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对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从不同类型的气象节目入手,对主持人的语言样态进行梳理规整,并从审美层面重新审视气象节目主持人的风格。 【关键词】电视气象节目 主持人语言风格 审美
一、主持人主持气象节目
1984年,春节晚会首次与全国人民见面,为中国传统的春节又增添了浓厚的喜悦之情;也是这一年天气预报从只有手绘的天气形势图,发展到了有黑白云图,也有了微机图形显示,手绘的图表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时间流转到1993年,主持人开始在气象屏幕前指点江山,历经十年的发展变化,气象节目也以特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它在电视舞台上无可替代的位置。
电视气象节目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CCTV-1晚间《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的收视率一直雄居央视榜首。自然,融入主持人之后的天气预报多了几分鲜活,几分灵动,同时也使更多的气象信息通过主持人这个特有的载体呈现出来。1997年4月之后,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主持人阵容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没有推出过新人。2003年1月之后,《天气预报》的片头、版面历经数次改变,就连屏幕上的全国地图也为避免被主持人身体遮挡而逐步偏向画面右侧。不过,这一切都属于动态的局部微调。一直到2008年,《天气预报》节目出现了两项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新主持人闪亮登场;其次是节目的整体版面有了一个大的变化,在保持服务节目内在品质的前提下,节目包装更加适合表现节目的信息传递功能,包装理念也更加国际化。开播于1980年7月7日的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在2009年国庆期间的全面改版,使天气预报节目的系列“塑形”有了一个暂时的结点。在改版的同时,节目画面也由标清升级为高清,清晰度是原来的6倍。而作为贯穿气象节目始终的节目主持人也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应该看到,公众关心气象节目主要是因为他们需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资讯。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视气象节目面临互联网和手机等新的天气资讯平台的挑战,如何保持电视气象节目的长久繁荣发展,是气象节目制作者和主持人必须长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气象节目主持人的优势,把主持人打造成节目的品牌标识,让主持人成为电视气象节目的牵引力,让他(她)们在云图前主持的身影幻化出别样的美丽。
二、云图前主持风格的别样美丽
孙玉胜曾经说过,电视发展格局的根本改变要从改造我们的语态开始。其实无论对什么样的节目来说,“真诚”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种宣传态度,更是一种指导节目操作的方法。希望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必须先在传播过程中建立一种对话双方的平等,平等才可能亲近,亲近才可能喜欢,喜欢才能真正把电视本身的优势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来,气象节目本身空间的提升也是依靠这样的方式。
1、气象节目中主持人语言的表达风格
在分析气象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之前,应该先对各类节目主持语言的风格变化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西方的电视文化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娱乐节目振聋发聩地亮出自己的口号。主持人的各种搞怪,港台腔以及夸张的动作表情,呈现在了娱乐节目的舞台,所以播音主持的语言自然成了娱乐色彩和娱乐精神的表征;不仅仅娱乐节目的口语表达呈现多样性,很多访谈甚至新闻节目的语言表达也逐渐脱离了过去那种高调、刻板、单一的语言形式,从主持人的语言链条到口语表达,都体现着现代人们审美认知所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广播电视是主流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消费市场,是精英文化的重要培育基地,所以播音主持的口语表达要在内容上引领受众,在表达上贴近受众,在认知上感染受众。
这些年,气象节目从包装风格到播报方式都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主持人语言作为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有特定的规范要求。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气象节目主持人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他是气象科学的传播者,必须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把气象资讯和知识准确、及时地传播给观众;另一方面他又是观众的代表,他也要从观众的角度考虑,把气象资讯和知识明白无误地播给观众。如何让观众愿意接受你的节目、如何让观众明白你所传播的气象科学知识,这些都考验着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考验着电视气象节目的发展。随着《天气预报》的不断改版更新,对主持人的讲解语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气象节目本身也在发展中更加充实丰富,不同类型的气象节目本身也需要不一样的主持风格。比如早间的《朝闻天下》和《第一时间》之后的气象现场播报,就需要主持人具备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对气象知识本身的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在现场的连线中自如娴熟地描述天气情况,又因为是早间,所以也需要主持人本身语言有足够的跳跃性和节奏感,要求语速稍快,同时又要清楚地为大家解说这一天的天气情况;而像《新闻联播》之后的气象播报就需要适时地放慢语速,因为晚上受众的生活节奏要慢于早上,所以更需要娓娓道来的感觉,把一天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天气表述清楚,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第二天的生活;再比如CCTV-5的《天天体育》节目,因为气象会对体育赛事造成影响,所以如果结合比赛分析天气,就会使节目显得更加生动灵活,会更加符合节目受众的口味和需要。
2、播音主持语言样态的审美分析
分析了气象节目中的不同语言样态,我们可以看出任何语言表达特点都是与节目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风格和情趣。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是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主体化。播音主持语言的审美功能,使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更是人们在理解沟通的文化模式中,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流的“生命体”。播音主持口语的表达超越了语言的实用性和理解性的层面,在受众的想象和情感中实现其美学价值。因为在播音主持语言的创作过程中把主体让渡给了节目本身,随之淡化甚至消解了传播语言创作时所具有的主体性,这样就形成了审美的情趣。播音主持语言包含了创作者直接生动的表达,这就使语言本身有了审美的意象,具备了审美的功能。
当受众作为审美的主体欣赏广播电视节目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播音主持口语表达所营造的一种“审美情趣”中,这里就牵扯了处于“审美情调”氛围中的主体意向性心理状态。当审美的客体以色彩、声音、形状等呈现在主体面前,主体心理便随之做出反应,展开“回忆――联想――想象”的一种表达建构,进而开始归顺口语表达的脉络层次、语言的样态,在思维中形成语言的雏形,然后开始进行播音主持的口语表达。受众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心灵体验的丰富感,更重要的是关注自身和审美对象之间的精神互动,受众是在有声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了一种认知的共鸣和情感的共识,进而与主持人在节目共同的气场中产生一种心灵的互动沟通,使播音主持的口语表达更加符合审美的标准。
所以,通过现在气象电视节目的形态多样性和语言丰富性,我们可以认识到播音主持口语表达的重要地位,因为它从审美的层面揭示了节目主体和受众的密切关系,通过语言审美层面的理念贯通,可以更好地传达气象信息,从而引领受众关注的焦点,满足受众对天气情况的了解需求。■
参考文献
①孙玉胜:《十年》,三联书店,2003年8月1日第一版
②季宗绍:《电视深度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08级播音硕士班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