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摘要】《南京零距离》等民生新闻节目的火爆带动了对整个广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研究和讨论。笔者通过对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的剖析,总结出此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广播 民生新闻 主持人语言 个性表达
  
  近几年,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纷纷推出了自己开办的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传媒界近几年少有的现象,而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
  一、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的特点
  (一)通俗易懂,表现方式多样化
  广播民生新闻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上,决定了它的平民化特性,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表现形式,都是最通俗易懂的。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夹叙夹议》节目有一期是专门讲经济发展的。节目从一个小股民日常生活的变化谈起,讲到股市的波动对他个人生活的影响,进而谈到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这样,枯燥的统计数字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也让人觉得触手可及。
  (二)主持人的“平民化”表达方式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是民生新闻的核心特点。而作为民生新闻节目重要构成部分的主持人也应当符合节目的整体风格,所以,“平民化”成为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为:
  1、视角“平民化”。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要求播音员字正腔圆、语势稳健,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就着重强调了庄重大气、稳健有力的播报风格。而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与此类新闻节目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民生新闻的题材直接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因此,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平等”观念突破了“播报”的模式。在百姓看来,他们并不是在播报新闻,而是像邻居、朋友一样,用彼此熟悉的话语方式拉着家常,表情丰富、话语生动地聊着身边的事、周围的人。这里表现出的平民视角正是主持人对百姓的关心和对听众的贴心。
  2、表达内容“平民化”。广播民生新闻将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主要内容,决定了节目切入视角的“平民化”。但是琐碎的日常生活如何体现出报道价值,这就需要主持人对于民生新闻的“加工”了。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加工”信息的特色就在于“平民化”的解读和分析。他们经常会利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从小事入手,“深入浅出”地帮助老百姓分析、理解内容背后的含义。而且他们还经常巧妙地运用老百姓所熟悉的口语、俗语和歇后语等,来配合叙事说理。这样,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就变得通俗、丰富、鲜活了。
  二、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现状
  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竞相开花,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广播节目,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夹叙夹议》,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新闻你我他》等。这些节目不光满足了听众的需求,而且为我国新闻媒体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但受到工作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差异的影响,各地节目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作为节目主体的主持人,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通话不“普通”。很多一线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没有经过严格的普通话训练就匆匆上岗,经常出现发音不标准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传播的效果,更是对听众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现在众多的广播电台都要求实行主持人的“采、编、播”一体化。这样做一方面使主持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节目的整个制作流程,有助于主持人把握节目整体,但另一方面,由于主持人对播出设备的操作等工作并不在行,因此节目中时常出现空播、停播等播出事故。第三,主持人的评论水平不高。一些地方广播电台民生新闻节目出现泛娱乐化倾向,主持人在评论的时候信马由缰、随意调侃。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看到,主持人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努力地进行一些科学系统的声音训练和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同时,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加强自己的道德建设。否则,势必会影响传播效果,也会使主持人在听众中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
  三、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分析
  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立足百姓,服务百姓,节目题材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新闻内容注重平民化、趣味化、故事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主持人应当放下身段,使自己与听众像朋友一样去交流和沟通。同时,主持人的语言特点也受个人的心理、文化、气质等因素的影响。“主持人的语言可以通过主持人所关注的话题、立意、材料组织、话语方式、表达特点表现出来。纵观优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或与他们的经历有关,或与他们的性格有关,或与他们的知识背景有关,或与他们的情感体验有关,或与他们的文学修养(包括语言修养)有关,或与他们的审美追求有关”①。这也就是说,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同时也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与电视的视听语言不同的是,广播节目仅仅依靠“声音”来表现内容,而且广播民生新闻节目要求主持人在播报、讲述及点评等多种表现形式之间自由转换,因此对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共性特点
  1、精粹口语,生动鲜活。“传播不是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单向过程,而是具有信息交流的双向性质”②。对于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平民化的生活语言能更好地为节目服务。语言的表达不能用“说教式”、“命令式”,主持人应当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式去感动听众。这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对听众来说,是最好的尊重和理解方式。主持人语言的平实、谦和可以给听众以亲切感、自然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口语化”是指在剔除了生活中自然语言的糟粕成分,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力支撑并富于美感的返璞归真的口语,而不是生活中彻头彻尾的口语③。纵观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几乎所有的主持人都采用口语化的新闻播报方式,以平常的生活语气,树立和听众平等的观念,在语言中增加一些日常辅助的语句,用群众化的语言方式把新闻“说”出来。
  2、坦率真诚,直达人心。坦率真诚,乃交友之道。主持人和听众之间也要建立这种朋友间的关系,因此,坦率真诚同样不可缺少。从传播学上讲,传播者向受众传播的首先是编码,这些编码必须经过受众的解读之后才能被接收和理解,这就要求受众具备一定的解码能力。而主持人作为大众媒介中的传播者,应该努力提高编码水平,降低对听众解码能力的要求。广播既然是大众传播媒体,以朋友身份、平等关系出现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自应放下身段、降低视角,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拓展听众的视野。通俗易懂是一种沟通方式,它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力。
  3、善用幽默,冷面调侃。幽默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丰厚学识和心底智慧的折光。主持人如果善于使用“幽默”这一法宝,将会使节目熠熠生辉。幽默的语言对于综艺娱乐节目适用,对于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同样适用。新闻类节目因其时效性、客观性、真实性的特质往往给人过于严肃的感觉,如果主持人也表现得过于严肃,传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难以得到受众的认可。但是,如果主持人在严肃的新闻节目中加入适度的幽默和诙谐的语言,就可以减缓新闻节目的节奏,调节新闻节目的严肃气氛,在亦庄亦谐中使受众轻松接收,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幽默并非一定要让听众捧腹大笑,而是要让听众在微笑之余能对新闻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所以运用幽默一定要贴切,掌握好分寸。因此对幽默的运用,对于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是难点也是重点。
  (二)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中的个性评论
  与电视节目相比,广播的表达形式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声音”这一途径向受众传达信息。如何能让受众更好更快地接受自己传达的信息是摆在每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面前的难题。而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无疑是主持人缩短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的重要手段。语言的个性化,指的是主持人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个性化是节目主持人的魅力所在。正是这种个性的魅力吸引着受众,进而喜爱这个节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成为如今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要特征。
  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与常规新闻播报节目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点就是民生新闻节目中穿插了很大比例的主持人评论语言。而受到文化水平、个人阅历、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因此,不同的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评论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成为当下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又一特点,即个性化的评论语言。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当下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两种评论方式。
  1、事实评论。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评论要贴切,不能说空话、套话,要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在评论时,如果主持人能够平实一些,多提供一些与新闻有关的事实,少说一些评论性极强的话,尽量少表现主持人个人的倾向,让受众在获取更多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去下结论做出判断,相信会比义正言辞的说教效果更好一些。
  2、含蓄点评。给受众提供更多的事实,让受众自己下结论,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也增强了评论的效果。另外,主持人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更好的显示评论的色彩。
  结语
  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既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个语言艺术工作者。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主体,要能将这些新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传递给听众。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集采、编、播于一身,是节目的核心人物,是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恰恰也是广播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今后努力的方向。但是在提高这些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主持人也应当提高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语言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上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①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②段鹏:《传播学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③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2010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何健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