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三瓶水]在好山好水里领受沉重

  旱灾,正在我国西南五省区肆虐。有这么三瓶水进入笔者眼帘――   第一瓶水,其实只有半瓶,捧在西南一个女孩的手心里,她说:“要靠它喝整整一天。”   第二瓶水,放在一个大会场的排桌上,只被拧开喝了一两口,人们就散会了。
  第三瓶水,最近陈列在某个名牌饮用水展销会上,七百五十毫升装,售价一百九十八元。
  女孩手中的那半瓶水,维系着她的生命。
  会场上的瓶装水,完全属于可喝可不喝之类。试看,有多少人会喝得掉整瓶几百毫升的水?又有多少人会把没喝完的水带离会场?再想想吧,诸如此类的会议每天要开多少,又有多少宝贵的水就这样被“废”掉?
  一百九十八元一瓶“天价水”的出现,焦点不在于厂家如何选取水源、如何加工包装,也不在于这比油贵的水有谁买、卖给谁,反倒是给我们重重敲了一记警钟――如今一瓶还不足一元钱的水、还“浪费得起”的水,会不会终有一日真的千金难买?当“习惯性旱情”地区可能进一步扩大,“水质型缺水”城市可能进一步增多之时,我们该怎么办?届时,每瓶水标价一百九十八元还贵吗?
  这三瓶水,并不能在彼此的瓶中流通,但关于水的思考是相通的:有水喝的人,能为没水喝的人做点什么?今天的喝水人,能为明天的喝水人做点什么……
  
  (摘自《解放日报》20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