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纽约市北郊,哈得逊峡谷河上游一个风光秀丽的岩石坡地上,依山傍水有一片哥特式建筑群,这里便是著名的“美国陆军军官学校”,简称“西点军校”。西点军校的军人公墓里,有一块用中英文双语字书写的墓碑,上书“显考陆军中将温公应星府君之墓中华民国五十七年六月”字样。如今,这里已成为到西点造访的中国人必来瞻仰的一景。这个叫温应星的中国人到底是谁?怎么能够葬在美国最著名军校的军人公墓里?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公费留洋,与巴顿将军同班
1887年,广东台山县罗洞乡一个官宦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孩子就是温应星。他的父亲为清朝进士,任七品知事。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温应星深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日日寒窗苦读,希望有朝一日中榜入仕。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昔日的帝国逐渐衰亡,新兴的政治正在酝酿变革的历史时期。这注定了温应星不可能按照父辈的人生轨道发展。
1901年,温应星入南洋公学(即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学习,后来,他又考上了唐山北洋工学院,曾任粤汉铁路学生实习工程师。有一天,他和同学到北京,正好看到墙上张贴的清廷公费留美招考布告,布告中许诺,凡留洋归来,可优先考举。温应星不禁眼睛一亮,觉得这是一个求取功名的捷径,于是就欣然报名参加了考试,不想幸运地一举考中,成为清华学校的留美学生之一。1904年的秋天,温应星背负着家人的希望与闯世界的满怀豪情,兴奋而又依依不舍地登上了赴美留学的轮船,经一个月的海上颠簸,来到了陌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成为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弗吉尼亚军校在传统上只接受美国学生就读,但1904年秋,此一惯例被打破,温应星与其他两名中国学生陈廷甲(即陈廷麒,此人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温济忠(温应星堂叔)成为第一批进入该校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刚开始,他们头上的大辫子让那些美国同学觉得奇怪又好玩,当然,也有因此而耻笑他们的。可不久以后,温应星即以中国学生特有的品学兼优,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因而与同学之间相处得和睦亲切起来。不想,七个月后,即1905年,温应星接到清廷的指令,让他立即转入西点军校。此一转折,让他有幸与曾经留级、后来在二战中成为著名将军的巴顿先生成了同班同学。
在美国,无论是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还是西点陆军军官学校,都是以专门培养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第一流的领导人才为目标的著名学府。在这里,每名学员都必须接受良好正规的严格教育,所以,建校以来,在历史上为美国培养了无数风云人物,出了不少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政治领袖。这样明星级的军事院校,美国的青年学子想要进入已属不易,何况中国学生?
一进入西点,温应星就感觉这里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不同。这里要求更严,生活更苦,所以更能塑造非凡的军人气质。于是,他抓住时机,刻苦攻读,他的实用“军事工程”成绩很快成为全班第二名。然而,1909年从西点毕业时,由于一定的语言障碍的影响,在该期一百零三位学生中,温应星的综合成绩只名列全班第八十二名,而闻名中外的二战英雄巴顿将军则是第四十五名。根据史料显示,这一班同学中,光将军就产生了二十八位,温应星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学生留学史上,温应星是第一个从西点军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英雄无用武之地
温应星从西点毕业的时候,正是清廷快要灭亡,民族危机深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的动荡时期,出国前清廷对那些留学生许下的留洋归来可优先考取进士的诺言,已经难以兑现了。所以,温应星从西点毕业回国以后并未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只好先在广东军校担任数学教师。后来,辛亥革命爆发,他便追随孙中山。孙中山看他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又能说流利的英语,就把他留在大元帅府做自己的英文秘书,后来又调任第三科科长。据说,他还当过宋美龄的英文家庭教师。然而,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依然不是很适应,他一个西点军校的“军事工程”高才生,在派系复杂、军阀割据的旧中国,尤其是在官场,失去了发挥能力的空间,让他深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所以,1914年之后,他又干起了老本行,先后担任了川汉铁路工程师、大冶铁矿工程师和浦口商务局工程师,直到1920年才升任旅长。
1921年年初,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张作霖的奉系北洋军阀势力在东北不断扩大,而俄、日对东北的野心,又让张作霖感到压力很大。为了摆脱日本人对奉系的要挟并处理好同俄、日之间的关系,张作霖决定向美国政府求助,打算聘请一位资深的美国军人来担任自己的军事顾问。在美方派来的顾问当中,有一位名叫费霖的陆军少校,恰好是温应星的同班同学,就对张作霖说:“你们中国就有西点毕业的专业人才,为什么还要花大笔钱找我们美国人来?”他就把温应星推荐给了张作霖。此时,南方的国民政府正有意在旧军阀中安插势力,得知此事,也就很爽快地把温应星安插到奉军任职。
温应星来到奉军后,张作霖先是委任他为沈阳警卫旅参谋,后来又让他担任中东路警务处处长,最后升任沈阳特区警卫长。1928年皇姑屯事件以后,温应星偕全家星夜兼程逃到了北京。当时,北京是奉系的老地盘,也是新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因受新思潮影响,北京各大学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清华大学也是学潮风波不断,所以,先后就有两任校长都因此被迫离职。温应星本来就是从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出国留洋的,算起来也是清华大学的校友,在此风雨飘摇的关头,经过校友的推荐,清华学校校董会研究后,决定聘请温应星为清华大学第五任校长。因此,在清华校志上,温应星是直至目前为止,唯一担任过中国国立大学校长的职业军人。这是温应星生平最得意的一份差事。然而,温应星在清华校长的职位上仅干了两个月,便奉调南下,去上海当了公安局局长。
投靠宋子文
旧上海乃是十里洋场,在腐败委靡的风气下,许多人把公安局长视为捞油水的肥缺。而一个西点毕业的职业军人,来这里当公安局长,用今天的话说,那绝对是“专业不对口”了。所以,温应星初来乍到就遇见了一件与西点职业军人教育格格不入的怪事。
当时,上海的黑社会势力十分猖獗,而且已经渗透到了公安局内部。就在他上任伊始,与黑社会暗中勾结,本身也是黑社会老大之一的上海公安局侦缉大队的大队长卢英,就主动找上门来,讨好地给他出主意说,只要让上海市民把门牌号码更换一遍,虽然每家只摊六毛钱,也是不小的收入。按照惯例,他们可以从中抽取一定的油水,好中饱私囊。温应星听后大不以为然,反而作色道:“门牌不能换,这钱俺也不能拿,拿的话我绝子绝孙!”卢英没想到自己的一腔“好意”竟碰了一鼻子灰,不禁对温应星怀恨在心,把他当做自己发财致富的障碍,便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与温应星暗中作对,千方百计地排挤他。面对这种腐败滋生的土壤,哪里有温应星这样职业军人的生存环境?温应星挂冠而去,到南京担任国民政府的宪兵副司令去了。
然而,在国民党军队内部,自蒋介石篡夺了国民政府的政权以后,国民党军队的嫡系就成了蒋家班,所以,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清一色全是有黄埔军校背景的军官,这里显然也不是温应星能久待的地方。后来,因为与奉系张学良的关系,他投靠到了宋子文的门下。
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哈佛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国民党的主要经济来源由宋子文掌握着。宋子文与蒋介石是姻亲不假,可暗中却明争暗斗。1928年宋子文任财政部长后,对国民政府的财政进行了改革,同时,暗中自立山头,积极筹建一支完全由财政部调遣的“亲兵”――税警总团。这只警察部队,武器装备全部是德国正规军装备,但是,其主要军官则清一色是毕业于美国著名军校的留学生。因为宋子文素与奉系的张学良要好到可以同穿一条裤子。而曾在奉系干过,又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温应星便成为宋子文麾下的骨干――财政部缉私处处长。1930年冬季,当宋子文将财政部的两支税警总队扩建成了税警总团后,温应星先后两次(第一任和第四任)担任这支部队的总团长。温应星完全按照美式军规训练这支部队。在担任税警总团团长期间,温应星十分注重军队建设,为税警总团增设了工兵连。1933年2月,在温应星的精心调教和宋子文的财政大力支持下,这个工兵连迅速扩充为工兵营,并成为当时中国军队中设备最先进、技术最优秀的工兵单位,从而让税警总团成为一支训练有素,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武装力量。在后来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税警总团的战斗力在战斗中得到了世人的充分肯定。
但是,随着税警总团的实力日益壮大,宋子文有钱又有枪,便产生了与蒋争衡的企图。这时,美国也在背后积极支持并怂恿宋子文倒蒋。于是,宋子文多次秘密往返北平,决计与在北平的张学良联合反蒋。
有一天,宋子文命令温应星带领驻陇海铁路以东的几万名税警总团部队乘火车开赴北平,准备用“请蒋下野,以清君侧”的名义反蒋。但在温应星率部队路过郑州时,引起了河南省主席刘峙的注意,刘即用长途电话告知在保定忙于剿共的蒋介石。蒋介石大吃一惊,随即电令温应星:“没有军事委员会命令,任何部队不得私自调动。你部火速返原驻地待命。”同时,蒋又对沿线部队下令作好战斗准备。温应星见势不妙,只好将部队退回。宋子文的反蒋倒蒋计划,就此烟消云散,但是,这已经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随即以种种借口对税警总团进行整编,而温应星自然也就变成了宋子文倒蒋的替罪羊。1936年蒋介石借口对日作战的需要,以黄埔系接管了税警总团,温应星被调入南京高级将官训练班培训,然后另任他职。温应星始终得不到实权。在热烈的抗日战场上,温应星成了局外人。
一生坎坷,客死他乡
温应星一生中,西点军校学习的经历既是他的荣耀,同时也是他的枷锁。在蒋介石的眼中,这个从西点毕业的职业军人始终是个异己分子。而对于温应星来说,自从留洋归来,一直在风起云涌的国内革命战争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所以,在他的职业军人生涯中浮浮沉沉,也成了家常便饭。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温应星不愿跟随蒋介石溃逃台湾,而是以中将军衔退伍,由香港辗转到了美国定居,在华盛顿威斯康星大道开了一家洗衣店。1954年9月2日,当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了解到这位洗衣店的小老板居然是鼎鼎大名的巴顿将军的同班同学,西点军校的毕业生时,也不禁欷?,曾文情并茂地对此事进行过报道。一代名校的毕业生,晚年甘于寂寞,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震惊。这或许也算是对蒋介石腐败政治的一种讽刺吧!
1968年5月28日,温应星在其夫人去世后的第九天也驾鹤西去。临终前,温应星曾向儿女们表示过自己的愿望:去世后,有可能的话把遗体安葬于家乡,如果不能实现,就安葬在西点军校。按照父亲的遗嘱,温氏兄妹携带材料,多次赴美与西点军校方面商谈,理由很简单,他们的父亲温应星是中国首位西点军校毕业生,而且与美国的多位将军是同班同学。他们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校方,校长柯斯特少将特准将温应星中将夫妇安葬于西点军校军人公墓。从此,来到这里瞻仰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在中国的将领中,曾有过从美国顶级军校毕业的留学生。■
(责任编辑/金 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