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些温州老乡把资金从楼市抽出投到其他项目,他们是对市场最敏感的,风向已经变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狄更斯这句知名的话来形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似乎非常合适。
温州籍投资客王立强对这句话的感触更深。2003年,王立强带着70万元只身来到上海打拼,和众多温州老乡一样,他选择买房投资。频繁地“买进卖出再买进”后,2008年年底他手上有7套房产,扣除贷款,这期间王立强的投资收益翻了十几倍。
“那时候闭着眼睛买房都赚钱。”他说。
“事实上两三年前,已经感觉市场不好做,购房者观望气氛较浓,有价无市。”王立强明显感到房贷压力较大,只好变现,直到去年卖出自己在上海的所有房产,但他在一些二线城市还是购置了4套。王立强觉得自己比较明智,也比较幸运,如果现在才出手抛售,可能会更为焦虑。
对他而言,楼市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过,在资讯机构的数据里,这依然是最好的时代:近日最新全球优选住宅区域“世界等级指数”报告显示的数据表明,全球十大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指数自2005年起仍大幅上升77%,上海5年来房价涨幅高达143%,位居第二。
证明房地产市场依然向好的并非只有数据。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在一二线城市效应的逐步显现,众多有实力的房产开发商,近来已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武汉、成都等一二线城市撤离,转投三四线城市。在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幅度虽渐趋减缓的同时,三四线城市房价的涨幅出现新的飙升,形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
“但尽管如此,中国房地产闭着眼睛买房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去年以来,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温州等地对投资移民现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持这一观点的“炒房族”已不在少数。
透过不久前发布的《2011胡润上海财富白皮书》,我们可以得出,每871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人通过炒房成为千万富豪。相对于开公司的业主、职业股民和公司金领等“高技术工种”,炒房致富成为过去10年中草根上海人快速敛财的捷径。根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的数据,过去10年中,上海商品住宅均价翻了5倍还多。“过去10年是中国房地产,尤其是上海房地产市场炒房的黄金时代”,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认为,从2010年开始,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投资房地产还是能赚钱的,只是没有以前好赚了。”王立强说,为控制房价,上海市政府今年2月份出台楼市“限购令”,再加上限贷令和房产税,现在投资房地产在操作上和收益上远远不如以前。
知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认为,中国房地产分为两大周期,2010年之前的10年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年代。随后出台的三大房地产政策,预示房地产新时代的到来。黄金时代过后,长期来看,房地产会恢复它的本来面貌――居住属性。
买房者觉得买房更难,卖房者觉得卖房也更难。主要靠房产成交佣金支撑的中介业务,在成交量大幅下滑的行情下,日子也不好过,一些城市中介门店数量甚至逐日递减。
据了解,通过中介完成的二手房交易一般按房款的2.5%收取手续费,由于市场成交量持续低迷,当年一套价值200万元的二手房能获得5万元中介费的红火日子已经慢慢成为历史。多数中介门店陷入亏损直至关门歇业。
链家地产统计数据显示,北京6月份过千家中介公司零成交,400多家中介门店关闭。伟业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称,楼市调控加速了中介行业洗牌。在北京限购令出台之初,部分小中介公司已被淘汰,尤其一些“夫妻”小门店关闭。
据上海德佑地产副总经理罗亚东介绍,2010年3月,上海的房地产中介门店约有1.3万家,目前已减少至1万家左右。汉宇地产董事总经理施宏?提供的数据则更为惊人:近几个月来上海全市中介门店数量正在以每月2%~3%的幅度减少。不少独立经纪人为保障生活,已选择去大型中介门店做拿底薪的全职经纪人。
上海一家中介公司的经纪人刘华东特别怀念去年底生意好的那段时光,“每天房地产交易中心大厅都挤满人,多得让人恐怖!不用出去跑,坐在门店里一天也可以做五六单业务。”而现在,很多经纪人主动出击找房源、找买家,给以前客户群发房源短信,即便如此也没有生意。公司里员工连续几个月没有生意,靠那点底薪根本养不活自己。“走了就走了,没人挽留,流动性大的行业特点,加上冷清的行情,使得辞职或辞退这种事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房地产市场的阵阵寒意也传导到一手房的开发商层面。从房地产上市公司已披露的信息来看,2011年上半年业绩明显出现分化,多家公司净利润下降100%以上,甚至有5家预告下降超过200%,龙头地产企业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而一些中小房企则业绩增长放缓甚至亏损。2010年同期净利润高达4亿多元的嘉凯城,今年中期业绩甚至不够买一套豪宅。有一些企业虽然上半年业绩依然靓丽,依靠的却是之前的销售项目。
寒意并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正渐渐变浓。以北京为例,2011年7月北京新上市期房住宅签约率仅为7.1%,创近4个月新低。某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的可售面积按照周平均成交量计算,去库存时间分别达到16个月、10个月、7个月和12个月。此外,武汉、杭州、宁波的去库存时间甚至高达21个月、22个月和29个月,另有南京、福州、苏州等城市的去库存时间也超过1年。
一方面是销售下滑,另一方面是资金吃紧。从银行获得贷款越来越困难,信托融资又被各大银行叫停,开发商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脆弱的资金链。
另一个数据更能体现开发商的生存状况,今年前7个月,房地产行业内公开的股权并购总涉及金额比去年同期翻番。并购的案例数量和并购总金额及平均单案例并购金额均创造历史新高。
喜欢自称为“操盘手”的上海火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刘春也称,住宅项目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一些地产大佬纷纷转型进军商业地产项目也说明楼市热点开始切换。
“我的一些温州老乡也把资金从楼市抽出投到其他项目,他们是对市场最敏感的,风向已经变了。”他说。
不过,黄金时代终结,不等于房价立刻就会下跌。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一些海外投资移民有相当一部分是“炒房族”,由于触角敏锐、眼光独到,这些人大多在前些年中国楼市价格暴涨中获利丰厚。近两年来,这些人将自己投资重心转移到了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海外房地产市场及国内的三四线城市。
他们认为,随着政府调控政策的落实及保障房力度的加大,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上涨的空间有限,但三四线城市还会保持相当的升值空间。因为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过程中,带来了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这种刚性需求在一二线城市已趋于饱和,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家庭购置了2套及2套以上的住房。武汉电力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每年武汉中心城区零电费的房产多达5万套,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市民为家庭未来住房需求进行了相当的储备。
“其实,中国楼市泡沫的最大推手不是政府,也不是开发商,更不是炒房族,而是银行。”一些近年开始在海外炒房的投资移民说,“现今银行房贷模式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极为少见,这种房贷模式想要国内楼价不涨很难。”
以一户开发成本为8万元的房产为例,开发商售价10万元,炒房客首付20%即2万元后,即可贷款8万元购得房产。如果炒房客再以20万卖出,新的购房者只需出4万元,就可通过银行房贷购得房产,因为银行房贷不是以房产成本发放的贷款,而是以售价总额的80%发放的房贷。如此炒下去,表面上金融风险在银行,实际上却落在了房客身上。
他们认为,目前,一些银行在落实调控新政的过程中加大了首付比例,但其基数依然以房屋售价为主,这是调控政策难以奏效的一大原因。不过随着银行房贷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楼价只涨不跌的时代无疑将成为历史。
黄金时代已然过去,需要房子的人仍然在纠结,买,还是不买。而专家们的“口水战”则是房价在下半年“拐”或是不“拐”,不少购房者最后悔的是,在“拐”与不“拐”的争议中,错失了买的机会。
“房价的每次上涨、下跌都影响着我每根脆弱的神经。”上海一家零售企业的部门经理李小姐仍然在纠结,房价高的时候不敢买,怕会跌下来;房价低的时候又觉得还会再跌。
2011年上半年的楼市恰如一杯“温吞水”: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不少刚性需求的买家选择了“等一等”;而另一方面,房产商“咬定房价不放松”,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依旧“坚挺”。以上海为例,如今商品住宅均价一直在去年下半年成交均价附近徘徊。这样的僵局下,外界所预测的房价“拐点”从5月拖到6月,又拖到7月,依然没有现身。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认为,下半年北京上海两地楼市将由上半年的量减价稳转向量增价跌。原本上半年达到预售标准的项目,很多企业不愿、也不敢推盘,随着开发商资金链越来越紧张,下半年推盘量必将放大,而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不促销,难旺销。推盘加降价,结果只能是量增价跌。
其他一些专家也认为,资金压力将迫使开发商作出价格调整。从3季度开始,预计促销和降价策略将被越来越多的楼盘采用,降价幅度也会越来越大。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房价可能出现10%~20%的跌幅。即便如此,从历次楼市调控来看,在庞大的需求下,房价一旦出现这样的跌幅,就马上会有大量需求释放,导致下调的房价筑底回升。对于很多买不起房、甚至希望房价能够回归几年前水平的人来说,这样的调整也就难言“拐点”了。
(文字转自《国际先驱导报》,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