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九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乡试,以示普天同庆。浙江绍兴有个秀才叫周用吉,连考了几次都未中举,屡试不第,也愁坏了父亲周福清。周福清是同治十年进士,这年因为母亲去世,他已辞官在家为母亲守孝。
眼看大考在即,周福清又为儿子的前途担忧,忽然得知此次的主考官是殷如璋,不禁眼前一亮,心想天赐良机。两人是同年进士,而且私交很好,周福清打算去找殷如璋帮忙,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周用吉中举。晚清官场贪腐成风,科场也非净土,这是公开的秘密。消息传出,又有五名秀才找到周福清,想通过他的关系去行贿主考官,并表示愿意出钱。周福清答应了。
主考官殷如璋从北京出发,取道运河南下,会在苏州稍作停留。周福清得知消息,立即带上仆人陶阿顺赶往苏州,提前等候殷如璋。周福清写了一封亲笔信,信封内还有一张一万两的银票、行贿考生的姓名以及事先定好的关节。
所谓“关节”,就是在试卷上做暗号――考生事先与考官串通好,在答卷上留下特殊的文字记号。比如第一段以“夫”开头,第二段以“也”结尾,考官阅卷时便有迹可寻。有一位考生与考官暗通关节,考官让他在八股文破题中连用四个“一”字。此人依计而行,破题中写道“儒一而为不一,圣人一勉之一诫之焉。”发榜时,果然高中。
此法的确高明,天知地知,几乎无据可查。周福清为官多年,深谙此道,他让仆人陶阿顺带着信去拜见殷如璋。清政府规定,考官在赴任途中不准会见亲友,以防止营私舞弊。陶阿顺是个老实人,向来行事稳重,周福清对他很放心。当时,殷如璋正在舱内与副主考谈话,看到陶阿顺送来厚厚的信封,已心知肚明,但不便当着旁人的面拆看,于是装着若无其事,让他先把信封放下,出去等候。
陶阿顺站在岸上,等了半天,却不见下文,不由得心急如焚。他心想,糟糕,万一这个殷大人收了钱不认账就麻烦了,一万两银票啊,如果稍有差错,回去怎么交差呢?那时不像现在,还能打个电话提醒一下。他站在岸上,离船又挺远,最后实在急得没办法,只好对着官船大喊一嗓子:“殷大人,信封里还有一万两银票呢!”
船舱内听得清清楚楚,殷如璋吓得面如土色,为求自保,只好公事公办了,当即命人将陶阿顺拿下。陶阿顺只是个小小的仆人,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哪能想到,他这一嗓子喊出来,要让多少人人头落地!而他更无法预料到此举会让他在中国科举史上留名,虽然并不光彩。
事已败露,朝廷震怒,严令查办,周福清无处可逃,只好投案自首。周家不得不变卖家产,上下打点,四处活动,家财散尽,总算保住性命。周福清被判为“斩监候,死刑缓期执行,入狱八年后释放。周福清的儿子周用吉,在案发两年后病故,周家迅速衰败。
这就是晚清的“周福清科场贿考案”。在中国科举史上众多舞弊案中,这不过是个小小的片断,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情,有谁还会记起那个冒失的仆人陶阿顺呢?
但历史往往充满诡异,因为陶阿顺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无一人能够逃避。其中包括周福清的孙子,也就是周用吉的儿子――周树人,即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
这一年,鲁迅才12岁。少年丧父,亲眼目睹家族由盛而衰,也让他切身感受到了世态炎凉。繁华旧梦,已成过眼云烟,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一颗年少的心灵,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冲击,世人已无法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