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然而,跨文化传播并不只是一个单向的运动,它包含着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化与异质化等多种文化力量的互动。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到合适的空间。
【关键词】全球化 跨文化 音乐流动 中国风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向文化、观念领域蔓延。不同文化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文化间的界限也渐渐模糊,全球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而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移动电话等等高科技信息手段的广泛应用,更是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时空观念。正如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生存的地球已然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一、中国风与中国风的流行
传统中国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出现,或者将传统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是当今中国流行乐坛上的一“景”,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中国风”的内涵,不同身份“中国风”的参与者和爱好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在一些流行音乐人看来,“最近所提到的‘中国风’一般指的是近几年来的,比如从周杰伦他们开始,有一批新生代的创作人和创作歌手,他们自觉地把中国一些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里”。
此外,在互联网上有人把“中国风”的概念界定为“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针对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它对“中国风”的理解只停留在了音乐形态的层面,而缺少了从观念形态方面对“中国风”特点的总结,并且该概念中“三古三新”的提法还有待商榷。
在上述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风”指的是于2005年开始兴起的,以周杰伦、王力宏、陶?为代表的,以R&B音乐风格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强调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作品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能引起听众民族审美心理共鸣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风潮及其音乐作品。
事实上,如果追溯的话,李叔同应当是将中国元素与西方流行音乐嫁接的第一人。1915年他将美国人J.P.奥德韦的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梦中的家园和母亲》)一曲重新填词,所填的新词受到范仲淹的《苏幕遮》,马致远的《天净沙》,王实甫的《西厢记》“送别”一折的启发,于是有了直至今日依旧脍炙人口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歌曲是在和R?B(节奏布鲁斯)曲风结合后,才找到自己的风格框架,经过陶?,王力宏,周杰伦三位歌手的开创,出现了一个较完整的风格形态。伴随着周杰伦与费玉清合唱的《千里之外》一唱惊艳,中国风音乐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时期。
二、“中国风”中中西文化元素的结合
2001年当周杰伦推出第一张专辑《范特西》时,没有人可以想到,这个用含混不清的吐词方式来演唱的男生,能在之后的五六年里迅速占据华语乐坛的霸主地位,并且迅速成为中国风音乐的最佳代言人之一。
他最近的一张专辑取名与第一张遥相呼应――《依然范特西》。“范特西”是英文单词Fantasy的音译,象征其“幻想,狂想,荒诞不羁”的音乐理念。这也正是这批新生代音乐制作人,通过中国风音乐的创作,渴望传递的内核信息:即通过时尚元素和传统元素的嫁接,东方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营造一个耳目一新,同时又光怪陆离的音乐意境,炮制另类的视听盛宴,以期满足青年一代观众的流行审美标准。
因此,中国风音乐的兴起,绝对不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或者民族音乐的原路回归。以王力宏的《在梅边》为例,近六百字的歌词讲述的是一个“新新人类”对明朝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的现代理解。歌曲配乐利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乐器,也有表现缠绵悱恻,刻画爱情意境的辞赋。可是这些尝试都是基于整个Hip_Hop(嘻哈)曲风的基调之上,连配合歌曲拍摄的MV也是如此,电脑三维做出的国画水墨背景中,昆曲表演者与帽子歪戴,嘻哈打扮的歌手交替出现,但主次之分显而易见,都是为了表达歌手在快节奏京剧古典乐器伴奏下,用说唱的形式道出的主题“牡丹亭描述的浪漫不可思议?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新新人类?没有时间吃饭?上网到眼睛酸?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这是一种在后现代语境下创造的支离破碎的主体,符合嘻哈音乐本身的特征,即 “将过去和现在强拉硬扯在一起,别出心裁的制造出一种异类的产品”。其总体面貌就是将抽象,写意,抒情,诗画的传统戏曲与西方流行音乐衔接,通过电子媒介,以一种荒诞变换的手法将传统的戏曲音乐解构,向受众传递爱恨、恐惧、希望、欢乐等和原来文本毫不相干的的情感。
在当下宽容的音乐生存环境之下,中国风音乐的词创作也就显得随意很多,歌词的叙事结构和内容变得无关紧要,只要意境和情景够中国化就行。中国拥有太多的古诗词赋,门类众多的地方戏曲,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要取一瓢,加入在流行音乐中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与R?B,Rap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目前所听到的“中国风”,不论是古诗词赋,古旋律还是民族乐器的融入,其目的只是为营造古今合璧,怀旧与时尚的意境服务,是对西方流行音乐主体的一种“本土化”的点缀,而这些点缀是不可能改变既有流行音乐的审美框架和建构标准的。
虽然周杰伦一再申明他的音乐中,东方色彩一定要盖过西方,西方的东西可以借鉴一些,但目的是将中国音乐发扬光大;王力宏也引入了“chinked-out”这样的音乐理念来定义自己立足民族风,计划开辟华人嘻哈音乐的新领域。但总体而言,“中国风”音乐更像一块三明治,内核依然是现代欧美流行音乐的既定准则,外面搭配两块中式蘸酱的面包。这种文化的三明治现象在跨文化转播过程中比比皆是。最早出现在语言交流中。这也是全球进程中的一个体现。因为,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必须是基于一种共通的语言之上。全球化的文化流动,使得语言习惯,文化的传承,被迫以一种新的面貌,甚至新的内涵和意义继续。
结 语
中国风音乐的产生,和其它文化的形成一样,都是由移民,旅居者最先构建出来的文化图景。这是因为在涉及创作抉择时,艺术家首先是接受一定的文化,再把一定的文化内涵灌输给别人。传统就是这样一次一次被打破和重新建立的。也就是说,作曲家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自己的选择,而是受制于一定的音乐背景和文化条件。但另一方面,他也绝非全然被动受牵制,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与创造,反过来主动改变着他所在的音乐图景和文化氛围。这些音乐人通过新音乐形式的演变,完成了个人音乐理想,并在不自觉中对传统戏曲音乐,对少数民族音乐这样一些遗产性文化的传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成了跨文化音乐交流中的生力军。但是,中国风音乐的持续发展和推动却不应该只依赖于他们。现今流行中国风歌曲都还是由脱离于内地“母体”之外的港台及华裔歌手演唱的,内地歌手要么只是单纯的模仿,缺乏创新;要么就是所做音乐始终不为人知,不为传唱。
泰勒预言,未来音乐的形式应该是一种“部落音乐”,就是将基本的技术音乐方法与从世界各地的非西方音乐吸收到的营养结合起来。而中国风音乐,其实才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①阿努拉?古纳锡克拉 著,张敏强等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王烈生,《论时尚与文艺的意义互动》,《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③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传播学论文选粹Ⅲ》,南京师范出版社,2000年版
④约翰?斯道雷 著,杨竹山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8页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