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曾戏说:“如果我当作协主席,下一秒就解散中国作协”。湖北作协副主席谈歌还击:“要是我当韩寒他爹,那下一秒就把他打死”。这句式对得相当的工整。 谈歌副主席当然没机会当韩寒他爹了,更不可能去打死韩寒,他这样的还击,是想指出,韩寒解散作协纯属乱想,是不可能的,说了也是瞎说,不如不说。可惜,很不幸的,谈歌副主席自认为做出了个非常优美的类比,却不知道,两件事情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具体区分是:胡乱当他人的爹,是乱法律乱伦理之举,可是,公民批评某机构,却实在是天经地义,尤其是作协这样奇怪的组织。我倒认为,在中国,认定一个好作者与否至少有一条定律:套用拿破仑的名句就是,不批评作协的写作者就不是好作者。
作协这么奇怪的组织,是用来干嘛的?我至今没搞清楚。但是,依照我对文学的理解,对作家的理解,就算我再会联想,再会胡编乱造,我也罗列不出一些理由:说中国有个作协这样的组织,能够帮助作家提高创作力,促进文学创作。对于作协的怀疑,有这样一个例子,同样也是一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的王兆山,所谓的“王做鬼”或“王幸福”王副主席,在大地震发生后,死伤无数,哀鸿遍野之时,竟然可以跟“鬼”做换位思考,作出“纵做鬼,也幸福”这样旷古绝今的词句,我就想,某个机构(作协)可以容纳一个精神结构扭曲到了如此地步的人,且能在其中位忝高位,虽不能说是代表全貌,但也可窥此机构的精神形态的某些扭曲状。
作协对文学创造的价值几何,有一个最典型的反面例证,那就是“作协”体系中的几座大神,诸如茅盾,巴金,曹禺这些,其大部分的文学成就,都是其作为散兵游勇,自主创作时取得,然而,一旦被作协收编,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竟神奇般地萎缩,而且官做得越大,萎缩得越快,以至于不得不让人“膜拜”于作协体制扼杀作家创造力的威力。纵览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得不遗憾地说,举凡取得些许成就的作家们,大抵是远离作协体制或者是在作协体制中处于边缘的,一旦当官了,成了某某主席,副主席,那基本上就等于“文学自杀”。
观察这一现象,我又总结出一条好作者定律:不加入作协,最优;加入了作协,但就挂个号,领取点福利,其他的就别掺合了,次之;如果做了官,也一定要拣小的做,再次之;万一做了大官,某主席,某副主席的,那恭喜您已经脱离好作者定律,而进入“作协定律”:作协不生产作家,但可生产主席。
现在看来,进入“作协定律”的这帮人,有点“好事通吃,便宜通占”的不良癖好,既享受作协定律:“不生产作家,但可生产主席”,位居高位的种种现实利益,包括工资,福利保障,行政级别,出版支持,话语权等等,又想来享有“好作者定律”的权益,以为作协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杰出的“精神创作者”,社会价值提供者,或者干脆就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以为主席就是大家,副主席就是副大家,可谓是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然而,历史早就已经告诉我们了,或许能够产生被贵妇包养的伟大作家,但是却绝难产生被体制豢养的次伟大作家。
所谓“知耻近乎勇”,这些被体制“豢养”的作家们,尤其是那些被“豢养”得无比舒适的大大小小的“作协官员”们,得好好地思量一下,所谓知识分子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高贵之尊严这类永恒久远的价值,深刻自省这个“豢养”自身的作协体制对于自我文学创造的戕害,而得以能从反思中起步,争取早日写出点有价值的作品出来,而不是在那里倚老卖老,指责韩寒这样年轻独立的批评者,而且横竖总用一个“不成熟”在批判,一点创造力都没有,却不知道,不成熟跟年龄屁大的关系都没有,跟心智才有关,当然也跟是否被“豢养”有关。
最后,还说点什么呢?那就撂一句狠话吧:就算“打死韩寒”,也要“解散作协”。我敢打赌,这至少可以获得媲美于“解散中国足协”的支持率,你们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