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先来回答一道著名餐馆的面试题目:   如果你的餐盘掉下来,你又无力挽救,那你该怎么办?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把餐盘抛向离你最近的没有妇女和孩子的方向。
  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已经损失,那就让自己的损失少一点。
  如果这道题变成这样,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一份工作、专业或者感情,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
  最佳答案就是:用尽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弃。
  这显然和我们的经验不符合,我们身边满是不愿意放弃的人。我们不愿意放弃明知道不合适的工作,因为“我们毕竟做了这么久”:我们不愿意放弃专业,因为害怕“四年白读了”;我们也不愿意放弃一份完全绝望的感情,因为“我们在一起太久了”。
  我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做决定?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
  想象你今天晚上经过电影院,你决定进去花50元随便看一场电影。刚坐下来15分钟,你就发现这部电影无聊透顶,周围的人不是在打呼噜就是在二人世界,你确定继续看下去对你毫无价值。现在请你做一个决定:
  你是会继续看完,还是会马上离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已经确定电影毫无价值,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马上离开。因为当你进入电影院的瞬间,50元已经损失了(沉没成本)。至于你坐下来15分钟以后,如果你选择离开,还可以节省一个半小时;如果你继续坐下来,你会继续浪费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这个叫做追加成本。
  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已经投入并且损失的价值,会造成我们对未来投入的判断。这就是沉没成本模式。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到后面损失却更大。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你有没有这样的购物经验?兰§你走过商场,看到里面“直降300元!最后一天!”的牌子,你的内心是不是有一个声音在小声说:注意!今天不买,损失300元l结果你一激动花1000元买下这件衣服,却发现自己损失更多――你其实不太喜欢这件衣服,你穿两次就不穿了,而你衣柜里面因为害怕吃亏而买回来的衣服,已经远远超过因为喜欢买回来的衣服。由于害怕损失300元,结果你损失了1000元。
  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为了隐瞒一件小事情,而撤了一个小谎。然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小谎言被揭穿,于是继续撒一个更大的谎来弥补,最后你终于无法收拾,一败涂地。所以千万不要为了一个谎言,而再说一个谎言。
  哀叹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无比怀念上一个恋人是不是沉没成本?面子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抱怨过去是不是一种沉没成太?
  现代的工业社会深谙这种损失的小心理,所以他们发明出来超市这样的购买方式。原本你需要从货架上面拿下来,然后付钱,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损失。但是今天在超市里,你只需要从货架拿下来,然后丢到车里,在结账台,你拿出来一张信用卡刷一下――你几乎感觉不到有什么损失。一直到月底的时候,你才发现,超支了!银行继续不怀好意地说,不要紧,你可以以后再还……
  我们都知道:Don’t cry overspilled milk,(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人?
  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强烈约4倍。(尝试在内心体会一下,如果我借你100块,还你102元的快乐;和我借你100块,只还你98块的恶心感。)在同样的刺激下,人们总对失去有过高的判断。
  所以我们总是害怕损失,而忘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如果勇于承受这些损失,我们便有机会把我们的生命投向无限资源的未来,找到更好的途径来弥补这些损失。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