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救命菩萨”等 观音菩萨最漂亮的图片

  毛泽东的“救命菩萨”      翻开斯诺的《西行漫记》,毛泽东和斯诺谈过的一件往事生动而有趣。“1919年初,我从北京去上海。可是,当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就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也给贼偷去了。怎么办呢?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余钱还足够买―张去上海的车票。”
  毛泽东所说的“救命菩萨”是李中。1913年秋,16岁的李中与同乡蔡和森一同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在这里与毛泽东结识。1919年初,他从一师毕业后来到上海,在一家古玩商店帮工,由于经常要为店主到浦口、南京去收购古董,偶遇了路过浦口的毛泽东,助上一臂之力。
  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是全国工业与工人运动中心,李中在这里筹建机器工会、声援及组织工厂罢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更是成为最早一名工人身份的党员,并写出了著名的《一个工人的宣言》。(摘自《长沙晚报》,胡媛媛/文)
  
  刘伯承“被牺牲”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以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重创蒋军。国民党中央社“爆料”刘伯承“负伤”、“牺牲”,谣言迅速传开。
  1946年10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刘伯承一笑置之》消息,国民党的谣言不攻自破。
  在这篇以“新华社随刘伯承将军总部记者7日电”为电头发出的消息中,开篇即是刘伯承“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以电话指示机宜”的应战之景。而听到谣言,“刘将军一笑置之,仍继续其电话指挥。”消息引用“刘将军总部某权威人士”的说法,称“中央社这种无耻造谣,在于掩蔽其接二连三败绩。近日他们一说刘将军负伤,二说潜逃,三说牺牲,前后矛盾可笑。刘将军现在正发挥其高明的军事指挥天才……蒋介石军将再一次尝到刘将军的厉害。”
  “新华社随刘伯承将军总部记者”何许人也?直至2001年1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才首次说明该消息的来源:当时情况紧急,邓小平对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记者吴象直接口授。吴象加上新华社记者的电头,连夜发回总社。(摘自《南方日报》,赵琦玉/文)
  
  吴国桢与蒋氏父子隔洋对骂
  
  吴国桢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秘书,内战爆发前任上海市长。吴国桢是美国记者口中的“民主先生”。1949年12月,想争取美援的蒋介石任命吴国桢担任台湾省主席。
  吴国桢与蒋介石的矛盾始于蒋经国。1948年8月,蒋介石派蒋经国赴上海稳定物价,其独断专行的作风让吴国桢很不满。他面谏蒋介石,却未被采纳。退守台湾后,蒋经国独揽了安全、情报与特务系统大权,“防谍肃奸”。吴国桢难以容忍他的作派,多次向蒋介石进谏。吴国桢高估了蒋介石对他的信任。蒋介石对他反感异常,甚至产生过除掉他的念头。
  1952年,从一场预谋“车祸”中逃生的吴国桢醒悟:蒋介石要“卸磨杀驴”。1953年,吴国桢辞去“台湾省主席”一职,以学术交流为名,携全家赴美,但老父和次子被留在台湾做了“人质”。
  1953年11月,“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被蒋介石免职,罪名是“蒙混舞弊,不尽职守”,蒋指责王世杰曾私下批准吴国桢套汇12万美元。吴国桢深感委屈。1954年1月初,吴国桢致信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张其昀,请将信函转蒋介石,未见回音。吴国桢写《辟谣启事》寄给父亲,嘱其以广告方式刊登,但却没有台湾报纸敢于刊登。深感含冤莫白的吴国桢,在芝加哥WNC电视台发表谈话,声明辞职来美是因为与蒋“政见不同”,所谓携款私逃是政敌的污蔑。
  由此,吴国桢与蒋介石父子展开了隔洋骂战。忠于蒋家的要员纷纷指责吴国桢“反动”、“狂妄”。吴国桢在美刊出《上总统书》,批评蒋介石“自私之心较爱国之心为重”,称蒋经国是台湾政治进步的一大障碍。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以背叛国家、污蔑政府等十余项罪状撤免吴国桢“行政院”政务委员一职,并开除国民党党籍。两人彻底决裂。(摘自《翻阅日历》,欣闻/文)
  白求恩的最后时刻
  
  1939年10月28日下午,白求恩给战士朱德士做手术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11月1日,白求恩为一名患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做手术时,手套被手术刀划破,带伤的中指受到致命的细菌感染。
  从11月2日到11月6日黄土岭战役前夕,白求恩为伤员做手术13例,并写了治疟疾病的讲课提纲。其间,白求恩的手指感染加重。11月7日,白求恩的病情更加严重。11月8日,白求恩走了70里,赶到王家台的一个团卫生队,病情加重。
  11月10日,白求恩高烧不退,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再次命令他立即回后方医院治疗。医疗队采取了一切紧急措施,但病情不见好转,转为败血症。
  11月11日早晨,在生命弥留之际,白求恩用颤抖的手给聂荣臻和翻译朗林分别写了一封长信。他在给聂荣臻的信中交代,“两个行军床,你和聂夫人留下,两双英国皮鞋也给你穿了。马靴和马裤给冀中的吕司令。贺龙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并另送小鬼一双日本皮鞋。照相机给沙飞,贮水池等给摄影队。医学的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身经百战的聂荣臻读罢这封信禁不住潸然泪下。
  11月12日清晨,白求恩长辞人世。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自为他入殓。(摘自《军事历史》,陈志忠/文)
  
  中国隐蔽战线上的德国女英雄
  
  在鲁迅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日记里,可以发现一位被称作“汉堡嘉夫人”的德国女士。她就是鲁特?维尔纳,原名乌尔苏拉?汉堡嘉,“鲁特?维尔纳”是她二战后从事文学写作用的笔名。
  鲁特?维尔纳 18岁加入德国共产党,1930年,23岁的她与丈夫罗尔夫?汉堡嘉一道来到中国。她结识了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通过她又结识了鲁迅、丁玲、宋庆龄等人。认识“红色间谍”佐尔格决定了她一生的道路。当时佐尔格正以德国记者身份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
  鲁特?维尔纳的主要工作,是以她的家为佐尔格小组提供秘密接头地点,保障他们活动期间的安全,收藏情报资料,隐藏武器、电台。1932年初淞沪战争期间,她在家里掩护了一些中国人;她穿行在日本人居住的城区,寻找两位失踪的中国同志;她还以慈善名义慰问受伤的十九路军官兵,借此了解战事的详情。
  1933年夏天,鲁特?维尔纳被调往莫斯科接受情报工作训练。1934年夏天她被苏联红军情报部门派往沈阳,配合抗日游击小组从事抗日斗争。1935年4月,苏联方面指示她撤回苏联。后来,鲁特?维尔纳又奉命去了欧洲战场。
  二战以后,鲁特?维尔纳返回柏林,50岁开始作家生涯。她的第一部小说《一个不平凡的少女》以东北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位德国姑娘与一位中国抗联战士的爱情故事。《索尼娅的报告》则忠实记录了她在中国与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情报生涯。(摘自《人民政协报》,毛峥嵘/文)
  陈毅“绝笔”《梅岭三章》
  
  赣粤交界处――梅岭大梅关,地势极为险要。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项英和陈毅率部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1936年9月,蒋介石调集嫡系部队第四十六师,对赣粤边游击队大“清剿”。
  由于叛徒陈海告密,项英、陈毅等的住地――梅山斋坑被敌人包围。陈毅和特委人员昼伏草丛,夜里转移,与敌人周旋。一连20多天,游击队不敢动烟火,只能嚼野果、野菜充饥。一日,陈毅蛰伏在草莽中,异常焦虑。思虑中,陈毅诗思泉涌,吟出豪气冲天的“绝笔”诗《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奇怪的是,陈毅留下“绝笔”的当天,敌人没有进山搜查,第二天也没来。派人下山打听,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四十六师从游击区撤走了。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采取“北和南剿”的政策,对陕北红军主力进行合作抗日谈判,对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则采取不承认主义,密令所属各地军政当局:“务必乘中央与共方谈判之机,消灭地方之武装与地方组织。”陈毅等领导人多次遇险,九死一生,直到“七七事变”,蒋介石才逐渐停止对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摘自《南方日报》,雷雨/文)