情,液化天然气的需求会明显上升。
  这次灾厄对全球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也不容低估。首先,地震对日本经济根基的损害,最终会体现在日元汇率上,之所以短期影响还不明显,是因为日本海外资产巨大,达到59%;之所以短期竟表现为日元利好,是因为市场参与者预期日本保险公司将纷纷套现海外资产买入日元,以备震灾赔付之需。其次,日本央行很可能会向市场注资,导致流动性泛滥、日元贬值,从而产生汇率冲击波。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经济、主权信用、银行业、保险业以及非金融企业面临下行风险,这会让日本主权债务面临风险。如果日本为缓解自身债务风险而不得不抛售欧美债券,则美国国债市场会产生波动,这种“骨牌”效应有待观察。
  日本地震从总体上对中国经济构成利空,因为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远强于竞争性。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类似,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的短暂冲击,也将集中体现在贸易、金融与电力能源三大市场上面。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3月23日在例行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中日贸易规模是297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0%左右,日本东北部受灾地区又集中了电子、汽车、石化等产业,其产品在中国的贸易量中有相当规模,所以会在短期内对中日贸易形成一定影响。此外,中国还有大量日资加工贸易企业,它们在进口方面必然会受到影响。中国对于日本的出口方面,服装、农产品和电子类的产品位居前三大类,这些也会受到短期影响。
  
  核电短期进入低谷
  
  虽然日本核电站继续核泄露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但直到3月23日,日本各地自来水及原奶和蔬菜等农畜产品受放射性污染的范围还在继续扩大。
  无论是面对9.0级强震的天翻地覆,还是10米高的巨浪的排山倒海,日本人都能做到从容淡定,不慌不惊,但面对次生核污染,日本政府、相关技术部门及普通民众都表现出无所适从。
  “日本核泄露事故让全世界不安,这种情绪必然会导致全球核电发展进入低谷期”,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3月23日对本刊记者说,“因为来自民间的阻力,短期会大大增加”。
  全球事态的发展也正是如此,福岛惊魂让一个全球性的反核电浪潮呼啸而来,很多国家核能发展战略明显暂缓(见下表)。
  截至2010年底,全世界在运核电机组442台,总装机容量3.7亿千瓦,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核电发电量占比20%以上的国家有16个。
  面对汹涌而来的质疑与巨大民意的压力,日本仍然坚持发展核电。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官员西山英彦23日预计,日本核电扩张步伐不会放慢。他说:“我们别无选择,没有核电,日本就无法满足能源需求。日本约 30%的上网电量来自核能,政府已经设定目标,2020年之前这个比例要提高至40%。”
  韩晓平表示,其实不光日本,美国、英国、俄国、法国,包括中国,从中长期来看,想用其他能源来替代核电,都不太现实。美国能源部长、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15日已经明确表示,仍将致力于发展核能。
  韩晓平说,核电如果不生事,它是非常好、非常清洁的能源,之前,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全球各国都相继提出着力发展核电的战略。
  日本此次核泄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极端事件。不过,它也暴露出日本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核能快速建设所带来的问题。“灾害是今天发生的,但隐患是40年前埋下的。”韩晓平说,最典型的环节,就是福岛核电站的应急柴油机放在了海水能够淹没的地方。虽然电厂也修筑了6米高的防水提,但面对10多米高的巨浪形同虚设,这直接导致核电站的失控。
  核电从诞生之日起一直面临着核安全的重大挑战,这让它成了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行业,因为其带有的巨大风险,不可避免会将政府牵扯进来,所以这次日本的事故,给中国相关部门也上了宝贵一课。核电站的建设,事关重大,应该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能太着急,太快太急就难免出纰漏。
  坦白地说,中国离不开核电,用风电代替核电不太现实,因为两三个千瓦风电发挥的真正能效只相当于1个千瓦的核电,我国风资源的质量远不如德国。德国有优质的风资源,又打算把耗能工业迁出本土,所以他们可以一下子关停7座核电站。但中国经济正高速发展,对电力需求很大,耗能还会翻番,装机容量还会翻番。
  就我国目前的发电结构来看,73%的装机是煤电。燃煤不可避免有微量放射物、重金属的排出,本身污染非常大。大量煤电存在严重的问题。中国每年煤炭开采量越过30亿顿大关,逼近开采极限;中国碳排放全球第一,目前每年的碳排放量达70多亿吨,在国际社会中压力非常大;而且,我国癌症的死亡率占全球25%,这也与大量烧煤颇有关系。韩晓平说,“电力的增量很难再在大幅扩大煤电方面作文章。”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的核电,因为既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又投资额巨大,对经济拉动明显,所以它成了中国各级政府眼中的香饽饽。不过韩晓平说,在国务院批准的34台机组中,属于三代技术的“非能动堆”只有4个,其他30个都属于能动堆,为三代以下技术,即仍然需要应急电力来保证运行安全,如果发生应急电力故障,核电站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这次日本核泄露事故一发生,国务院马上要求对我国核电的厂址、技术等进行全面考核。
  韩晓平认为,我国核电的运行基本上还是透明规范的,不过,前期因为建设速度相当快,所以,在人员素质、管理机制、技术水平等方面,就有可能不知不觉埋下隐患。安全第一,及时对核电进行全面重新审查,并放慢甚至暂停核电建设速度,控制好上马节奏,这是非常必要的。
  “不过,社会对核电依然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态度,不能因噎废食。”韩晓平说。
  (本文外刊资料编译:武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