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的概念不以为然,可当手中拿着出版社快递来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书稿时,我才真正感觉到了, “世界是平的”。 每个人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感受和发现世界如何是平的,爱书之人会以国外的好书,能以多快的速度印刷成中文,来体会世界有多平。
还是在今年夏天,《华夏时报》刚改版的时候,第一次在《参考消息》上知道了这个消息:有个美国家庭主妇,尝试了一年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这人真酷。”这就是我当时的感觉。然后,知道了这位名叫萨拉的女士写了一本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书。
到了秋天,我从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那里听说,《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中文版马上就要出来了。真高兴,外国“精神食粮”进口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这也能为解决中美巨大的贸易逆差问题助一把小力。其实,说到文化产品,好莱坞大片早已在中国实践过“全球同步上映”。但是,图书不一样,总还有一个谈版权、翻译出版的过程。
然而到了冬天,我就拿到这本书的书稿了,得工作之便,先睹为快。
热心的读者也不用着急,因为算一算,到圣诞节的时候,也就是萨拉和其他美国人又一次疯狂采购中国产品的时候,在中国的一些书店里,《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也应该悄悄上架了。
2007年的圣诞节,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圣诞,对中国制造而言也是如此。在这一年中,质量问题、安全问题,这些都让中国制造有点麻烦。美国人、欧洲人都在口诛笔伐,“老外骂人了,国人很担心”,中国制造能顶住吗?
中国制造对于中国的真实含义,不仅是GDP的一部分,而在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如果由于以偏赅全的事件,影响了外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转而购买非中国制造的产品,将对中国的出口行业造成不小的打击。
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前期《华夏时报》特别策划了一项调查报道,叫做“中国玩具商的非常圣诞”。我们发现,至少玩具商们很乐观。一个玩具商说:“当时形势确实不是很乐观。但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了。我发现,外国的圣诞节是离不开中国玩具装扮的。”
读着《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时候,我同样发现,此前的担忧太过了。如果我们能早读到这本书,以前的担忧恐怕就都是多余的了。
萨拉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2004年的圣诞节来临时,萨拉忽然发现,在她家的39件圣诞礼物中,有25件是“中国制造”,看着家中DVD、鞋子、袜子、玩具、台灯……满眼的中国产品,萨拉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
美国人的探险精神激发了萨拉的尝试欲望,她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丈夫、孩子们集体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她做到了,由此也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不过,这真是“糟糕”的一年,一个全家人都盼着早点结束的一年。萨拉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国人不仅离不开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而且躲都躲不了占满了沃尔玛货架的中国产品。
谈谈读书的感受吧,两个词:轻松和压抑。为什么会这样矛盾呢?完全要看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来读这本书。一开始,我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萨拉一家一年的生活的:
这是一场有趣的冒险,在试验期中,萨拉4岁的儿子不得不穿68美元的“意大利”鞋;家里的厨房抽屉坏了,可萨拉一家找不到工具修理,因为能买到的工具都是“中国制造”;萨拉家里老鼠肆虐,是该选人道的“中国制”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制”捕鼠器?这也成了一个问题;购买生日蜡烛成了折磨人的头痛事;家用电器坏了也能引发不小的危机。
如果当自己是旁观者时,当然你会觉得很轻松,因为萨拉经历的种种事情真是太幽默了;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萨拉,或者萨拉的丈夫、孩子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种幽默完全是黑色幽默。这种生活简直太糟糕了,而且一章章、一页页读下去,想象着你在经历着的一切,好累也好压抑。
在变化身份体会这本书的乐趣和压抑之后,我又尝试着理解女作者尝试这样一件奇特的事情,写作这样一本有趣的书的用意所在。
萨拉实际上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过去十年主攻国际贸易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的报道,曾获得过美国全国和地区大奖。萨拉的目的是什么呢?可以有种种解释,但是,我更愿意接受的是,她希望这本书的读者,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能跟随着她体验这一年的非常生活,感受到一种“存在”的力量。然后,读者们会怎么想,那就应该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了。
名家点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结果,否定“中国制造”即是在否定世界上众多企业的创意、标准和质量。
――薄熙来
中国制造过去几年的高峰是二十几年积累的一个总爆发,当然势不可挡。而这两年对中国制造的质疑和压力正在迫使中国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积累,当他们再次爆发时,世界的竞争格局将全面改写。
――曾鸣,中国雅虎总裁
不知道中国的读者读到美国人会对买一双60多美元的童鞋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作何感想?我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甚至会比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更便宜,这样的出口,这样的制造,会给中国带来多少利润,多少福利?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
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目前萨拉们的最终选择还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些许欣慰,因为全球化是“萨拉们”不得不接受的一种生活。但是我们必须设想,只有有一天,中国企业通过质量、口碑、品牌真正赢得了“萨拉们”的心,目前让中国企业生不如死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障碍才会不攻自破,到那时中国企业也就真正成为世界全球市场的新贵。因此,对当今的中国企业家而言。萨拉?邦焦尔尼的这本《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不失为一堂生动且具实践意义的客户体验读本。
――王立鹏,中国经营报社
常务副总编兼《商学院》杂志主编
“省钱”的某种意义就是价值的创造,中国是在牺牲资源、提供人力的同时,压缩自身利润空间而为全球创造价值。所以“中国制造”横扫全球每个家庭丝毫不需要感到羞愧,因为我们在为每个家庭不断创造价值。反倒是中国需要反思,如何从“价格决定竞争力”的死循环中找到另外一片蓝海。
――方玉书,新浪财经频道主编
她不是经济学家,但她和她的家人所完成的一次“生活中的经济学实验”,却充满了草根的真实性。
――CCTV新闻《世界周刊》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我们的一些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生存了下来,一些还走向了世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像联想、海尔这些成功走向国际的中国品牌,代表的就是中国品牌的明天。
――《环球时报》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内容节录:
在这个阴沉的下午,我坐在沙发上,环顾节日后乱得一塌糊涂的家,后背猛然冒出一股不安的凉意来。照理说早就该注意到,可我直到此刻才发现――中国占领着我的家!
中国,在DVD播放机上散发着幽蓝的光辉;中国,在客厅一角圣诞树上垂下的灯泡和玻璃球上闪闪发亮。中国,在我脚下的条纹袜子上蹭得我脚痒痒。中国,躺在门口那一堆脏鞋上,透过红发洋娃娃的刺绣眼睛,打量着周围的世界,还用中国造的咀嚼玩具,逗弄着我家的狗。中国,从钢琴上摆放的台灯洒下一轮黄色的光晕。
想要彻底驱逐“中国”,为时已晚。要是把我们已经抬进家门的“中国制造”全扔了,我家也就差不多空了――就跟院子里那棵垂死柠檬树的干枯枝条一样,只有零零落落几片叶子。
他的确给维斯做成了一辆车,但我觉得它更像根木头棍儿。维斯似乎不太热心,甚至等苏菲摇摇晃晃地走过来,把小车拾起来,他都没吭声抗议。
有时候,你很难取悦一个21世纪的小男孩。尤其是你连一套中国造的轮子都没有。
办公用品商店的打印耗材区,我翻过盒子,仪式般检查了标签。如我所料,坏消息:墨粉,日本造;墨盒,中国造。只有这种墨盒才配我的打印机,制造商警告说,如果用其他品牌会有危险.但我顺便翻了架子上的其他品牌,指望找出一盒能用的非中国产墨盒采。全都是中国造。
安装师傅上门后,说安装费是75美元,并且好奇为什么我居然以为他们会给我们四个月的折扣价。我们在客厅扯皮期间。我快速瞟了一眼师傅背后挂的光纤线――中国制造。最终,我们没有安光纤。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使用中国工具完成交易的上门维修人员及其他人士,我没有制定对应的抵制规则。
(摘自《华夏时报》)
(图片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提供)
(信息反馈请发至cxj9693@sina.com)
责编:曹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